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台词> 正文

《旧时风物》的经典语录

  • 01. 古人重法书,绘画次之,因此总以法书为正面,而以绘画为背面。按照通常的规矩,一柄折扇以一书一画为宜。 —— 赵珩《旧时风物》
  • 02. 书牍的讲究不仅在行文的流畅。文辞的典雅、称谓的得体,还要讲究书法的艺术。一般来说,法书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尤其对尊长或新交,忌用草书。原因很简单,是让人一目了然,阅读便利,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信笺的式样虽然多种多样(旧时公文多用十行笺,而私牍多用八行笺,根据信笺纸的大小不同,分为大、小八行),但对尊长或新交则宜用朱丝栏的八行笺,而用于吊唁或自己在服中(即为父母长辈戴孝期间)的信札忌用朱丝栏而改用乌丝栏。笺纸的折叠应是字迹向内,先一直叠,次一横折,大小略如信封。这是最为礼貌的式样。若是字迹向外则是反折,用以报凶或表示绝交,最应避忌。 —— 赵珩《旧时风物》
  • 03. 前人笔下的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熏的美文;一是孟晖的《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熏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熏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熏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 赵珩《旧时风物》
  • 04. 说到文人与吃,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文人以食为地,以文为天,饮食同文化融洽,天地相合,才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于是才有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赵珩《旧时风物》
  • 05. 手帕是类似于帕子的物件,所不同者是置于手掌之中,故称之为“手帕”。其用途多是揩嘴、擤鼻、拭泪、擦汗,有时也用干净的手帕包东西。无论手帕暂时存放于身边何处,都得方便随时取用,以备不时之需。 —— 赵珩《旧时风物》
  • 06. 灯具的出现或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已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文》中“灯”字作“镫”,改作或旁,则是稍晚的事了。那时生活中照明的器具多为豆,豆本来是盛食品的器具,春秋战国时期尚属一种礼器,后来用以盛放燃油取亮,就逐渐成了灯具。贵族多用青铜、玉石为灯,而民间则常常以陶、瓦为豆,将棉线布帛制成灯捻,在油中慢慢汲取浸润点燃照明。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灯具,大都是战国时期的陶、瓦、玉石和青铜器灯具。 —— 赵珩《旧时风物》
  • 07. 饮食之道,说来也极为简单,正如《礼记》"人饥而食,渴而饮"那样直白。但是如何食,如何饮,往往又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和情操。 —— 赵珩《旧时风物》
  • 08. 从中国文玩的类别看,盒子或木匣之类的“椟”,当属杂项之类,却又是许多文玩的附属品。或言珠椟是不可分开的,盒子本身既有赏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使用广泛,几乎无处不在。仅以文房用品为例,就有笔匣、墨匣,多以红木、花梨、紫檀、楠木制成,用以盛放毛笔和各种墨锭。砚多有盒,或方正,或随形,与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使是抄手砚,上下也有木制的天地盖。至于纸,大张的自然成卷存放,而小型纸张,也有盛放笺纸的木匣。古人用的名片,也称之为名刺,多盛放于拜匣之中,投刺时必将名刺放在匣中呈上。平时使用的各种书信和闲章,也有专门放置的木椟。于是大大小小的各式盒子能充满书斋,不但用途各异,而且材质和工艺也令人爱不释手。 —— 赵珩《旧时风物》
  • 09. "千里莼羹,末下盐豉",是陆机对王武子夸赞东吴饮食的典故,虽然对"千里"还是"干里","末下"还是"未下"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莼羹之美,盐豉之需确为大家所公认,也许远没有描绘的那么美好,只是因为有了情趣的投入,才使许多普通的饮食和菜肴诗化为美味的艺术和永不消逝的梦。 —— 赵珩《旧时风物》
  • 10. 尺牍与文章的区别大致在于前者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旧式文人的书札互往,除去礼节之外,还有一种情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底蕴形成的情致。尺牍虽只言片语,也可见其心绪与忧患,人情冷暖也隐含其中。以诗词代书的形式也是中国尺牍常见的体裁,例如广为后人传颂的李商隐《夜雨寄北》,顾贞观《金缕曲》等,都是情真意切、极为感人的诗词尺牍。明清以来还有大量的书札尺牍论及学术,直抒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成为治学论艺文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明代董其昌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就多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之中。 —— 赵珩《旧时风物》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