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以小见大”巧写改革题材——电影《照相师》的启示

电影《照相师》剧照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拍摄了同题材的影片,但是怎样拍,从哪个角度拍,确实考验智慧。选择一个好的切入角度,让这个角度跟别人不一样,既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又可以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把历史感呈现出来是电影艺术创作的关键问题。电影《照相师》的创意非常好,在一个规定性的题材下,能够用富有艺术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呈现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也从个人的角度跟人们的情感发生联系,跟我们的时代、社会和观众建立共同体,这是影片的大创意。”在近日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影片《照相师》观摩研讨会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道。

  《照相师》通过对深圳一家照相馆祖孙三代对摄影艺术的坚守和其家庭生活的变迁,以及萦绕其间的喜怒哀乐的记录,反映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照相师》选取的“照相师”这个角色的角度巧。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章柏青指出,这个故事以小见大,镜头代表了普通人,照相本身就是一种记录。《照相师》一方面对这个时代进行了歌颂和记录,又把时代和人物等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人在塑造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在塑造人。影片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大多是因为时代前进中观念的不同,对整个社会认知不同而产生的。这些差异形成的矛盾和生活的真实历程贴合得比较细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燕认为,这部影片“落地巧,角度好”,影片很好地落实到小人物的故事载体上,从而表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剧变和大时代的变迁,将社会发展以及时代主旋律展现了出来。照相师一方面是平民小人物,同时又是时代社会发展中的参与者,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记录者,影片人物的设置具有个体性,同时又有大众性,既有客观的记录性,又有主观的人文情怀。并且,影片以伦理策略讲述亲情至爱,朴实温和,以小故事传承大时代。

  与会专家认为影片的情感和伦理表达策略也可圈可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认为,《照相师》展现了深圳富有动感、现代感以及科技感的城市形象,表现了深圳文化开创性、国际性内在的特点。《照相师》在虚与实之间做出了一些尝试。所谓的虚与实是指这部影片实写三代人的历程,以及深圳作为一个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通过叙事和整个电影把实写的内容表达了出来,但其中有一种情感在蔓延,这是电影虚写的东西。影片努力寻求虚与实的结合,让观众在虚实之间产生更多的思考和体会。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深表认同,他说:“《照相师》重点不是表现深圳从渔村到高楼大厦,也不仅仅表现人民生活有什么改善。影片重点表现的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怀的提升。通过一家人以此带来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重点在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影片以具有人文性的相片体现人文价值,从而也获得了艺术的鲜活性,避免了同质化和概念化。另外,影片以独特的照相师角度,表现照相师一家人的命运和中国改革开放文明的进程,家人命运、情感和时代进步、发展的勾连。”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认为,片中的老照相师的脸部40年变化的特效处理得很好,它其实也代表了电影从胶片到数码技术40年来的变迁,其形式与时代和内容的发展吻合,折射出时代变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