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院线出现了很多方言电影,是个可喜的现象。
农村电影大多为小成本制作 " 上不了台面 ",但却是国产电影中绝不能缺失的重要一环。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在映片子,就是这样一部填补了留守儿童题材的佳作。
光看电影漂亮的海报,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儿童片,可能还能在其中看到什么奇幻设定。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相互治愈的公路片,一个动人的现实主义故事——
《拨浪鼓咚咚响》
这样捉襟见肘的现实情况下,再多的宣传都显得嘶哑无力。
但要承认,有些好电影本不是为票房而生,没有好的排片档期,但它的存在意义也大过商业价值。
辛辛苦苦半辈子攒下来的几两碎银只为给儿子治病,但这钱却被朋友白明明给骗走了,最终儿子重病不治而亡。
老婆跑了,儿子死了,留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一堆商货、追在屁股后面要钱的房东和儿子生前最爱的那只拨浪鼓。
别人家的小孩可以放烟花炮仗,毛豆没有;别人家的小孩有各色的新衣服穿,毛豆没有;别人家的小孩在村口就能等到务工回来的爹娘,毛豆也没有。
没有陪伴没有约束没有引导,毛豆拥有的只有无人在意的好成绩、离世的奶奶和嫌弃他不愿收养他的亲戚。
苟仁愤怒地教训着熊孩子,用脚踢,动嘴骂,最后不得不带着他去找他的爸爸来索赔。
作为公路片,导演带着观众在主角 " 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 ..." 的吆喝声中穿越盘山公路体会了一把陕北流动卖货司机的生活:
先去县城市场进便宜货,然后跑到各个偏远的村子卖货赚差价,顺带提供老人拍遗相服务,以及捎人捎货的服务。
可渐渐的,情况变了。
因为奶奶和六叔善意的谎言给了毛豆出去找爸爸的底气,所以在毛豆的眼里看不到怯生生看不到不安,反而是一种倔强和坚定,所有的反应都非常本能和直接。
对于毛豆而言,这个大人给他买了双新鞋,给他放了独属于自己的烟花,带他住了昂贵的酒店。带他去了很多的地方。
虽然他从来没有叫过苟仁爸爸,可是在他心里苟仁早就是父亲一般的存在了。
他老把要办葬礼的 " 钱 " 字挂在嘴上,可一路上毛豆败家的赔钱行为却也像一个出口让他的怨气随之消散。哪怕毛豆闯了再多的祸,花了再多的钱,他也依然真心地对待毛豆。
就连把毛豆送回家时,这个不善言辞的大老爷们儿还不忘往毛豆的书包里放一叠钱,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希望村里的那些人能好好待他。
熬过光秃秃的陕北山丘,两人的关系就在孩子闯祸中开始,在给女孩儿钱时发芽,在换刀时发展,在 " 复仇 " 后到烟花里高潮。
同样失去 " 爱 " 的两个人,在一路行走的过程中找到了那份缺失的 " 爱 ",拨浪鼓咚咚响,敲响的不仅仅是鼓点,同时也敲中了我们内心的脆弱与彷徨、迷茫。
但或许因为导演白志强是拍纪录片出身的缘故,他的镜头反而显得格外粗糙真实,具有陕北农村原汁原味的特色。而这种长镜头方式下照我本相的叙述,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大环境下小人物的不平凡。
片中最具隐喻的物件拨浪鼓,就象征着一代人童年的记忆。
拨浪鼓咚咚响,那鼓声敲击的就是人在奔赴生活热爱时的心跳。
有句话曾说:要想了解中国,就要先了解中国的农村。
而这样与中国城乡大地紧密相连、真切反映万千百姓命运,并呈现在贫穷、艰难与苦厄中涌动不绝的温情力量的电影作品,理应拥有更多的观众与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