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当代电影长三角论坛暨‘实话实说——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研讨会’”聚焦中国电影十年发展
11月10日,由江苏省文联、上海市文联、浙江省文联、安徽省文联主办,江苏省评协、江苏省影协、上海市评协、浙江省评协、安徽省评协承办的“当代电影长三角论坛暨‘实话实说——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研讨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与会专家就十年来我国电影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弥补差距与不足等话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和论述。现将各位专家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学习***精神聚焦新时代电影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苏省评协副主席)
党的***为中国文化、中国文艺、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重要论断是指导繁荣电影创作生产的宝贵思想,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对标对表,贯彻落实。
新时代以来,中央对电影特别重视,调整了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电影的主旋律更加高昂,电影的优秀作品明显增多,电影的影响力大大加强。前不久,看了电影《万里归途》,很感动。同类题材,我看过《战狼2》,看过《红海行动》。同样是撤侨题材,我觉得它们各有各的好,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比一部好。这些作品都是展现爱国主义的,是给人民精神力量的。从剧作到制作,都可圈可点。但同时也感到,电影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题材、风格、样式、类型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长三角是中国电影的重镇,在电影市场上,可能占半壁江山。与之相比,长三角的电影创作生产为什么难尽如人意?此外,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电影如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电影创作的瓶颈在哪里?电影的人才梯队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电影创作者生产者埋头努力,也需要理论工作者、评论工作者一起发力,出谋划策,开出好的处方,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成就与变革:“这十年”中国电影表演
厉震林(中国评协理事、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
“这十年”中国电影表演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表演是时代的表情。“这十年”中,电影表演发展可以用“守正创新”表述。守正者,将被产业资本不断裹卷的电影表演回归正位,以正确的表演观,创造感动时代的人物,解码国家发展的精神,成为新时代的形象代言人;创新者,在数字技术的援助之下,尽情拓展电影表演的表现领域,创立新类型的表演格式,以与时俱进的情怀,使表演保持电影的青春气质。
具体而言,一是深化现实主义表演风格,初创了日常现实主义、浪漫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细分风格,成为新时代的表情史、形象史和精神史,有充沛的时代人文内涵;二是类型片的加魅表演,表演呈现了全面化和多样化,更加注重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在科幻片、惊悚片、奇幻片等诸多新类型片以及高清数字影片,表演建立了基本的美学形态,外国影片改编翻拍表演逐步成熟,港味表演有所恢复,文艺片表演以小博大,以“不尬”表演形成特色;三是一批演员成熟起来,“中生代”有达及表演艺术家层级,有成熟的表演个性以及代表作品,在表演中常是“神仙过招”,高手如林,“新生代”演员在历练中成长,开始担纲表演的主力。
具体年度的表演关键词,2012年是“重塑之年”,2013年是“减法之年”,2014年是“自省之年”,2015年是“个人之年”,2016年是“颜值之年”,2017年是“归正之年”,2018年是“回溯之年” , 2019年是“纵横之年”,2020年是“重量之年”,2021年是“精神之年”,2022年是“典型之年”,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影表演天际线。
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学理论体系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
十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每年有30至40部上映,从书写民族传奇,到多元化探索,印证着动画人的坚韧与不屈。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策桴鼓相应,倡导“拿来主义”和“中体西用”,是“国风动画”中兴之良策。十年来。撑起中国动画碧海蓝天之名作有:热血动漫《魁拔之十万火急》《魁拔之大战元泱界》《魁拔之战神崛起》,具有中国动漫最需要的一组关键词:热血、励志、奇幻、人性、等级等,名动一时。本土英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悲情英雄孙悟空更具人文色彩,有了自我反省意识和现实代入感。真人动画电影《捉妖记》开启了国产电影工业制作的新标准和新标杆。国风大片《大鱼海棠》场景架构完整恢宏,民俗文化细节丰富,极具国韵美感。暗黑动画《大护法》开创国产影院动画分级的先河,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成人化探索的里程碑。生态动画《罗小黑战记》堪称中国生态动画云程发轫之作。商业巨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破50亿元。《姜子牙》以16.03亿元的票房,占了2020年国产动画电影90%以上的票房,主题高深,特效惊艳。超级奇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以中国神话故事为基础,集美国超级巨片、日本热血动漫和欧洲艺术动画之大成。美轮美奂《新神榜:杨戬》“东方神话+蒸汽朋克”风格的画面浮翠流丹,团花簇锦,就是放到世界电影视效的金字塔尖亦不逊色。
近十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倡导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人文关怀,传承着民族文化弦歌不辍的“载道”和“教化”传统。中国当下已成“动画大国”,但“讲不好故事”已成为“动画强国”的瓶颈。在全媒体时代,中国动画革故鼎新的重点是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学理论体系,使“新动画中国学派”再次屹立于世界动画强国之林。
探寻江南地域影像风格
丁莉丽(浙江省评协理事兼副秘书长)
