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影评观后感
《夜行者》作为一部2015年度影迷热议的影片,大家更为关注的是电影暗黑的剧情,可我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就对电影的拍摄机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电影看完之后查了下资料,导演丹.吉尔罗伊之前是位小有名气的编剧,这部是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第一感觉是新丁导演蒙圈了吧。时隔不久这部电影我就看了第二遍,习惯上第一次看一部电影,就算技巧再精悍,寓意再深刻,我也不会做什么笔记,就算当年老师一再强调笔记的重要性,我还是觉得这样做牺牲了对一部好电影的直观感受不值得。得看多少部难以忍受的大烂片才能遇到一部好电影啊,算了我还是珍惜一部好电影带来的享受吧。一旦遇到一部好电影,我大部分时候会看第二遍。对一部好戏的细读同样是一种享受,发现一个忽略的重要细节,体会了导演暗喻的思想,理解了导演刻意炫耀的一种电影技巧,都是很不错的感觉。对于《夜行者》来说,我觉得在镜头的构图,景框的重叠,机位都挺奇怪,大部分叙事电影不是这样拍的,导演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第一遍我没看懂。
在这部电影里出现许多景框重叠的镜头。DV景框中是杰克.吉伦哈尔拍摄的新闻内容,可以看做男主角的主视角镜头,而这个镜头的整体构图,是由导演在DV后面的电影摄影机完成的。整个画面是导演取景框中的主观镜头,内容是导演在看杰克.吉伦哈尔拍新闻。这挺有意思,摄影机后面的摄影机,景框中景框。从画面上看,电影摄影机的景框更宽广,而两台摄影机的拍摄角度是相同的,这可以理解为两台摄影机在拍摄同一件事,导演的摄影机比起杰克.吉伦哈尔的DV更能体现事物的全貌。事实并非如此,导演把后面摄影机的焦点设在了DV的取景框上,其他部分是虚的,这就使正在发生的事成为了DV拍摄内容的背景,导演显然不关心发生了什么,关注的只是杰克.吉伦哈尔在拍什么。前面说到过这部电影的剧情很不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被电影的悬念所吸引,究竟发生了什么?导演这样拍真让我着急,大的景框中大部分看不清,小的景框中有只是一部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导演的一个花活,完全是在调观众的胃口。再看发觉不是这么简单,导演有更大的野心。
此类摄影机后面的摄影机的拍摄手法在叙事电影是很少见的,在纪录片中很常见,尤其是BBC或者国家地理频道关于动植物的自然系列中。这倒可以用此部电影的特殊题材来解释,一个讲述拍新闻的故事,用后面的摄影机来表现主人公怎样拍是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导演采用的剪接手法再次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例如一部BBC关于北极熊的纪录片,前面的机位拍摄了一只北极熊捕捉海豹的画面,中间导演切到后面摄影机拍摄的包括前面摄影机和摄影师的画面,加入科学家专业的旁白,再切回到前面摄影机北极熊扑向海豹的特写,毕竟观众这时最关心的是熊怎样抓海豹。这很好理解,同时发生的一件事前面的摄影机表现细节,后面的表现全貌。《夜行者》导演丹.吉尔罗伊,一次都没有这样剪接,他刻意的一次都没有直接切入杰克.吉伦哈尔DV拍摄的画面,电影银幕上一次都没有出现杰克.吉伦哈尔拍摄的画面,这些画面的内容观众是通过电影中的电视新闻,新闻对编机,DV回放看到的。导演一次又一次这样做,无疑是要引导观众超越剧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令我感到十分的惊悚。
自从电影产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电影艺术的存在究竟是因为电影与现实不同,还是电影的理想即为现实主义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卢米埃兄弟与梅里埃开始,这种对立就壁垒分明斗争不断。这里不讨论这个话题,这个可以作为电影学院N多专业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这里就浅谈影像对现实世界再现的作用。摄影技术的产生对于真实世界的再现所起到意义无疑是划时代的,在人类用影像来表现现实世界之前,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象影像带给我们如此直观,真实,身历其境的感受。绘画不行,语言不行,文字也不行。这也是影像新闻成为了新闻载体的主流形式,而报纸和广播已经受众群体越来越小,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
