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格格不入《关于“格格不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2:22:06
  • 122

其实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它让我觉得一些成功的人也是在不停的烦恼。他们虽然拥有了许多我无法企及的东西,但也不见得心理有多么平衡(好像我的心理现在也不是那么的平衡)。不过萨义德不愧为大家,最起码,我觉得他能用那么简单而通俗的字眼,将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写的如此让人有亲切感,如同身受,真的让我又是佩服又是嫉妒。但是我也实在搞不懂到底他是出于什么心理写的这本书。据他自己说是因为“数年前,我得到一个似乎是致命的医学诊断,觉得有必要为我生于斯,长于斯的阿拉伯世界留下一份主观的叙述”。那么这份回忆至少应该是温情的,毕竟作为一个长期客居异地,经常觉得“格格不入”的游子,在回忆儿时的故乡时,无论是如何的时过境迁,那种感觉应该是亲切的,满足的。更何况记忆中的家乡如今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而仅有的只是他的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那份温情美好的感觉应该更炽热才对。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将童年模糊的记忆美化,除非童年的确经受过刻骨铭心的伤害。但是我从萨义德的字里行间既看不出他的童年发生过令人觉得苦大仇深的事情,也看不出他对故乡存在的那份温情与对童年进行回忆时的那种很个人化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在他对父母及家庭的描述中,我也觉得硬邦邦的。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儿时父母在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专制的行为,但是长大成人后,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谅解这种事情。虽然萨义德自己也说这本书的目的也有一个是“与已逝的父母修好”,但这本书我读了这么多页,却丝毫也感觉不到他有这种愿望,尽管用语算不上批判,但许多处“客观”地描述(至少我感觉他自己是想让读者觉得他的描述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他自己所说的“主观”),让人觉得是在描述自己生命中曾经邂逅过的陌生人,有些冷淡,有些漠然。难怪他自己也曾说过: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或许他一直就不曾有过“家”的感觉。

所以每次翻开这本书读上几页之后,我的印象就变成了自己在看一本萨义德的私人相册,里面是清一色的黑白照片,而看到其中有些张时,主人的心情有些变了,找借口夺过相册,把那几张拿了出来,边拿边自己叙述那几张照片是怎么回事,叙述完了,又把那本相册推给你,让你继续。看完之后顿时觉得对最初他说自己“格格不入”时的同情感消失殆尽,因为那纯属他自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