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邝文美回复张爱玲的信中谈到《小团圆》一书时预言:这本小说将在万众瞩目的情形下隆重登场。三十三年后,2009年,张爱玲离开人世十四年后,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终于盛装出场,虽然晚了三十三年才登场,但确实是万众瞩目,轰动了整个华语文坛,在港台、大陆先后都掀起了热潮。
大陆还没出版时我先买了本香港版一睹为快,等大陆版出来后我又买了一本,比较一下有没有删节。一部作品不管是书还是影视剧,一经删节就像男人被***了,成了太监,已经不算是个完整的人了。还好这本《小团圆》大陆版基本保持原貌,基本没动。顺便说一句港版台版书竖排版繁体字读起来太费神了,以后还是少碰。
这本书无论从它的诞生、出版、内容情节、写作文笔等都充满争议性,而且注定还要长久争论下去。
不管人们对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淇邝文美夫妇之子宋以朗出版这本书有什么非议,我都认为这本张爱玲的遗稿都不应该湮没,我们先不谈小说的好坏,作为当事人的一手资料其价值无法估计,我们没必要毁掉一件有价值的宝物。当年卡夫卡临终前也曾托付好友布劳德销毁自己的遗稿,好友最终还是“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昆德拉有本书《被背叛的遗嘱》对此做过分析解剖),将卡夫卡遗稿出版,让后人有幸得以窥见卡夫卡的天才作品,其中就包括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可惜都没能完稿)。如果当年布劳德真的执行了遗嘱,那不过是世上多一迂人,世上少一批杰作,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大缺憾。
据说张爱玲还有几部遗稿将陆续出版包括《易经》、《雷峰塔》、《异乡录》、书信集、写林彪的文章等,我还是希望这些作品早日出版,不要被埋没,即使是半成品也应该出版,常言道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半成品也可以窥知全部,卡夫卡不用说了,老舍的自传《正红旗下》只写了几章,但仍然可以算一部杰作。
张爱玲孤单一生,无子无女,这部作品可以说凝结了她一生的亲情、爱情、感情,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结晶,就像她的孩子一样。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就算孩子再怎么“不好”也不会轻言放弃的,更不要说毁灭了。何况她并不认为这本书写的不好,而是因为当时书中的某些“当事人”还在人世,害怕出版后会有什么后遗症,伤害了自己或得意“无赖人”而已。从某种角度看,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现在书中所有的当事人基本已经化为尘烟成为历史十多年了,就完全没必要再去顾忌什么了。
张爱玲的天才在于文字的精妙,情感体验的敏感独特,世态人情把握的透彻,但是本书文字絮叨啰嗦,讲了半天也没切入主题,感情体验模模糊糊,情节内幕又遮遮掩掩,文字也风光不再,找不到几句妙语,给人江郎才尽的感觉。张爱玲一生最好的作品是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她与胡兰成相恋的前后,《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都是那时的作品,从与胡兰成分手后基本就没有写出超越之前成就的作品来。看来爱情不仅滋润身体,而且可以激发才情。在此之前的张爱玲是天才的作家,在此之后的张爱玲只是一个知名的作家,她的天才已经用尽,所以必须靠题材和技巧来填补天才的缺失。
本书的写作笔法与张爱玲以前作品都不同,大量采用意识流,时空的交错穿插,叙事前后呼应,在前面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在后面会有相应的情节揭示两者的关联,就像在前面出谜面,后面找答案的游戏。技巧太多给人人为痕迹太重的感觉,少了自然的流畅。在我看来,如果题材故事够好,更本不需要技巧,只要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把故事讲出来就好,你看她的几篇鼎盛时期作品就知道我所言不虚,过于借助技巧反而是对自己对作品的一种不自信,张爱玲曾经说过:她写小说重来不用修改的。
书中的性描写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已经太纯洁了(所以才没有删节),但相对她以前的作品尺度可绝对是开放太多了,如果张爱玲以前的作品中与性有关的描写定为Ⅰ级,那本书就可以定Ⅲ级,但这个Ⅲ级与电影分级的三级可是天壤之别了。倒是其中一段写到张爱玲在纽约寓所里打胎的细节有点惊悚,像恐怖片。
书开头从她在香港大学大考前的早晨开始,最后还是以同一时点同样一段文字结束,首尾循环,终点又是起点,仿佛画了一个圆圈,这也许就是世事的循环,始于等待,终于等待。而中间所有的一些不过是记忆的闪回而已,这一闪回就是一辈子。
总体来说本书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但小说有事不能当史料的,虽然我们都能猜出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但终究还是这能猜测,其中真假虚实只有作者清楚,而这些真相都随她而去了。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中秋夜,曾经瞩目于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静静死于洛杉矶公寓内,享年七十五岁。在月圆之夜,一个不能团圆之人孤独死去,这难道不是张爱玲充满矛盾悲欢交错一生宿命,她的一生何曾团圆过?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5:36:0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