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啸山庄》到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呼啸山庄》可以让人联想到想起埃尔•格里科的那些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在那幅画上是一片乌云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声隆隆拖长了的憔悴的人影东歪西倒,被一种不是属于尘世间的情绪弄得恍恍惚惚,他们屏息着。铅色的天空掠过一道闪电,给这一情景加上最后一笔,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呼啸山庄》出现在十九世纪的英国,它是女作家艾米莉用笔名发表的第一部著作。在当时社会惹来了极大的争议,再版时甚至有人提议将书稿焚毁。诚然,纵观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资产阶级,贵族普遍寻找自救的出路却无果,灵魂无处安放,精神幻灭而绝望。尤其英国这种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王国,大部分的人在当时仍不享有选举权,因此“自由平等博爱”三面旗子不过是意识形态上飘扬的装饰物。可人人还宣扬和崇尚一种“绅士”风度。这是虚伪的,轻浮的,这些遗留的制度与文化的脓疮无疑是自欺欺人的表象。而《呼啸山庄》对等级制度,不平等是带有强烈批判精神的。这样激荡甚至带有“反家庭”式的情感绝对是另类且挑衅的。出身卑贱的主人公希克利对复仇的诠释深深刺痛了英国高贵的“绅士”们。于是发表初始人们讳疾忌医般不去正视反而诋毁。
百度百科上解释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正是对理想世界抱以热烈的追求恰好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绝望,因此以《呼啸山庄》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绝不是轻松的,不是人们餐后的甜点——松软可口的蛋糕边。它更像一剂***,是带着现实中苦苦寻找出路无果的人们做的一场瑰丽奇异的梦。
在现代人的眼中,浪漫似乎永远与爱情这一主题脱不了干系。《呼啸山庄》中希克厉与凯蒂的这场爱情热烈而绝望。两个人相应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都是极度注重个人情感的解放和自由。尤其是希克厉,他养子与吉普赛人的身份令他在成长中饱受来自外界的夹击,在恩萧先生去世后,他更是无人庇护,恩萧先生的长子辛德雷对他的仇恨暴戾与凯蒂热烈的爱。这些诸多因素催生了他极端、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复仇意识。说得好听叫爱憎分明,说得难听就是人格分裂。所以当辛德雷的妻子因难产而死后,他的笑容引来凯蒂的不满,他的回答是,一切能使辛德雷痛苦的事都让我高兴。的确,这是可怕的,这也是促使悲剧一步步发生的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我更想去关注的是使一个人产生如此之邪恶之念背后的原因。是当时的不平等,人们的普遍虚伪,和伪善下的残忍。但是作者塑造的希克厉不是用来让人痛恨的,更多的是心痛和同情,他是典型的个人至上,自我的情感与自由是冲破一切的,对他来说,凡是背叛或压抑它的都是值得被诅咒和仇恨的。因此,这就注定了希克厉与凯蒂无果的爱情和之后绵延的痛苦。很多评论家都批评书中的女主人公凯蒂,认为就是由于她的虚荣、对财富的贪恋,反叛精神得不彻底葬送了她与希克厉的爱情并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我不大同意,可能是作为同是女人的原因,我愿意把更多的理解与同情给予凯蒂。结合当时的年代,首先她能够不同其他人用等级的眼光大胆奔放的爱上希克厉已经是一种超越。其次,她在偷窥了林顿家的舞会之后会心动这也是再正常不过,舞会,华服,男士的殷勤,这些几乎让每一个女士都向往,更何况她本来就是贵族少女,按照她的本原的地位她本该属于此,她也只是一个年轻的,不谙世事的,易受诱惑的,会动摇的,并无多大远见的少女。况且在当时,希克厉只不过是一个一无所有,个性极端,一直靠人寄养的穷青年。试问骂女主角的人(更多的是男人)你凭什么要求人家凯蒂对你希克厉从一而终,更何况人家只是动摇,并未背叛。是希克厉最终的不告而别,凯蒂在矛盾中嫁给了林盾。当然凯蒂却也的确是自食恶果,只不过我不愿也不忍看到这样热情自由的少女惨遭骂名,她只是无法完全跳脱出那个时代的局限以及身为女人的局限。她本身是一出热烈的悲剧。
凯蒂的一段话,几乎令我泪流满面。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在这个时期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好似又通过把眼光从现实转向自然的描绘来寄托情感。与中国的“山水田园派”不同,那些多是吟唱闲适的心情,而此刻的“自然”它更像是一个避难所,一个空箱中的“王国”,一场华丽的冒险。《呼啸山庄》中,希克厉与凯蒂经常去一处他们两人秘密的岩石空地,那里风光旖旎,儿时的他们,在那里过家家,如堂吉诃德般设置假想敌,杀戮敌人,建立自己的王国。成年后,他俩也频频去此地,在空地上翻滚,亲热,与大自然,阳光天人合一。直至后来,希克厉对凯蒂和林盾的复仇开始,凯蒂死前,怀着孕的她在雨夜意识弥散地走到那个他们常去的旧地,而希克厉也因心灵感应的召唤,他们终于都卸下彼此憎恨与争斗的痛苦的伪装,相拥在一起。那一刻,进入了情感的高潮和解放。从现实转向自然,这种转向,这种在自然中的欣赏与陶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逃避。因现实的残酷转而求助自然的麻痹。这在黑暗的现实下是稍纵即逝的泡影。
凯蒂的死没有结束这场复仇。希克厉对凯蒂的爱早已被心中魔鬼改变的面目全非了。教材中说,“‘救世主’把人们拖向他们向往的天堂;而另外一些人采取的是撒旦的态度,就是恶魔的态度,他们不是在建构,而是在拆毁‘天堂’。对于当时的英国或欧洲来说,对于整个历史来讲,“恶”是历史的推动力量。”诗人拜伦在他的著作《曼弗雷德》:你是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地狱。
希克厉无疑变成了自己的地狱。我记得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写过一篇《他人即是地狱》,其实这里的“他人”与拜伦所说的“自己”是一回事。当你无法原谅他人,你便永远不会放开自己。希克厉就像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患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他爱的是他恨的人,他对凯蒂的爱被他自己付诸了太多东西在上面,以至于早就被解构成了一种面目全非的情感。凯蒂对他的背叛与伤害使得他更加爱之入髓也恨之入骨,不过与其说他已经习惯或享受来自他人的背叛和压力,不如说他享受的是之后报复的***。他的情感真实,却真实的可怕。
幸好这样的复仇没有一直延续到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下一代人身上。希克厉本想通过折磨下一代人来继续自己的“使命”。但他最终望着凯蒂的画像,陷入对往昔不尽的回忆中,还是他心中的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最终哈里顿•恩萧和凯蒂的女儿凯蒂.林盾结婚了。最后的希克厉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
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盾,一边是希克利夫。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但我又因此生出一个疑问,浪漫主义的结果是最终希克利妥协了,成全了凯蒂和哈里顿。这究竟是他向现实妥协呢?还是仅仅是作者一个浪漫的希冀。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6:33:2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