当前“新主流电影”创作如火如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长津湖》《万里归途》等都是其中的成功之作。浙江电影这些年努力追随这一创作潮流,贡献了《八佰》《独行月球》等优秀的“新主流大片”。但是,将“新主流电影”概念等同于“新主流大片”的观念不免狭隘,将有着相同追求的中小成本影片包括进来,比如《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等片,虽然题材相对边缘,但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了温暖感人的故事,抚慰了平凡人心的同时也给观众带去了积极奋进的力量,这一创作动向值得倡导。
浙江这些年致力于培植艺术电影,成为了著名的文艺电影和年轻导演的孵化地。2019年以来,《郊区的鸟》《漫游》《春江水暖》等片的出现,让一个年轻的导演团队崭露头角,“浙江新浪潮”说法也由此出现。黄梓的《小伟》、敬然的《我是监护人》等片在海内外各类电影节上获奖,并走上了海外拓展之路。“战争文艺片”《云霄之上》、书写青春疼痛的青春片《盛夏未来》,以及讲述阿尔兹海默病的《妈妈!》等影片的出现,让浙江文艺电影的类型变得丰富多彩。
以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仇晟的《郊区的鸟》和祝新的《漫游》为代表的一批新锐影片被冠以“浙江电影新浪潮”之名,成为和藏地电影新浪潮、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等相提并论的电影创作现象,同时以清晰的地理标识和带着江南气质的影像凸显出鲜明的地域风格。对于江南影像风格的建构还体现在《云霄之上》《柳浪闻莺》《龙井》等一系列影片之中。从地理格局的角度而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拥有共通性,都属于江南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江南地域影像风格的探寻,将成为“中国电影学派”最富有生产性和文化活力的内容之一。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浙产电影
黄钟军(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浙产电影在市场上持续发力:2020年,《八佰》以破31亿元的票房成绩名列当年票房榜榜首,助推国内电影市场回暖。2021年,在6部票房过亿的浙产影片中,《送你一朵小红花》表现最为亮眼,不仅口碑颇丰,更以14.33亿元票房成功跻身中国电影“10亿俱乐部”。2022年春节档,《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累计票房达26.23亿元,是又一部浙产救市爆款电影。而在过去的暑期档,浙江影视企业作为主要出品方的《独行月球》《人生大事》,以出色的口碑分别收获28.96亿元、17.09亿元的票房,以暑期档榜一、榜二的姿态包揽了全国暑期档半数的票房,提振了饱受疫情影响的电影行业。今年国庆档,浙产影片《万里归途》最为耀眼,再次彰显了浙产电影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控。
不仅是对商业价值的注重,浙产电影同时也积极探索电影语言和叙事,追求高质量的艺术品质。近些年,一些于国内外电影节斩获大奖的电影,背后都印着“浙江制造”的大字。《云霄之上》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妈妈!》亦是由浙江横店影业公司出品,入围了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片中饰演妈妈的演员吴彦姝获得了最佳女演员荣誉,而饰演女儿的奚美娟则拿下了今年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此外,近些年,以顾晓刚、祝新、仇晟、刘智海、郑陆心源等为代表的青年导演,拍浙江人,讲浙江事,作品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彰显了浙产电影的艺术品格,让更多人开始认可“浙江新浪潮”这一概念。诸多浙江影片的出色表现,再度折射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浙产电影冉冉升起的态势。浙江的电影人、影视企业,正共同打造一张“浙产电影”的金名片。
安徽十年电影发展探究
邵明(安徽省评协副主席)
关于安徽十年来电影发展现状,首先,在电影消费市场方面,据有关资料统计,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安徽现有影院491家、银幕近3100块,建成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固定放映点490个。2021年,全省电影票房达到18.13亿元,居全国第10位。2022年,截至10月8日,全省电影票房收入11.96亿元,居全国第9位。电影产业发展得益于安徽经济发展,也得益于主管部门各项支持引导政策。其次,在电影作品创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安徽电影创作一度领风气之先。《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大桥下面》《月亮湾的笑声》《秋菊打官司》等,都深深地镌刻在改革开放的集体记忆之中。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安徽电影创作扎实推进,年均备案影片120部、制作完成近30部、上映近10部。《第一书记》《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等影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联合推出了电影《革命者》《进京城》等影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为促进安徽电影发展,第一,应发挥资源优势。安徽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厚重的人文资源,是电影作品生产创作的宝贵素材与深厚基础。要发挥好资源优势,使之成为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第二,应促进创意精品创作。资源优势要转化为文化优势,离不开以精品力作讲好安徽故事。要转变创作理念,创新话语方式、叙事方式,使得电影创作能够写出新时代新征程新史诗,并接通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第三,应强化区域合作。要全面、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强化区域合作。要对标对表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有效做法,提升自我。要立足资源禀赋、找准角色定位,扬长避短,协作共赢。要积极谋划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要善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参与战略投资、风险投资。
徽风皖韵中的光影魅力
袁海群(安徽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
2012年8月28日,“2012台湾·安徽电影周”在台北开幕,向台湾观众展映了安徽拍摄的《生死擂》《六尺巷》《三毛救孤记》等影片,这是大陆省份第一次在宝岛台湾举办“电影周”。也是这一年,安徽省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意见》,拉开了安徽电影十年奋进之路。
这十年,安徽电影有以下特点:第一,电影发行放映形势喜人,票房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今年中秋档,安徽票房首次进入全国前五。