回到《夜行者》的剧情,我们从独立新闻拍摄者杰克.吉伦哈尔的故事来思考一下当前最时髦的独立新闻。这里强调独立新闻,是社交网路的繁荣带来的一次新闻传播的革命,判断一下现在看《新闻联播》的人多,还是从微博,微信,脸书,推特看新闻的人多,答案不言而喻。而且这些社交网络中,无论DV拍的,监控拍的,手机拍的视频都是最热门转发最多的,老话说的好“眼见为实”,真的吗?回想电影中杰克.吉伦哈尔功成名就的过程。开始他只是新闻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虽然他惊人的天赋可以扑捉到震撼观众的血腥特写,可他还只是一名旁观者;之后他为了更好的拍摄角度挪动了死者的尸体,这时他升级了成了一名参与者;最后***街头激烈搏火的火爆新闻,他已经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导演加编剧,没错一条新闻的导演加编剧。
一条新闻的导演加编剧,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黑***来评价《夜行者》了,显然导演要表达更深刻的主题。而前面所说的画面构图,机位和剪接正是导演全方位的运用电影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来诠释这个主题,或者说这种思考,对影像记录真实性的思考。
先说说画框中的画框和摄影机后面的摄影机,这是对我们眼见的内容从空间上的思考。影像所产生的强烈的代入感,使我们在观看时往往忘记了摄影机的存在,摄影机成为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好像站在摄影机的位置在观察世界。丹.吉尔罗伊巧妙的在提醒我们,看到的画面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是拍摄者在自己的视野中选择出来的,换言之拍摄者想让你看到哪部分你就只能看到哪部分,画框之外发生的一切还是一无所知。而我们所不知道的可能完全改变我们对事件的判断,拍摄者让我们觉得的和真实发生的可能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而到了时间上,丹.吉尔罗伊从不直接使用DV中拍摄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就是在拍主人公在怎样拍新闻,而新闻是什么有主人公决定。这里完全可以把每条新闻产生的过程,视为一个理论意义的长镜头。而这个长镜头有着双重意义,即记录了事件的全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拍摄的过程。而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完成的新闻作品时,我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现实和新闻的差别。而这里主人公在编辑新闻时,再次使用了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剪接,还好他没用上空间蒙太奇或者时间蒙太奇,他只是剪掉了一些他所拍摄的一些镜头,从而使整个事件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这既是主人公的阴谋,也是导演丹.吉尔罗伊的阴谋,一个让所有观众颠覆了解世界方式的阴谋,我们不能到伊拉克战场旁观***军和ISS之间的激战,我们不能坐在M370的商务舱中得知飞机的向,我们也不能站在喜马拉雅山***会大自然的无情与可怕。本来我以为可以通过新闻了解一点,而丹.吉尔罗伊阴险告诉我看到可能只是一个艺术作品,这感觉充满了无力的惊悚。
随便举两个例子,大妈敲诈外国骑自行小伙的新闻,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我不觉得新闻有多有意思,我觉得观众阵营转换的比例和速度很有意思。无序而混乱的独立新闻,带给我的究竟是新闻自由的***,还是不负责任的误导和欺骗,我无从而知。开个玩笑假如下面的截图来自CNN新闻中采用脸书的一段网路视频。
而新闻主播说,视频是索马里网友上传时,你想到了什么,换做伊朗网友上传时,又想到什么,如果这货说是新疆网友上传的呢。该死的社交网络让我又爱又恨。
就在往博客粘贴的时候,微博跳出了成都被打女司机的道歉新闻,独立新闻的暴力性质真的有些让人不寒而栗,遇到再***再不会开车的女司机,她的违章没人管大家应该骂交警不作为,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另一位男司机来执法,更何况执法的方式是用自己的鞋底亲吻女人的腮帮子,并且无数人为这种痛扁公路杀手的侠义行为拍手叫好。
作者秀山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