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包宝宝》剧照
由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包宝宝》,获得了2019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超人总动员2》前的加片时间。美国动画大片上映前多有动画短片的加片,一方面可以让观众通过短片快速进入一种动画的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推新人新作,测试一下市场反响。
奥斯卡动画短片奖是奥斯卡各奖项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一个,远远久于奥斯卡动画长片奖。前者1933年就设立了,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而后者2002年才开始设立。所以作为世界上最久远的动画短片奖项,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含金量一般被认为还是比较高的。首先,它没有地域偏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画家都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获奖。而动画长片奖则是一个彰显美国话语权的奖项,几乎只有美国几大公司的动画电影才有可能获奖。其次,它崇尚艺术品位。即使在三维CG动画林立的时代,二维风格、定格动画也多有获奖。获奖影片往往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或者意境魅力。1988年的《栽树人》、2000年的《老人与海》等众多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影片,都被认为是在世界动画史上难能可贵的佳作。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衡量,今年获奖的《包宝宝》显然还差些分量。你很难想象,在整个2018年《包宝宝》是这个世界的动画家们创作出的最好的一部动画短片,就更别提跟它的那些铭刻在动画史上的前辈们相提并论了。它虽然有些创意、有些情感,但距离匹配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深度与专业度来说,还是略显简单了。或许它真的是一个用来平衡迪士尼公司未能获得动画长片奖的补偿,亦或许它是一朵近年来持续不断在好莱坞掀起的女性主义高潮所助推起的浪花。
这是一部按照长片的故事思维来创作的短片作品。它讲述了一位空巢母亲思念儿子,而有一天她所包的包子活了起来,变成她另一个孩子的故事。影片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晰。从包子活了的“起”,到与包子一同生活、犹如再次伴随孩子长大般的“承”,再到包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叛逆、要再次离家而去的“转”,最后到长相酷似包子的真的儿子归来的“合”,影片用8分钟简练的画面浓缩了一个本该是80分钟的故事。
所以我在影院看完这部短片的第一感受,不是这部片子多么好、多么感人,而是它多么标准化和工业化。一部8分钟的短片都这么“完备”,也难怪80分钟的长片会“完美”了。透过它,我们能看到迪士尼、皮克斯对动画师训练的专业程度之深,我们能看到导演为了创作而在中国进行调研写生等一切流程之精确,我们能看到美国好莱坞式的故事讲述多么沁入骨髓般地影响着其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无论这个人是地道的美国人,还是华裔、印裔、非裔或者拉美裔。但唯独,我们看不到那应属于导演的鲜明的风格个性、编剧个性和看待世界的个性。
影片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还是很接地气的,有不少情节甚至是人物的神态举止,都彻头彻尾地来自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它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触发了很多人的情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的原因。那一条条不断攀升的身高线,那一点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以及那母子之间永恒不变的两块面包的牵绊,从明快的生活的趣味,到失去时情感的谷底,从执着而卖力的母亲,到表面不苟言笑、实则关心着家庭每个成员的父亲,影片确实兼具拟人化包子的想象力以及超脱这种视觉噱头以外的情感共鸣。
但当这种基于导演自身体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情感张力,被嫁接在一棵美国制式的大树上的时候,你还是会多少觉得这颗果实有点“转基因”的味道。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我们会因迪士尼借用了中国花木兰的素材而感到欣喜,21世纪00年代会因梦工厂借用了熊猫和功夫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并博取全球市场关注而感到惊讶,那么21世纪10年代的今天我们已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中国文化作为猎奇性的外衣被披在西方文化、西方模式和西方流程的内核之上。当我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这个“包子”才能更加美味解馋。
(作者系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5 23:59: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