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80后新富豪《瞧这些“80后”的新富豪》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28:40
  • 82

互联网的繁荣,“80后”新一代富豪的出现,让人们梦想的“零成本创业”成为了现实。一台电脑、一个人、一根上网线,就是互联网创业所需的全部投入。做出了产品,推广和营销也在网上进行。不用到大街上贴告示,也不用去电视台砸广告。只要产品有质量和口碑,用户就会自己找上门,这在任何传统产业中都无法想象。虽然找到了通往财富之路的“捷径”,但这些年轻人在创业路上面临的考验与磨难却与传统行业并没有差别,他们的成功也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这也让他们多了一份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

这群人都有着相似的创业经历,十几岁出头即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后迷上互联网,二十岁前后纷纷独立创业,二十三四岁就有所成就,带领着数十、上百人的团队,拥有了千万、甚至过亿的创业财富。靠着800块的创业成本,戴志康几乎一个人收入几百万,把Discuz做成社区软件的老大;1999年,18岁的李想的个人网站靠送上门来的网络广告就赚了10万;远东控股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给了相识不过数月、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高燃100万……赚钱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这样的神话虽然让许多“80后”摩拳擦掌,但现实的困境却让大多数人退缩。很多人一提起创业就想到了资金、人员、场地、项目、资源等种种限制。的确,目前中国的创业环境还很不如人意,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扶持力度小,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远远小于大企业行为或者年长者。但选择创业就是选择困难,当大家都认为很容易的事情,那一定不是创业。戴志康、茅侃侃们的创业成功故事告诉人们,不必拘泥“考学、读研、攻博”的人生“游戏规则”,实际上最高的门槛,是每个人心理的门槛,跨了过去就不会觉得高。

虽然创业并不是“80后”的专利,但历史的车轮给了他们一种叫做“年轻”的财富。当然,他们也要感谢当今的时代,“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给了他们更多的物质条件,“高考扩招”和“互联网”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互联网的“草根经济”成就了这些年轻人,使更多人看到了梦想实现的可能。无论是否从事着互联网行业,他们的行为中都注入了互联网的影子:分享、专注、技术。他们不用再为生存担忧,也不用再东奔西跑去打通各种关系,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他们无所畏惧,更懂得了合作,他们可以坚定地去实现自己的创意、证明自己的实力。作为机会型创业,他们的领域主要集中在IT、文化等新兴行业,当互联网拉近中国和美国的距离的时候,这群年轻的一代也有了更多赛跑的权利。

当然,网络的泡沫依然存在,无论对于暂且风光的或是苦苦挣扎的,这群人也必然要经历跌倒再爬起来的过程。成功的理由有千万种,而导致失败的因素往往都惊人的相似。李想说:“创业者首先要有梦想,但创业过程是在做事,而不是在做梦。”“80后”最大的挑战也正在于如何以20岁的心态,做30甚至40岁人的事,而做事的前提,首先是做人。相比较而言,目前“80后”最缺的不是野心,不是智慧,不是经验,更不是财富,而是行动。行动可以去实现野心,赢得智慧,积累经验,创造财富。

现在还不能用成功与失败来衡量“80后”创立的事业,但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说,他们都是成功者,这种创业的经历给了年轻一代最宝贵的财富,这种成长的教育,也是任何一所大学所不能提供的。无论是李想的泡泡网,戴志康的Discuz,还是茅侃侃的Majoy,高燃的“狗仔网”,创业的年限最长的不过10年,短的只有两三年。现在,衡量他们的标尺是企业市值、个人身价,而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一个遥远的名词,为员工、为客户、为社会负责,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那么,这些“80后”新富豪会成为未来的商业领袖吗?他们是时代的先驱还是先烈?5年或10年后,他们是仍站在舞台中央,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还是如流星闪过,仅仅照亮了一小片天空?成功的创业者并不等于成功的企业家,“养猪战略”所缺的正是企业家精神。虽然他们今天的成功无法抹去,而且还将成为后来者的成功范本,以及商业时代的发展见证,从他们的身上,人们能看见今后商业运行的趋势,但他们要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路还很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