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战略特勤组》影评观后感

摘要:《战略特勤组》是一部反恐电影,故事的情节主要是针对一个恐怖分子的审讯过程。影片并未对角色各方行为本身及其结果的合理性、公正性下结论,而是摆出各方行为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影片不仅对美国的反恐政策进行反思,更是深层次上对美国核心价值观中美国式民主自由思想,法制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困惑与反思。影片也映射出美国对自身价值观的迷惘。

                一.影片故事梗概及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是美国九一一袭击发生十周年,美国反恐电影《战略特勤组》今年七月在国内上映,主要讲述了一个对恐怖分子审问的过程。

阿裔美国人史蒂文••••••••••亚瑟•杨格尔,38岁,穆斯林,有一个前妻和两个孩子,法赫德国王清真寺成员,无案底,无极端行为历史。同时他也是美国职业军人,三角洲部队成员,爆破及拆弹专家,尤其擅长核武器领域,曾在伊拉克清查核武器,也曾参加过一次针对俄罗斯核设施的调查,并在此次调查中得到15到 18磅的核原料,从此他和核原料就都没了踪影。影片中,他因不满美国在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策而策划恐怖袭击。杨格尔现身了,他在美国的三个城市分别安置了三枚核弹,然后自投罗网,想和美国***面对面地较量,并试图谈判。他提出的要求是美国总统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如下声明:1,不再给予伊斯兰国家的傀儡政权和独裁统治经济及军事上的支持;2,美国的所有军队从所有伊斯兰国家撤离。如果他提出的条件未得到满足,这三枚炸弹会在设定的时间爆炸。

杨格尔被抓之后,关押在一个秘密地点,目的是不让民众知道这场谈判。并由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协助军方对其进行审讯,希望找到三枚炸弹的安放地点。在军方审讯(包括刑讯逼供)无果的情况下,军方让前陆军谈判专家H接手负责对杨格尔的审讯,而H只选择了一个助手—中情局特工布罗迪协助他继续审讯,理由是布罗迪很正直,而周围的人太危险,需要她的保护。让布罗迪始料未及的是,H审讯使用的手段比军方更加残忍,而美国***方面却在纵容这种行为,为了使对疑犯杨格尔的审讯不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使虐待囚犯看起来合法,美国官方早已取消了杨格尔的美国国籍身份。并且官方高层给H的暗示是,为了化解这次危机,他可以不择手段。H很清楚,一般的军事审讯对特种兵出身的杨格尔来说,一点儿用都没有,而杨格尔也似是知道一切地说“这是反恐的必要”,“我都准备好了”。在杨格尔被H折磨的遍体鳞伤的时候,杨格尔表现的像布罗迪已经说服他一样,告诉布罗迪事实上没有什么炸弹,只是个空壳,他是在撒谎。而当布罗迪和其他人赶到杨格尔说的地址清除空壳炸弹的时候,他们无意中却启动了杨格尔安装的非核弹的一个普通炸弹,在一个商场爆炸,造成53人死亡。这时候大家都意识到上当了,布罗迪也一时变得不那么理智。随后不久,在三枚核弹设定爆炸时间的最后一天,布罗迪的同事们找到了一枚核弹,是真的,情势愈加危急。在这个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残忍暴力的H不堪心理的重负濒于崩溃的状态。H征求布罗迪的意见,她说停手,他就不再继续,但布罗迪这时候却没有回应,显然她想让H继续。就在这个胶着的状态,军方找到了杨格尔的前妻和两个孩子。H建议立即带杨格尔的妻子到审讯室和杨格尔一起审讯,时间不多了。在审讯室,H当着杨格尔的面杀了他的妻子。这样就使杨格尔相信H对他的审讯手段将不会有任何限制,当杨格尔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和H在一起后,他崩溃了,终于说出了安放三枚炸弹的地点。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H要核实另外两枚核弹的位置是否正确才罢手。大家都以为他要真的对两个孩子下手,炸开了审讯室的门,强制他停了下来。

