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十年一觉电影梦《随遇而“安”的电影世界与人生哲学》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25:28
  • 57

偌想真正读懂一部作品,那就得先了解创作这部作品的人。尽管我们也可以学学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不必知道下蛋的母鸡”,但是读李安的作品却遵循不了这个原则,如果不读懂其个性及他身上的文化载体,便无法深谙他影片中的只属于李安式的独特表达。

无论是的舆论界中传说的李安,还是三百页访谈录所记录的李安,再或是电视媒体上面对我们的李安,我们会发现,这三个李安都是同一个李安: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平淡之中透着张力,张力中又透着阴柔,始终恪守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平衡。思想犀利、个性独立,要不就是脾气乖戾、性格多重,这些似乎被历史上证明有具备艺术天赋的个性特质,尤其是作为大导演的特质,在他身上似乎很难直接感受到。但就是李安这样一种不焦不燥的性格,才让他有耐心去细工慢火,如同太极推手,细水长流,多年积攒,最后终成正果;还有他那种随遇而安的中庸之道,仿佛太极八卦图,可以将宇宙万物纳入其中,哪怕阴阳二气这两者矛盾而生的元素,最后都能在混沌中得到和谐。而正是有这样一种化矛盾为统一的随遇而安的性格才让李安成为了多种文化集中的一个载体,而且把这种性格带到了电影当中,融合成一种风格,带给无论是大陆本土还是台湾当地或是美国市场一种熟悉又新奇的感觉。而他恰恰将这三者结合得十分完美和讨巧,我想或许这便是他真正的成功之处。

李安自小的经历其实挺复杂,这种复杂在于多种文化间的跳跃。李安出生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早年从大陆过去的,恪守着中原文化,所以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李安就是在这样有浓厚中国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浸染,父权家庭的中国典型模式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础甚至是原始素材。但是,李安成长的地方是在台湾,尽管同属一片中国,因为历史殖民的缘故,再加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中日文化和中西文化在这里混杂,他所感受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独特的文化。连李安自己都在访谈录中说到“从小我就身处在文化的冲击及调适的夹缝中,在双方的拉扯下试图寻求平衡。”而那时他所面临的是两种教育制度:父亲带给他的“中原文化”和学校里面所给他的“当地文化”。1978年,李安在国防部服役后赴美留学,从此就一直定居在美国,于是他又进入了另一个属于纯西方的文化氛围。三种文化在他身上碰撞、交汇,最后在他的意识形态中不知不觉融为一体,同时这也成为他日后影片灵感的源泉和风格的总基调。

《推手》这部李安的处女长篇,无疑具备了他所有最鲜明的特点,也奠定了李安影片的基本的风格。其实在《推手》出来之前,李安因怀才不遇 ,有过六年时间的漫长等待,这六年中,李安只是在家中写剧本,偶尔亲戚朋友帮衬一点外快,主要的就是靠身为药物研究员的妻子在外工作,养家糊口。多年的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不仅让李安练就了一手做菜的“绝活”,而且也磨练了李安的性情,不过也为他积累起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所有有人戏称,李安就如同他的电影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一招太极推手,十年磨练,今日终成正果。《推手》这部影片可能在国内的观众看来很新奇,因为它主要说的是中国岳父和美国洋媳妇之间的一种文化冲突和差距。但对于李安来说,有很多都是他日常的生活写照。在这部戏中,他加入了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比如,那个洋媳妇是一位女作家,喜欢安静,长期不与外界接触,而且常常写不出东西。李安说:她的生活状态就是他六年在家中的生活状态,他本人就是原型。还有,里面由郎雄扮演的老父亲形象,传统、固执而又威严,生活原型也来自于李安的父亲,而由于这位父亲形象塑造的成功,影片也成了后来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第一部。整部《推手》给人的基本感觉是:温文尔雅,尤其是在表现父亲身上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一部分,李安拿捏得十分到位;但同样也有美国式的张扬,尤其在表现片中带有西方文化的年轻人。那场砸烂厨房的戏,成为这两种文化冲撞达到高潮的一幕。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李安自己在访谈录中透露的:厨房当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从他自己家中搬来的。于是,那段时间,朋友到他家中做客,诧异地问李安家为什么没有餐桌时,李安便说:你难道没有看到《推手》中在厨房里那张被砸得稀巴烂的餐桌么?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安在拍摄第一部电影时,财政状况的拮据以及工作进程的艰辛。但有了《推手》的成功,他的这种状况接下去就大为改善了。使台湾中影公司对李安更加有信心,于是便有了李安的第二部电影——《喜宴》的诞生。

