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润物细无声的励志青春

润物细无声的励志青春——观电影《旗袍先生》

电影《旗袍先生》剧照

  连日来,随着以新疆石河子大学1999届校友崔万志人生经历为原型的电影《旗袍先生》的上映,崔万志的励志故事再次被拉进公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反响。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小儿麻痹症患者崔万志如何凭借坚强的毅力完成个人成长以及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崔万志因在旗袍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被人们誉为“旗袍先生”,这些不仅有外在的形象意义,更有内在的深层的意蕴表达。

  一直以来,由励志青年的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屡见不鲜,并向公众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毫无疑问,影视文化对当代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被荧幕上所呈现的青年的励志故事所感染,这种“润物细无声”足以给人们带来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回首上世纪末,电影《背起爸爸上学》(1998年)可谓感人至深,影片中那贫瘠却充满包容的山沟、那淳朴又略显闭塞的民风、那无言又沉重的父爱……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影片主人公石娃可以说是上世纪末中国千万农村子弟中的普通一员,现实的贫困怎么也抵不过温暖而深沉的父爱和石娃那不断进取的上进心,他克服人生之路上的重重困难,最终走出大山,告别贫困,在知识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从1998年至2018年,20年弹指一挥间,虽说时过境迁,但当年以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被赋予“青春励志”的价值符号,向社会传递着一种“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当然,观众不能只停留于《背起爸爸上学》中那个奋力走出大山、迈向县城的石娃,而应更多地注意到,一大批犹如“石娃”般的有志青年,正是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付出实现了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从贫穷中走出来的“人生逆袭”。时至今日,当我们在观看影片《旗袍先生》时,同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崔万志特殊而饱含艰辛的个人成功史这一简单的层面,更应该看到如此这般励志的青春对于当下社会的启示意义及引导价值。

  “旗袍先生”的“旗袍”,可以被视为一种价值符号,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于唤醒沉睡于当代中国女性心中那温婉而柔美的存在,身着旗袍的她们更将浑身散发出独特的女性美与传统气韵。大学毕业找工作,崔万志投了百余份求职简历,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仅有少数几家回应的也都是婉言谢绝之类。面对现实的残酷与自身的尴尬,他立志要自己养活自己。他摆过地摊,开过书店、网吧,还卖过女装,可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然而,尽管遭遇了一个又一个挫折,但崔万志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坚持不懈地付出,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最终凭借“旗袍”这一选择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站稳了脚跟。不言而喻,崔万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对旗袍这一传统中国服饰的独到把握与深刻理解。崔万志可谓发现了“旗袍”这一存在所蕴含的与传统中国气质相映的典型特质,这让他的公司在转型中得心应手并取得成功。当年,崔万志以敏锐的眼光触及中国旗袍及其深刻的内在,并借以在服装市场上迅速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其眼力非比寻常。

  正如电影《旗袍先生》所展示的,一方面崔万志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成长之路可谓艰辛无比,他成长过程中遭遇到常人没有或很少经历过的苦痛与酸楚,也正因如此,使他愈发坚强,而这恰恰是当下社会中不少青年人所缺失的重要精神品质。另一方面,“旗袍先生”作为饱含传统中国文化意蕴的“旗袍”这一符号的编码者,让近代中国女装的时尚经典——旗袍能够穿越历史,照见风韵文雅的近现代中华文明,通过对品牌名称、品牌故事以及设计理念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的深度挖掘与进一步诠释,让当代中国千万女性在对旗袍的情有独钟当中获得美的享受。

  纵览整部影片《旗袍先生》,不仅要看到其彰显的是一位青年人坚忍不拔的奋斗历程,同时又要看到“旗袍先生”作为自主创业的主体在经历事业发展之大风大浪后仍能保持一种强劲持续力的根由。而身为“旗袍先生”的崔万志,在言及他的理想时曾经提到,“不仅要为每一个中国女人做一件旗袍,还要把中国的旗袍推向世界,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旗袍文化、穿上中国旗袍。”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促使下,崔万志坚持不懈地努力奋进,力争把中国旗袍从传统带入现代并发扬光大,同时凭借“旗袍”这一特殊的价值符号,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熟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