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你的选择继续生活——电影《妙笔生花》观后感
一、剧情
这精致而有创意的故事,由作家Clay娓娓道来——
不放过任何出版机会的作家Rory,收到的是拒绝、拒绝,和更有力的拒绝——沉默。他偶然得到一部几十年前的无名手稿。他感觉自己一生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他亲手打印了它,连错误都照抄——作品流过指尖的感受如此美妙,他为之陶醉。当他将打印稿给妻子看的时候,妻子理所当然以为是丈夫的作品,她鼓励他,赞赏他,要他拿给出版社。迷失,只是一瞬间吧!当一个人错过那第一秒的犹豫,便不会再犹豫。Rory,在妻子热切的目光中,默认了作品的归属……作品很快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伟大的作品。Rory之前受冷遇的两部作品也顺利出版。
原作者找到Rory。已是人生暮年的他,青年时候写下这部作品。他只想让Rory知道作品背后的故事——
他在巴黎邂逅美丽的妻子,女儿出生,使他度过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不久,女儿去世,妻子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回到父母家中。他在孤独中文思泉涌,写出这部作品。他去看望妻子,并将手稿交给她。走出阴影的妻子,决定回到丈夫身边,却粗心地将手稿遗失在了列车上——她甚至都没有读过它。重新开始生活的喜悦,被丢失手稿的沮丧冲刷殆尽,面对妻子,他说出了使他后悔终生的话:“你以为只有你失去了女儿吗?”此后漫长的人生中,他只在列车上见过妻子一眼——站台上的她,身边是另一个男人,怀里抱着孩子。她看上去快乐而幸福。
Rory决定公开作品真相,却得到出版商兼代理人的反对——此举会毁灭Rory,也意味着利益的丧失。Rory找到原作者,商讨解决办法,同样遭到坚决拒绝:“是欢乐和苦痛使那些文字得以降生。你拿走了那些文字,便要承担相应的痛苦。”
前面是两个作家的故事。
接下来的第三个人是Clay——他讲的,正是他作品里的故事和人。读者们关心Rory后续的人生,那将会在Clay的下一部作品中交待。他将如何构思?他透露了一点:原作者很快去世了,Rory将他的手稿丢进墓穴,从此,手稿真相被一同埋葬,Rory可以在任何场合,更加自信地宣称自己就是作品的主人。他将可能面对:妻子的不信任,以及道德在内心永无休止的叩问。有女读者替Clay设想了Rory最后的出路:毁灭。这似乎戳中了Clay的心脏。他宽广的豪宅空空荡荡,8个月前的行李还未打开。他已不再年轻,却孤身一人。
是的,有观众会猜想,Clay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把自己写进了作品。想知道人物Rory的未来吗?看看Clay的今天就可以了!
二、几个选择
1、爱文字,还是爱赋予文字灵魂的人,这是一种选择。
那个写出伟大作品的人,再也没有作品问世了,而这唯一的作品还被他人偷盗,他拒绝索要,连经济补偿也分毫不取。他这样回答Rory的疑惑:“那个时候的我,更爱我的文字,而不是给了我灵感的女人……”女人离开,他人生的黑暗开始了,当他意识到文字只是跟随女人而来的附属品的时候,他放任最快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放任失去女人便失去一切的想法,而不再写一个字。这近乎一种仪式的封笔,这缄默里的纪念,是灰暗和破灭的启示——有一种灵光一闪,有一种火花迸溅,只为“你”明亮。作家为他错误的责问追悔一生,他选择了停滞。他让自己的人生,在那个“是文字而非爱人”的选择之后不再向前。他其实可以开始下一段生活,像那个离开的女人一样,但他拒绝,正如他告诫Rory的:“我们在人生中会作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
文字来自于女人,当女人消失,文字亦不应存在。作家做出了一种选择,他便承担起相应的人生。文字是生活的记录,他说,你偷走我的文字,你偷不走我的生活。
那段生活弥足珍贵,其它,均可抛却。
2、爱文字,还是爱自己灵魂的纯洁,这是一种选择。
Rory将他人文字据为己有的时候,他便做出了选择——将自己的灵魂放在不洁不安、良心的拷问与煎熬之中。他曾试图纠正他的选择,但出版商不答应,老人更是拒绝——他必须带着他的选择继续生活,生活在妻子的不信任中,生活在每一部作品都被第一部作品压制的困境中,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真正心灵的摧残——超越是梦想啊,而他永远失去了这个梦想。
如果Rory有机会纠正,他也许被公众所唾弃,远离作家的圈子,但他会生活得简单而踏实,普通而幸福。老人明白选择的代价,他要Rory背负着沉重去生活。电影对Rory今后的人生交待模糊,但我们从Clay的境况可以猜到一二——妻子最终离开了他,他周旋于媒体、出版商、读者的包围当中,光鲜亮丽,出口成章,却藏着最大的阴暗,说着最大的谎言。他的真实隐蔽在内,不被允许见光,他压制着自己的良知,使另一个自己越来越扭曲、渺小,终至于泯灭、无形,那部伟大的作品是他背不动的山,他被毁灭、压成齑粉……他的人生就是一具空洞而悲凉的壳,如同Clay的大房子。
3、爱文字,还是爱文字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选择。
这个选择交给观众。
这在电影中涉及作家Clay。他作品中的人物Rory是他本人吗?那个偷盗了他人作品而一举成名的作家,是他本人吗?
这在文学理论中早有答案了——作品永远不能等同于生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后升华的艺术了。在这个前提之下,即使照搬了生活的事实,去猜想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也依然是不当的。虚构的可能性只要存在,我们就必须以虚构的审美来评判,并应用于所有的艺术作品。是与不是的猜想,没有任何意义。Rory是Clay,或者Rory不是Clay,根本不必追问,也不会有答案。
作为观众,或作为读者,我们必须爱文字呈现给我们的真实,而不是爱那文字背后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