由H从核原料数量推理使大家相信可能存在第四枚核弹的时候,所有人又陷入恐慌,高层指示H继续审讯,而H却转向布罗迪,让她去把孩子带回审讯室,来证明他是对的,因为他认为如果布罗迪能这样做,任何人都可以了。但布罗迪没有同意。所以,H就放弃了继续审讯,把杨格尔松了绑,对他说“你自由了”。但***高层的代表并不同意,并拿H的两个孩子要挟H继续对杨格尔审讯,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杨格尔抢过***高层代表的手枪饮弹自尽了。在排除了另外两枚核弹后,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第四枚核弹十秒倒计时的镜头。

电影最后的十秒耐人寻味,影片并未想明确告诉我们某种行为或其结果是合理的、公正的,而另一种行为或结果是不道德、非公正的,而只是把各方行为和其动机摆出来让观众去思考。“美国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有几个重要方面,即美国式民主自由思想、法制主义、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等。”[1]本文想要阐释的是,影片不仅是对美国反恐政策的反思,更是深层次上对美国价值观的困惑与反思,影片也映射出美国对自身价值观的反思和迷惘。

                二.       对美国式民主自由的反思

《战略特勤组》

美国例外论和古典自由主义是美国的两个最基本的意识形态。美国式民主自由思想即是以古典自由主义为标志的价值观念,而美国例外论要求美国人把这些价值观念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利用自己的世界头号地位,依靠自己的权利,“在世界范围推行民主和自由,建立一个由民主国家、自由市场构成的国际秩序。”[2]美国决策者一贯认为,在世界推广美式民主是解决世界安全问题的最好出路,并认为反恐是一场价值观的斗争。“9•11”袭击以后,布什***把恐怖袭击明确定义为是对民主和自由的攻击。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在中东推广民主自由思想,并对中东非民主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

影片中,在杨格尔说了自己的要求后对他继续审讯的时候,布罗迪,H和杨格儿的对话值得我们注意。在布罗迪说完“每个人都想要自由”后,H却说“这只是美国在全世界到处的胡说而已”,紧接着杨格儿来了句“你们宣称的自由不过是一个虚伪的上帝(false God)”。我们再联系炸弹爆炸后面对布罗迪情绪失控,声嘶力竭的声讨杨格儿,杨格尔的反驳:“我爱我的国家,而你们却肆意践踏!我爱我的宗教,而你们却嗤之以鼻!”;“你们叫我野蛮人,那么你们是什么?你以为我会为五十来人惺惺作态?这只是你们每一天杀死的人数!”。这里暗含了对美国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存在合理性的质疑的反驳。很显然,这场三人对话不仅是表面上对美国反恐政策的反思,更是深层次上对美国式民主自由思想的反思:美国式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是否真有“普世意义”?若真有,用军事手段去移植这种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对其他非民主国家进行民主化改造真的可行吗?而杨格尔在这里似代表所有的伊斯兰非民主国家在对美国***说不,对美国式民主改造说不。

                   三.       对法制主义的迷惘

《战略特勤组》
“美国人对人本性的悲观派生了法制主义,这种对人性的看法,来自于基督教哲学中人的原罪思想。对人性的鄙视,导致美国政治制度中相互制衡的国内政治原则的形成,更促成法制主义在美国社会的发展。”[3]美国人崇尚法律,依靠法律来保障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不受侵犯。然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为了获得炸弹安放的位置,在官方授权下,除了虐待囚犯,H不惜当着囚犯的面残忍的杀害了他的妻子,甚至以他两个孩子的生命相威胁,这种不择手段让每个人都胆颤心惊。即使是为人正直,信守法律准则,一直反对虐待囚犯、希望采取合法的途径审问杨格尔的布罗迪特工也随着核弹爆炸时间的临近而几乎默许了这种虐待。