《喜宴》这部电影涉及到一个敏感话题——同性恋。这在当时的中国几乎为禁忌,但在美国已经比较普遍和开放了,至少同国内比起来是这样。李安其实并没有抱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因为在93年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似乎都没有像当下的社会,把同性恋当作一种流行的文化或是讨巧的内容。影片的灵感来自于李安身边的一个朋友跟他说的一件事情。这位朋友告诉李安:在下着大雨的一天,他驱车几百公里应邀请去见一位男性朋友,却听到了那位男性朋友对他的告白。这个朋友故事,促使李安开始思考这个现象:如果把这样一个西方开放的现象放在一个保守家庭出身的中国主人公身上,会怎么样?于是就有了剧本的最初构想。整部影片关注的重点不是“同性恋”,李安没有像当下的一些纯粹表现同性之爱的影片,大肆地渲染一种梦幻场景。而是把这个现象回归到最普通的生活,牵扯到的是也最贴近实际的文化冲撞、家庭冲突甚至伦理道德。有了上次《推手》的执导经验,李安这次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比如,上次的洋媳妇的选择似乎并不讨西方观众的喜欢,这次,对于片中萨姆这一西方角色的选择,李安比较慎重。被选中的演员除了自身是一名同性恋者之外,还长得一张东西方都讨巧的脸,涉及到“同性恋”内容的戏,李安会找他探讨,而且还随他参加了很多同性恋的团体和聚会去体验生活。而涉及中国婚宴文化的戏,李安自己透露说:很大部分都是根据他和妻子结婚的场景复制的,比如把食物吊起来,让新郎新娘用嘴抢;还有一些是参加中国朋友的婚宴见识到的,比如闹洞房,最后让新郎新娘钻进被窝,把衣服一件件脱了往外扔了众人才肯善罢甘休,等等。整部戏用一种美国式的风趣幽默去表达,让人乍一看似乎是喜剧,但在观众和片中人一起笑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忍不住思考这背后所负载的东西。尤其是李安唯一一次在他的电影中露脸时的那句台词:这是三千年来性压抑的结果。这是李安试图要在电影当中去表达一种文化心情,对于三千年来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负面压抑,李安其实是有批评倾向的,但又不想显得太过尖锐与沉重,于是内容是中国式的,形式却是美国式的,试图用一种比较轻松调侃的心情去修饰,但不是逃避,只是尽量让自己也让观众减轻那种文化的负疚感。这里再一次展现了李安的中庸之道,尤其是影片最后,在所有人的妥协和让步下,一个中西合璧、双异性恋合并的三口之家出现了,这正反映了李安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人情味道与和谐观念。其实笔者认为这样的局面,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一种草草收场的感觉,是一个败笔。但若是了解了李安其人其性情,便可以知道,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败笔”。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一个传统父亲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这部影片之中,作为家庭最权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个标志。影片获得了更大的成功,不仅获得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而且还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李安从此迈入了世界知名导演的行列。

1994年,李安又执导了《饮食男女》,片中把中国传统蒸调技艺带入其中,尽情展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无限魅力,不光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还刺激了人们追求美食的本能。笔者的影片分析的李秋生老师就在放这部影片的前一节课上开玩笑地说:下节课一定要吃饱了再来,因为我们将要看的是《饮食男女》。笔者一直以为《饮食男女》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上比《推手》更加直观且更贴近人的本能,也必然更加能够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部电影在西方十分卖座。片中的故事背景不再放在美国,只是穿插了一个从海外回来的老阿姨,但处理这种中国家庭内部伦理冲突的影片,李安也同样游刃有余。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父亲和三个女儿之间展开的。这里其实涉及到一点精神分析学所提到的“恋父情结”,因为自小母亲的缺失,三个女儿同父亲之间的关系都很微妙,父亲对三个女儿的感情也如同大海一样含蓄而不被人察觉。于是,整部影片在处理感情上面,给人一种略显压抑的感觉,因为片中的人与人之间,尽管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仿佛总处在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缺乏交流和了解。所以这个家庭总会有让人咋舌的消息在某次饭桌上提出来而让其他人毫无设防,由此也可见家人之间的疏离感和陌生感。都说父爱无言,中国传统的父爱尤其无言。中国式的传统式的家长似乎不善于表露自己对于孩子的感情,总是愿意默默为孩子承担所有的事情,并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有时太过事无巨细,造成一种权威的压力,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表达自我与锻炼自我的机会;其实这样的感情有时太过沉重,反而阻碍了两代人之间的信任与交流。李安在影片当中,对中国人之间这种对亲情含蓄的表达最后导致相对无言的结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李安表现中国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的一系列影片,在这个特殊的形式中达到顶峰,李安也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父亲三部曲”或者说“家庭三部曲”。

回顾这一时期的李安的电影作品,所有的精华都来自于他特殊的生活经验与善于兼容并包的性格。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保守与温文尔雅,台湾本土文化的注重生活与纯朴自然,以及西方文化的幽默风趣与带有商业元素的节奏感,三者相得益彰,让李安这“三部曲”奏得很完满,而且包含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文化色彩。李安在剖析文化并传播文化的同时,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文化碰撞与交流过后,产生的种种微妙的现象。

