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8日首映以来,据猫眼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8月16日,《独行月球》票房已近25亿元人民币,位列2022年暑期档票房第一,进入目前2022年总票房榜前三。或许人们不禁会问,这场票房盛宴到底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结果?是国内电影市场的无奈之选,还是凭实力打动观众的佳作?是“含腾量”满满却“含金量”不足,还是“腾量与金量相辅相成”?
比肩好莱坞的特效制作
曾几何时,中国电影人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有人才、有技术、有硬件、有资金,却总是制作不出来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制作水准的电影特效。如今,《独行月球》交上了一份答卷:我们可以!
作为以科幻题材为基础的电影,背景设在月球,充斥着宇宙、星辰、航天器、月球基地等极其复杂的特效设计。从小到月球表面粉尘的细致颗粒到给地球以绝望的小行星π+的天体物理与环境的模拟设定,从月球车的真实写照到实景搭建月球基地的建制样貌,从中国空间站与返回舱的对接细节到独孤月驾驶返回舱冲向小行星却被撞后的无限翻滚……满满的细节与遵循物理规律的效果,使得这部作品在科幻的基础上站住了脚跟,并且站得很稳。
同时,作为影片的另一位主角金刚鼠“刚子”,就更是特效制作的灵魂产物。导演张吃鱼曾表示:“《独行月球》在特效上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生动地呈现那只袋鼠,甚至有一个镜头(“刚子”初见独孤月假扮母袋鼠时的草原场景)足足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而被选中的国内一线特效公司成功地将“刚子”憨态可掬、又萌又猛的模样呈现在了银幕上。
前后不断呼应的故事细节
影响一部影视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如剧本内容、镜头语言、演员表现、声画关系等。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串起这串珍珠项链的“线”,就是细节。可以说,细节是影片逻辑链条环环相扣的纽带,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决策的体现。在细节方面,《独行月球》埋下了诸多伏笔,使得整部影片基本做到了逻辑自洽、心理活动通畅、人物行为与剧情起伏贴合。
比如当独孤月独自开启月球生活时在月球表面“冲沙”的镜头。从开始的夸张翻滚,到之后逐渐掌握与熟练,为之后他驾驭“刚子”一路滑行回到基地的绝地求生,作了符合逻辑的设定。而起初的“冲沙”细节,可能被大多数观众当作是搞笑的场景所忽略,但却在独孤月驾驭“刚子”的瞬间,引来一阵心领神会的感叹。
在“探月狗”向着独孤月与“刚子”狂奔援助时,看似搞笑的失足跌落峡谷的镜头,实际上传达的是“峡谷深渊,不可翻越”的前期设定。当独孤月和“刚子”也遇到同样障碍的时候,影片对细节的精雕细刻再次让人眼前一亮:独孤月在制作“袋鼠冲沙板”的时候拿了两瓶氮气。没想到,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跨越峡谷时,他用氮气的喷射实现了腾空飞跃!这里逻辑与行为的贴合是“丝滑”的,细节的呈现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完美烘托出剧情发展的阶段性高潮。
丰满的人物设定与跌宕起伏的剧本
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看,故事才是真正的核心。《独行月球》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个人与被困的集体相互拯救的故事,打破了“合家欢”的大结局形式,从立意与内容来看,支撑起了技术所赋予的框架。同时,每一个出场人物都具有其角色存在的任务与意义。一部好的作品,角色必须有能立得住的理由,也就是作为“人”的形象与性格。
《独行月球》的主创团队为独孤月设计了“七落七起”的情绪变化:由被遗弃时的惊慌与目睹地球被小行星撞击所毁灭的绝望(落)到在月球冲沙与胡吃海塞(起);由放纵后的颓废(落)到炸开马蓝星房间门后的睹物思人(起);由被“刚子”暴揍的崩溃(落)到误以为地球联系自己后重拾信心的振作(起);由困难重重的月面环行(落)到营救“刚子”(起);由追逐太阳失败(落)到“驾鼠冲沙”的成功(起);由知道是“刚子”误碰线路带来“错觉”时的崩溃(落)到被地球上幸存的人们用灯光唤回的希望(起);由与“刚子”诀别的万般不舍以及对马蓝星、对地球的万般不舍(落)到最后带着“宇宙之锤”迎向小行星π+的淡定果敢(起)。
有学者研究指出“七”具有深邃的文化意义,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独创,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人类现象。影片通过对独孤月“七落七起”的情节设定与节奏把握,一方面使影片内容有了足够的起伏张力,另一方面使得人物性格饱满,思想变化轨迹可循,且符合心理逻辑。独孤月不是生来就是英雄,他没有超能力,也不是一上来就有拯救人类的壮志。他是在起伏跌宕的心路历程中,一步步成为了那个选择牺牲自己、挡在地球与小行星之间的“中间人”,成为了拯救地球的英雄。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独孤月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转变不是地球上的人们赋予的,绝大部分是他自我完成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物设定,使得这个角色具有了普遍的价值意义。独孤月是他自己,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无数次绝望与希望,又不断地坚持下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科幻题材的中国人文类喜剧
《独行月球》是喜剧吗?从开场看,影院观众的阵阵笑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是悲剧吗?观众随着情节的铺陈而数次泪目,加之独孤月牺牲自己的结局,当属悲剧。但是这种悲剧并不哀伤,正相反,充满希望!“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独行月球》毫无疑问是喜剧,但是没有“头喜尾悲”地流于形式,而是通过喜剧的手法将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合情合理地展现出了人性的希望与光芒。在经历笑点与泪点之后,顺畅地过渡到了升华的结尾,让观众如饮佳酿,酣畅淋漓。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独行月球》属于科幻题材的范畴。准确地说,该片应该是一部以科幻为题材的中国人文类喜剧片。《独行月球》的创作者们表达了对于科幻类电影与人类宇宙探寻先驱的致敬。影片中,我们看到向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致敬、向第一部具有教科书意义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致敬、向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致敬等,对应着人类的自强不息。《独行月球》体现了属于中国文化的浪漫。影片中不仅有“夸父逐日”般追着太阳、坚持几十天的绕月行,用智慧求得转机与生机,还有“女娲补天”般的英勇,更有小行星最终被炸毁后围绕地球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碎石环,等等。这些伴随着独孤月对马蓝星说的“这是唯一可以保护你、保护你们的办法”,升华为跨越生死的浪漫。《独行月球》传递着中国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阐述了人之于自然和宇宙的依存又不畏挑战的态度,体现着人类对于爱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闪耀的人性之光。
客观而言,除了上述可圈可点的亮点之外,《独行月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前半部分笑点集中,独孤月与“刚子”相爱相杀的戏份似也有“为了搞笑而搞笑”之嫌等。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独行月球》实现了电影艺术与特效技术的融合与叠加,实现了电影剧情张力与人物心理变化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题材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喜剧与悲剧的交融。这代表着这部影片的创作者们对于电影以及观众的真诚,但愿也预示着电影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希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5 23:56:0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