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好读史,但已经很久没有读史了。这种编年体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很久没有触碰历史的人有种莫名的感激,我可以比较不费劲地把握住整个时代的脉络了。
书看完,在看别人的评论之前趁热乎赶紧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写下来,以免自己的想法被其他人冲淡。
1、历史何其相似,有些决策、民性与清朝无异,封建时代仍未离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每天吃晚饭时都会看一集<雍正王朝>。虽经身边的人多番推崇,但这确实是我第一次看,我不知道看原著是不是会更好,但无疑看电视剧已让我获益良多。现在<激荡>看完上部,<雍正>仍在康熙阶段,在两者之间都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一种时时环绕在大脑的念头就是,里面的一些要素是何其地相似,比如重大决策都是兴于上而止于上,让你做你就做,不让做了,你也别问为什么;又比如下面的人们可以吵得闹闹哄哄,皇帝一发话,大家都按下不谈一心做事去;再比如即使是圣明之君,对很多事情也是无能为力,只能走一步而看一步。
2、与朗咸平说法的对比。朗先生曾是我尊崇的一个人,他的很多说法我都能说得上。只是这些年很少去关注了,因为我知道始终还是这些东西。只记得他是专门跟民营、外资过不去的人,力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激荡>里,我更多地看到了民营资本的无奈,晓波先生显然是认为国家资产的淡化甚至是资本性质的改变才能产权分明,才能真正搞活企业。虽然资本变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很多人空手套白狼,但也盘活了很多日后叱咤风云的民营企业。朗先生则有一个比喻:我请了一个清洁工来帮忙打扫房间,打扫完后,房间却归她的了。但管理企业毕竟不同于打扫房间,如果制度已经成熟得如他所说可以请职业经理人进行打理,那自然是更好。
3、没有圣者,都是折腾中前进,不可避免的残酷的原始积累。一栋大厦可以有一个总设计师,甚至嫦娥奔月你也可以构造出一个总设计师,但社会实验没有。如果上帝已死,那就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地把握社会与人群的脉络。“摸着石头过河”是这些年来我们改革进程的最好描述。正是不可能有完美的设计,所以我们能看到语文和政治书本上一次次批判的***裸的剥削、投机倒把、乾坤挪移、一幕幕地上演。这一切,人性使然,与其它无关。
4、决定历史进程的不是人民群众。虽然大势已经趋,但一纸文件,胜于千千万万兴起的个体户。什么时候,他们不需要时刻准备着逃亡,我们的改革就成熟了。
5、原来革命尚未成功。多少年后,还会有人写类似的书,写曾经今天的历史,会写到毒牛奶、**马、空头炒房等将来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的东西,就如我们很难接受改革之初那疯魔的时期。我们仍在路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最后,向我从小的偶像邓公致敬!
原文:http://www.wentrue.net/blog/?p=430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8:04:4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8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