接着,李安在接下来的5年中又拍摄了征服英美影坛的新“三部曲”:《理智与情感》、《冰风暴》和《与魔鬼共骑》。其中的《理智与情感》再一次大获成功,不仅获得柏林电影界金熊奖,而且还在奥斯卡竞争中获得七项提名。笔者虽然没有看过他的这三部电影,但是个人十分佩服他的勇气与才华。舆论界普遍认为:李安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驾驭纯西方电影也可以丝毫不露破绽,更何况这些题材对于美国籍的导演都有困难,可见他对西方世界的洞察力与西方文化的熟悉,最重要的是,一种对于文化与电影语言的驾轻就熟。作为一名华人导演能做到这样,实属难能可贵,暂且不论成绩究竟能够承受历史的考验,至少说明李安已经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同,也让我们看到了李安令人钦佩的执导能力。

2000年,凭借《卧虎藏龙》李安风光无限,相信在那一年,没有人没听过这部影片的名字,两岸三地,大江南北,都掀起了一股武侠热,甚至一路杀入欧洲市场,并在很难打入的美国市场也赢得一亿多美元的票房,是华语电影绝对空前的骄人成绩。于是,在那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部电影得到了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美术指导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以及最佳外语片四项大奖,成为华人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安在这部片子里重新定义了武侠片的概念,摈弃了那种以往打打杀杀的血腥场面与粗暴感觉,把一股文人的气质与山水的意境加入了电影当中,给人一种飘逸洒脱的感觉,成为了一部可以说是“允文允武”的文艺武侠电影,开辟出武侠电影的新境界。影片中视觉上的唯美主义,也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近年来一些大导演拍摄的大型武侠古装片,都有类似借鉴的痕迹。但是,在这部影片获奖之后,也同样招到了很多批评,主要争论便是这部电影其实是拍给西方观众看的。李安在他的谈话录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十分无奈地说,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就让影片中的人全部讲英文了。颇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无奈。而今,事隔多年,我们再倒过来重新回望这部电影,已经越来越多的人给予了肯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几年华语影坛大导演沉迷巨片给观众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起来,《卧虎藏龙》中所传达出来的“文学性”与“诗意性”要纯粹得多,让我们不禁开始怀念那个还没有那么功利与浮躁的时代。

03年,继续随遇而“安”的李安,继续接受任何“类型电影”的挑战,在驾驭了文艺片、武侠片之后,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科幻题材的《绿巨人》,一向以文戏为主的李安是否能担此重任,之其实遭到不少人的质疑,但是李安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他电影方面出众的才华,新片《绿色巨人》周末正式公映就以6260万美元登上北美票房冠军宝座,并创下历年来北美地区六月份首映票房最佳纪录。笔者虽然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在看了这部电影的相关报道之后,很难把那个无论在《喜宴》还是《卧虎藏龙》中温文尔雅地为我们讲故事的李安与这部影片里带着绿巨人穿越时空而来的李安联系在一起。其实当年李安在执导完这部电影之后,曾一度有过退出影坛的念头,因为每部电影的拍摄都会让他寝食难安,筋疲力尽,尤其是这部《绿巨人》,让他在家中调养了将近一年才恢复过来。李安对于工作的认真严谨以达精益求精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所幸的是,他最终还是继续了他的电影事业。于是就有了05年进入我们视野的《断臂山》,时隔十二年,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同性之爱,这一次不同与《喜宴》,他是真的想要表一种纯粹的同性之恋。并且再一次挑战了难度,把背景放在了美国的西部,故事则放在了两个西部牛仔身上。于是,东方水彩画式的含蓄沉静与西部牛仔的粗犷张扬完美地结合,在那座断臂山下,娓娓地讲述着一个只属于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李安用一种东方人独有的表达方式诠释了这部牛仔电影,一切都拿捏得非常到位,在中西之间维持着一个最有魅力得平衡点。笔者看完之后,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却又不同于悲壮,是一种一点点地渗入内心的痛楚,一切全靠导演的执导功力。

其实很多人对李安都会有一种惊异,比如,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大导演中间,得奥斯卡的偏偏是李安?为什么外表腼腆似乎没有太多导演魄力的这样一个人可以一次次拍出让人震撼的作品?为什么似乎没有什么高深的电影理论的这样一个人却可以将电影的精髓把握得这样好?等等。笔者想,李安已经用他的电影世界以及起起伏伏之中经历的人生哲学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们了。非常期待他下一部电影新作的问世,不知又会给带来我们怎样的惊喜。最后,想用他曾经在访谈录中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能给更多热爱李安及支持中国电影事业的观众迷们得到启发。“电影从欧洲传到中国,最初是向别人学习发展,再到跟自己的文化相结合,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我拍的电影,包括我拍的外国片,都跟我的中国文化的养成、眼光有关系。中国文化的养料是我的老本。当拿世界的眼光来检验的时候,有时候从里面往外看,有时候从外面往里看,看得会更清楚。这是一个发展的年代,也是一个反省的年代。”

2006.12.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