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一九四二》影评观后感

《一九四二》影评观后感

    2013级统计学  3136099037  张芝萍
   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的哪一年!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老东家就是这千百万之一,他们为了逃避饥荒,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影片从国民***、国际记者、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一曲家国心灵之殇。
    “在死了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连丘吉尔感冒都比河南死了三百万人来的重要。历史的残酷就在于,一九四二的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时光里,如果不是这样,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记忆、抹掉记忆,热衷于失去记忆,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人们更容易将目光及时性地投向充满利益交换和诱惑的眼皮底下或前方,而将那段历史所遗忘!《一九四二》让历史不再只是尘埋网封的老照片,而变得可触可摸,含泪带血,有了自己心灵谱线。
    倘能幸福安稳,谁愿背井离乡。在影片中,花枝、星星、瞎鹿、老东家都是悲剧的缩影,但是最大的悲哀在于:在国家大灾难面前,无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少无一幸免。花枝被卖了,星星也被卖了,那句:“爹,以后别想我了,就当我生下来的时候,你就把我掐死了。”何等辛酸,瞎鹿死了,栓柱死了,他们的老娘死了,就连刚刚出生的留成也死了。老东家只剩一人,他最终没有走到陕西,这一路逃荒下来,他也希望“可以死得离家近点”,最后又魂归何处呢?当你看到灾民在逃难中将个体尊严的外衣一件件剥落下来,却仍然改变不了像野狗一样死去的命运时,你的心底会发出彻底的冰凉。
    “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有人在死亡面前人性彻底沦丧,影片的开始,灾民打劫了富户,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温顺的羊变成了狼,为了粮食展开了厮杀,天灾面前第一批死去的不是饿死的,是被自己人砍死的。发展到后来“人的尊严从肚皮开始的”。但是又有人却依旧保存着道德底线,宁愿自己受饿也要给猫吃食的星星,花枝为了儿女有人照应,出卖了自己的身体给栓柱,换来栓柱照顾自己的儿女的承诺以及儿女维持生命的四升小米;而栓柱虽然没有保护住两个孩子,但坚定履行承诺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捍卫那信念,死在了日本军官的刺刀之下……危难时刻,人的道德、精神更加美丽!
    天灾固可怕,但人祸才是根源。战败的国民***军居然毫无顾忌地抢劫灾民,马上从国家的机器变成了强盗,视草菅人命如儿戏。***及军队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民服务,当兵的天职和任务就是保证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麻木不仁,竟能说出:“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我们就亡国了。”他们说“日本人真恶毒,他们居然给灾民发粮食。”可是,日本人的恶毒对得到生存机会的灾民来说莫过于雪中送炭,灾民们倒向日本人的根源不正是因为国民***军放弃了河南,放弃了人民。1949年***败退台湾,其实1942这场饥荒已经为他崩溃埋下了伏笔,***、官僚主义严重,***行政能力极为低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七年后失败的先兆。
    “这儿的人,善良的人,为什么要让他们受到战争饥荒的折磨,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安西满灾难来临的时候,他觉得时机到了,他希望能像当年的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那样帮助着灾民逃离苦难。他每天就骑个自行车游走在乡间,苦口婆心的为灾民灌输宗教信仰,牺牲甚为珍贵的粮食只为了能给死去的灾民做超度。白修德把那次灾难记录在他的报道和回忆录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部苦难史。
    有人说:“《一九四二》没有悲观,而是相信人性的温暖,给人勇往直前的力量,哀而不伤,《一九四二》是对人在生存底线之下对人性和文化还能保持多久的拷问。”也有人说:“《一九四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有标志性的意义,只有我们民族强大自信之后才能面对自己的灾难,这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人礼。”本片是对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悲壮讴歌,逃荒的浩大人群孤立无援地在大地上涌动,灾难如山,压碎了无数生命,但是,在最艰难、最惨痛的时刻,人心中不灭的善、勇气和人性尊严愈发闪耀着眩目的光芒,人是卑微的,人也是高大的,他们在残酷的命运中镇静地存续着希望和梦想。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两就算认识了。”当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慢慢升华为以爱为接力传递时,不知你是做何感想……
那又是一段多少人不愿提起的往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