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定居兴牧,走向幸福生活

  电影《远去的牧歌》首映,展现哈萨克族牧民发生巨大变迁的历史生活画卷——定居兴牧,走向幸福生活

  9月1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点献礼影片《远去的牧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式。影片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全景视角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由传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兴牧现代生活的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体现出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哈萨克族牧民逐步走向幸福生活的历史进程,凸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壮丽恢弘的时代变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被更加文明和现代的方式所取代。哈萨克族牧民大型转场游牧的生活方式,也离人们渐行渐远。面对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文明进程中曾经非常重要的草原文化载体,电影《远去的牧歌》完成了一次抢救性的、带有记录使命的拍摄,通过讲述一个横跨近40年的故事,忠实记录了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的生动图景,谱写了一曲悠扬的牧人赞歌,描绘了一幅时代变迁的大美画卷,既为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影像切片,也为广大观众捧献出了一场草原牧人原生态生活的视觉盛宴,更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海桑田的新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介绍,《远去的牧歌》从策划立项到拍摄完成前后历时近3年,摄制团队在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上披星戴月、宵衣旰食地展开创作,他们在狂风大雪中翻越达坂、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只为捕捉到牧民战胜暴雪寒风后顶天立地的瞬间;他们在烈日炎炎下穿越峡谷、趟过河流、深入草原腹地,只为向观众展现最美的雪山松林、高山草场,以及牧民在夏季牧场幸福生活的生动景象。摄制组的数台摄影机和航拍器捕捉着新疆四个季节的美轮美奂,记录着漫漫迁徙路上牧民们的悲欢离合,呈现了史诗般辽阔壮丽的草原文明进程。

  高黄刚表示,为了拍好《远去的牧歌》,天山电影制片厂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摄制团队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最终呈现的影片在原生态纪录和情节戏剧推动的结合上、在纪实电影风格的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追求;在新疆多民族题材影片创作的投入体量和创作规模上,也达到了天山电影制片厂建厂以来的最高点。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30余万头,摄制组经过数十次横跨几个地州的大规模转场,历经3年进行精心拍摄和制作,最终成就了这部饱含体温和真情的影片,也创作出了新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巨幕电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