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电影《破门》:因足球突破精神成长之门

  由徐耿导演、许波编剧的励志体育电影《破门》以四川绵阳安州区迎新乡小学足球队为原型,讲述了“5·12”汶川地震后,一支山区留守儿童足球队的师生不畏艰苦,通过足球训练和比赛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逐渐走出灾难阴霾,收获成长和崭新生活,并勇夺全国亚军的故事。影片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创作的源头只有一篇新闻报道。“所以,我们主创团队必须成为记者,去采访、去调查、去收集素材、去寻找动人元素。其实这个过程,就如同一次‘破门’。”在日前由《电影艺术》编辑部主办的电影《破门》观摩研讨会上,徐耿如是说。

  在影片中,一心“育苗”的“喜哥”因对足球的兴趣而毅然放弃中学数学老师的教职,来到新明小学担任体育老师,在简陋艰难的环境中组建起一支足球队。“教育教育,不光‘教’,还要‘育’嘛,体育就是最好的一种育”,这是“喜哥”最常说的一句话。汶川地震后的10年间,足球队里的“坦克”“桑果”“小钢炮”“上校”等孩子面临各种人生选择与成长瞬间,一路走来,是“喜哥”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陪他们经历低潮与困境、鲜花与荣耀,甚至灾难来临和生死一线的极端情况,而他们也各自与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研讨会上,《破门》得到了李准、仲呈祥、陆绍阳、马维干、王海洲、陈旭光、索亚斌、皇甫宜川、谭政、胡建礼等专家的肯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破门》是一部来自生活的电影,主创在艺术提炼的过程中,努力向着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逼近,使影片展现出了较高的精神境界。“电影的终极目的是培根铸魂。《破门》将镜头聚焦于人的精神成长与个人兴趣的关联,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精神与兴趣的思辨关系。”仲呈祥表示,“喜哥”不做中学数学教师而来做小学体育老师,根本原因在于他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他行动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建构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之上,并且认定这项事业会对社会有益、对后人有助,这是这个人物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仲呈祥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破门》概括为儿童片或体育片,“这更是一部教育片,是一部表现人的精神的立意高远的电影。‘破门’不仅是让足球攻破球门,更是突破人的精神成长之门。影片启发我们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去。”

  在著名编剧马维干看来,《破门》的人物形象塑造很成功,几个主要人物都十分生动可爱、个性鲜明。“比如‘孩子王’坦克从霸道少年走向成熟的过程,就特别令人感动和信服。”马维干认为《破门》的情节真实感人,引人入胜又发人深思,真正做到了写儿童的故事、塑造儿童的形象、讲儿童的成长。“影片中的这道门,是孩子们的梦想之门,更是一道治愈的‘心灵之门’。‘破门’的勇气和力量,让孩子们获得了新生并谱写未来。这道‘门’,有着沉甸甸的超越生死的力量。”马维干表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