影片中的这些情节应该是对现实中美军虐囚事件的极端表达。阿布格莱布监狱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萨达姆时期是用来关押伊拉克平民的监狱,这里在萨达姆统治时期曾是“死亡与摧残”的象征。美军入侵和占领伊拉克后,在阿布格莱布监狱大量关押、审讯和虐待囚犯。2004年4月,美国CBS电视台公布了美军虐囚的首批照片后,爆发了举世震惊的美军虐囚丑闻。还要提到的另外一座监狱是关塔那摩,它是美军2002年1月在关塔那摩基地建立的一座监狱,位于古巴东南部关塔那摩省,省会也叫关塔那摩。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美国将大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成员关押于此。美方声称他们是“非法战斗人员(unlawful combatants)”,不是战俘,因此不享有《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任何权利。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监狱,“关塔那摩的犯人既没有战士也没有犯人的权利,最终没有任何权利,这些无限期的拘禁没有任何公开的起诉,这些对一个伟大法治***-这就是美国联邦***-的所有原则的系统违背,是一个与合适性考虑毫不相关的丑闻”。[4]影片中杨格尔也被贴上“非法战斗人员”的标签,官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不择手段的审讯看起来合法,在杨格尔被抓后就取消了他美国国籍的身份。电影中杨格尔的处境和关塔那摩的犯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显然是对美国虐囚丑闻的影射。

影片表达了对像美国这样崇尚法制,尊重人权的国家,在现实中却屡次出现虐囚丑闻的困惑与反思。电影试图传达的一种困惑是:美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法制国家,是否应坚决捍卫法制?如果答案是,难道以效率的名义,就可以随心所欲剥夺人权与自由?难道以效率的名义,就可以容忍在特定的紧急状态下(比如战争状态),使严格的法律条文松弛,容忍以虐待、杀害几个无辜者来避免平民大屠杀的更大邪恶?

               四.       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反思

《战略特勤组》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对金钱的极其理性的追求。[5]“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金钱观,反应在个人身上是人们对财富的不懈追求,反应在国家层面便是决策者对经济利益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强调及其对国家决策的影响。”[6]美国的中东政策与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维护美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地位密切相关。布什在萨达姆政权拥有杀伤性武器问题上明显说谎,这只是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为了维护对美国有利的全球石油秩序,美国不会允许一个可能主宰中东石油又挑战美国的政权存在。另外,“中东的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一直是美国的重点战略地区,在冷战中也是美苏争夺的主要地区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建立海湾安全体系开始在中东确立美国不受挑战的军事和政治优势地位。”[7]

影片中在杨格尔说了自己的两个要求后,H说:“他的要求既合理又可行,我相信美国民众会站在他这一边”。这是影片对美国中东政策合理性的一种反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实质上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反思。普林斯顿计划报告就反对美国肆意使用武力,并提出美国不应为了追求单纯的国家利益,而无视其他国家的存在,否则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怨恨、恐慌和反对,削弱美国在世界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基础。[8]而影片中杨格尔之所以采取恐怖活动,就是因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只为追求美国自身的利益而没有真正在意伊斯兰国家的利益。

                       五.结语
“9•11”袭击的发生,对美国人的心理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民众也对“9•11”事件后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进行了反思。通过对《战略特勤组》这部电影的深入分析解读,不难发现影片不仅是对美国反恐的反思,更是深层次上对美国价值观的困惑与反思。影片中布罗迪这个角色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者,她信仰美国式民主自由、崇尚法制、敬业进取,然而面对恐怖袭击,她却陷入迷惘,这也映射出美国对自身价值观的迷惘。法国作家贝尔纳-亨利•莱维在《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一书中就指出:今天没有一个现代大国像美国这样彷徨,不再确定它将变成什么,对其立国之基的价值观,或者说神话,也不再自信。[9]

              
参考文献
[1] 许嘉. 试析美国价值观与安全观之关系[J]. 中国军事科学,2010(1):123.
[2] 韩志立. 奥巴马的国际战略变革[J]. 美国研究,2010(2):43.
[3] 许嘉. 试析美国价值观与安全观之关系[J]. 中国军事科学,2010(1):124.
[4] 贝尔纳-亨利•莱维. 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M]. 赵梅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50
[5]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于晓,陈维纲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3-41.
[6] 许嘉. 试析美国价值观与安全观之关系[J]. 中国军事科学,2010(1):125.
[7] 陶文钊. 布什***的中东政策研究[J]. 美国研究,2008(4):11.
[8] 韩志立. 奥巴马的国际战略变革[J]. 美国研究,2010(2):33.
[9] 贝尔纳-亨利•莱维. 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M]. 赵梅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