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视剧评> 正文

《故乡的泥土》观后感

《故乡的泥土》观后感

赵 陟

     32集电视连续剧《故乡的泥土》播完了。我想谈一谈我看了这部剧的感受和想法。
     这部戏的时间跨度非常大,人物的线络很多,也很复杂。这对组织这部戏的结构,增加了许多难度。这部戏的故事发生在从包产到户,到改革开放,最后到走向富裕,这样一个大的变革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也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所以,无论编剧、导演、还是演员,要很好地把握剧中每个人物的思想线,行动线,情感线的确是要看功力的。
     先谈戏的架构:过去写剧夲的讲究龙头、凤尾、猪肚。一部戏,头开好开不好很关键,头开好了观众才有兴趣往下看,后边的戏才好演。这样戏的开头就叫“皮薄”。我们吃东西就是这样,皮薄的水果,一口吃下去就尝到了甜头,皮厚的,啃了好几口还不知道啥味道,当然就不愿意再往下啃了。
     这部戏一开篇就是抢亲,拒亲,抢公章,这一系列的情节,就把戏剧冲突推向了一个小高潮。戏剧讲究的就是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就是故事的矛盾冲突。提出矛盾,激化矛盾,到解决矛盾就是戏剧冲突的全过程。这个冲突的过程,一靠编剧合情地写出来;二要靠导演合理而且巧妙地导出来;三要靠演员真实地表演出来。我说过,这部戏开席就上了个肘子,食客对后边的席面能不寄予希望吗。
     这部戏的尾,我觉得处理的也非常好。编剧和导演把大量的篇幅留在了31集,留给了杨春雪和婆婆的真情的交融,搞戏剧的都懂得,用行动线推动情节的发展,相对容易些,用思想线和情感线推动情节的发展,的确要看导演和演员功力了。这部戏发展到最后,把春雪婆婆的思想和情感的冲突推到了极点。怎么办?把春雪留在身边,不忍再让春雪这样苦下去;让春雪离开这个家,又真舍不得春雪这样好媳妇。这就是戏剧冲突,这就是思想线和情感线的冲突。用什么样的结局处理,这是整部戏最关键的点,也是观众最关注的点。
     这部戏开篇是用行动线展开矛盾冲突的,我们可以说她是武开篇。这部戏结尾是用思想线和情感线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我们可以说她是文结尾。一武一文,称她为“龙头”“凤尾”不为过吧。
     接下來再说这部戏的风格。戏剧的风格有三大流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派;中国传统戏剧的写意派,德国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派。
     这部戏导演运用的手法是写实派的风格。从场景,服装、灯光,化装都非常统一,朴实无华,正是这些真实的呈现,才有了强烈的时代感。这些时代感,把观众代入了那个年代。
     说到写实派,我不得不提到斯坦尼的一句名言。那就是演员要“垒起第四堵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戏剧舞台上,布景一般都是三面有墙。观众这一面绝对没有墙。斯坦尼的意思,就是让演员在心中垒起面对观众的这堵墙,在这里真实地生活。故乡的泥土这部戏里的演员们这一点做到了。
     在故乡的泥土这部戏里,一位是扮演村会计的邵锋,另一位就是楊春雪婆婆的扮演者闫学晶,这两位演员都是小品演员。说到小品,又不得不谈到小品的表演风格。小品的表演应当归类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风格,演员一会进入戏中人物,一会又从戏中人物里跳出來与观众互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是让观众不要真得为戏中的人物所动情,我是在演戏,在逗你玩。
      一般的演员,在表演中多少会有些惯性的流露,可在这部戏里两位演员,没看到一絲小品演员的影子。尢其是31集春雪和婆婆那一大段的对白,让许多观众都跟着演员一起落下了泪水。
     最后再说细节。搞戏剧的常说的一句话“戏”就是“细”,“细”就是“戏”。一部戏,一段戏,要想处理好,就得用细节來支撑。比如:这部戏中的李双河在分地,抢公章,换地等情节中,一直和村干部形成矛盾,也就是戏剧的冲突。戏剧的发展是要提出矛盾,激化矛盾,最后还要解决矛盾,不能一直冲突下去呀。当时,我还想李双河这人物的思想线怎么收埸啊?在后面的一埸戏里,编剧和导演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细节,把这个问题化解了。这埸戏李双河因为假种子的事,又带着一伙人找守根去闹事,结果才知道这假种子是自已的儿子吃回扣闯得祸。这一细节把这个戏剧冲突巧妙地化解了。而李双河对儿子说的一句台词:“儿子,犯法的事咱不能干呀”!就是这句台词也让李双河的思想线有了个完整的收关。这句台词很巧妙,很关键。李双河在剧中一直很反面,但有了这句台词,这个人物就有了他的合理性了。在农村这样的人物很典型:我很自私,但我守法。这个细节让冲突化解了,让人物合理了。
     一首歌好不好,要看人们愿不愿意听,一部戏好不好,要看人们愿不愿意看。点击率高说明爱听这首歌的人多;收视率高,说明爱看这部戏的人多。《故乡的泥土》一开播就突破了3点,后面又冲到了3.7,再后來一直居高不下。戏好看不好看,数据说了算。等吧,如果哪个台再重播,我真想再看一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