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弘扬军人血性 重构战争类型——评电影《我的战争》

电影《我的战争》剧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抗美援朝战争片《我的战争》 ,集结了金牌编剧刘恒、香港导演彭顺以及新生代实力演员刘烨、王珞丹、杨祐宁等豪华阵容。作为新世纪以来第一部公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影片,影片一方面致力以现代高新电影技术及其特效重构国产战争电影,注重营造战争场景的宏大、真实和临场感,后期特效与动作奇观并重极具观赏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影片注重人物塑造以及人性和人情的描摹,以“我”的视角来表现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从个体角度体验和反思战争创痛,体现了抵抗侵略与战争反思相统一的价值观,对拓展国产战争电影类型有着重要意义。

  在技术处理上, 《我的战争》跟传统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相比,更像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动作片。影片主体结构由三场局部战役构成,难度系数逐渐升级,战争氛围与残酷性令人震撼:第一场是与敌军坦克车队实力悬殊的遭遇战;第二场是遭遇埋伏,在敌军雷区中的突围战;第三场是大规模夺取高地的攻坚战。三场战役在影像上依据地形进行差异化的空间调度,并引入了当下虚拟战争游戏的场景调度,以长时间的贴身手持跟拍和连续穿插的第一人称视角交叉剪辑,营造出强烈的临场感。烟火、枪械和爆破等技术细节也极具视觉震撼力,逼真地还原了抗美援朝战场的恢弘与惨烈。影片自始至终极致的动作奇观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真实感,有效满足了当前主流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对战争片快节奏和高密度动作化的视觉期待,是近期国产战争片在技术层面的一次突破。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基础上,影片注重刻画中国军魂,展现了中国军人能打胜仗和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电影中刘烨的“硬汉”演技和王珞丹张弛有度的表演节奏使得角色摒弃了传统高大全的英雄套路,还原到人物本身、人性本身,成功地在银幕上塑造了新的志愿军英雄群像。这种新的志愿军英雄群像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英雄主义精神与人性光辉,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廉价的乐观主义及其游戏化色彩。影片叙事在暴力呈现和战争反思之间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这种战斗和情感交替的节奏,使得影片没有沦为单纯的动作片,除了刻画战争暴力之外,也为本片增添了反思战争的价值。

  中国以年轻人为主的观众群体也长期浸淫于好莱坞战争特效大片,对战争片叙事的真实性和视听的奇观化有着极高的期待和要求;而国产战争片的发展较为低迷和停滞,长期以来不能给中国电影市场、电影观众提供有效供给、优质供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年轻观众对美国战争片的追捧,对美国式英雄主义的潜移默化的接受。因此,当下中国战争电影的创作如何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坚持有效呈现中国军人的血性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前提条件下,寻找各种有效的叙事策略、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特效重构战争片,并且以年轻观众乐意接受的方式、以现代电影方式讲好故事,从而实现与当下年轻观众无缝对接,无疑是新的课题、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我的战争》和《英雄儿女》均是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但是在叙事结构上却各有侧重。与《英雄儿女》重点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不同, 《我的战争》中刘恒在原作基础上突出了战争的主导性和结构性,电影的主体叙事结构是三次战斗,依次对应遇袭、受围和攻坚,剧情推进富有层次感,对应了抗美援朝战争前后几个阶段的特点。在战争的主线下,从“我”的个体视角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关系。影片通过紧凑的角色设置,形成了战友、恋人、父女等多组情感线索,借方言营造幽默感,以信件、行李等细节串联人物关系,竭力在有限的叙事空间里展现更丰富的人性表达及其情感冲击力。但相比原作通篇从个体角度透视战争,《我的战争》直接表现战争的场面占据全片70 %以上的篇幅,人物关系成为辅线,情感线索相对被淡化。与传统国产战争片相比,这种弱化人物形象和淡化情感线索的改编在功能上是向当前主流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靠近的。

  从受众角度来看,大幅的动作场景特别是过去在银幕上没有见到过的战争奇观能够满足当前主流年轻观众的观赏需求。但另一方面,与原作相比也部分削弱了战争摧毁人性的震撼力和反思性。这也是当前国产战争片在寻找与主流观众对接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障碍。突显战争本身的电影感,强调战争的残酷性,是当下主流观众的某种刚性需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以人物塑造、战争反思损失为代价,总体上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如何在战争电影类型突破的基础上保持叙事和人物塑造的魅力,在艺术审美层面达到统一,需要创作者在与当下观众长期的互动中找到有机平衡点、动态平衡点。一方面需要弘扬和继承传统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本质特性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取和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特效技术让战争场景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强有力地有效吸引和感染观众,让战争片(军事题材电影)不仅成为价值观意义上的主流大片,并且成为市场意义上的主流大片。

  战争片是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综合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类型。当下的国产战争片也处在不断调整和重构中, 《我的战争》作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尝试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并力图与更大层面的市场接轨,技术上借助电影高科技和特效技术打造的战争视听奇观,有效满足年轻观众群体的视听需求及其情感需求。创作者尝试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主流电影表达,让电影不仅在推动经济转型上发挥作用,同时在推动整个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导向上也发挥更好的作用,其表现也让我们看到国产战争电影复兴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我的战争》无疑为当下整个电影业界树立了电影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为国产战争影片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