第二,电影作品流光溢彩,展现徽风皖韵里的光影魅力:安徽电影集团(安徽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风雪大别山》《三毛救孤记》《生死擂》《女驸马》等优秀影片。近年来参投了《革命者》《进京城》《误杀》等。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过黄梅戏电影《长相知》,旗下的华星传媒参投了2012年的《新天生一对》《一九四二》和《全民目击》,2013年《私人订制》,2016年《***登黄山》等。其中《***登黄山》是安徽台全资投拍的全版权项目。2021年,安徽出品的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入围国际A类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当代电影人竞赛单元,这在安徽尚属首次。
第三,***管理部门大力帮扶,电影人砥砺奋进:2021年3月,安徽印发了《安徽省省级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安徽实际对剧本创作、影片拍摄发行、影院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
安徽电影依然存在缺乏本土电影精品、票房与长三角地市比还有差距、影院布局和管理水准有待提升、专业人才还相对匮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下一个十年去探索解决。
“文艺两新”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永祎(江苏省影协理论与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广大“文艺两新”电影人在十年间,持续打造了一大批主题深刻、底蕴深厚、类型丰富、手法新颖的优秀影片,还涌现了一些叫好又叫座的“里程碑式电影”。
最近,在南京举办的“新时代颂”首届长三角“文艺两新”电影联展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江苏参投的《了不起的爸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还包括《老师好》等其他15部影片。这些影片贴近火热生活、把握时代脉搏,题材多样,类型丰富,用信仰奏响时代强音,用情感再现民族记忆,用故事记录人间烟火,基本可以代表“文艺两新”电影创作的最新成果、文化意义、价值体现与创作特色。
应该说, “文艺两新”电影群体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他们从市场的各个角度异军突起,进一步激活了整个中国的电影生态,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伟大的时代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三,“文艺两新”是在市场中孕育、市场中诞生,也在市场中发展,他们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也能够驾驭市场。第四,“文艺两新”电影人是数字电影世界的原住民,他们在电影数字化生存的游戏中任意翱翔、展翅高飞。我把数字电影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多快好省”(体裁类型多、拍摄速度快、放映质量好、传播时间省)。需要强调的是,电影数字化的生存不仅是一种新技术的嬗变,更是一种新机制的塑造,常常会因此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电影奇观。第五,从中央到地方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地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发展
舒克(江苏省影协理论与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回顾十年来中国电影历经的风雨征程,中国电影的产量与质量、市场与票房,均取得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市场发展呈现出高速迅猛之态。诸如《归来》《无问西东》《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白日焰火》等,不仅在国际国内的各类电影节、电影评奖中获得荣誉,也都在观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影院银幕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电影市场容量空间得以大幅度扩展,更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艺术追求的作品得以更多地登陆院线亮相影院,所以,观众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电影市场的整体发展日趋多样化也使得地域电影有了各自崭露头角、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机遇与空间。尤其是相对经济比较发达与人文历史都比较深厚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当下已经拥有了众多电影创作队伍和生产拍摄基地,年产量已经达到比较可观的数目,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逐步形成本土化的“长三角电影”。
对于当今电影人来说,讲述中国故事似乎并不难。但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则是电影人需要在各方面努力的。追求地域特色,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以江苏地域为例:其一,选择最具地域特色的本土题材。比如南京地域的“六朝文化”与“秦淮河文化”,江苏地域的“吴越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等;其二,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借助国际化的艺术创作技巧与市场运作手段,为本土电影的发展推波助澜。借助人类最新发明的各种高科技,融入到最具地域特色的本土电影当中,当为长三角电影产业和电影人的努力方向。
小人物的光影也动人
刘永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市影协副主席)
文艺作品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求创作者必须有着责任在我的主体自觉意识,以坚定的立场和饱满的激情,弘扬传统、拥抱时代,生产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也要求创作者必须有着清晰明确的受众定位意识,“可信”是让受众信任中国,“可爱”是让受众喜欢中国,“可敬”是让受众尊重中国。只有创作主体和受众心灵契合,才能展开中国故事的文本旅行,才能实现中国声音的名扬四海。
与伟大人物、英雄人物的塑造相比,因为不太会有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距离,电影之于小人物的塑造往往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当下中国电影银幕上的小人物,一类是为服务于时代主题而呈现,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这一系列集锦式电影中那些踩着时代节拍、或是为时代奉献的小人物,构成了光彩熠熠的主旋律叙事的亮色;另一类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的芸芸众生,比如《无名之辈》《生活万岁》《人生大事》《雄狮少年》等影片中形态各异、真实可触的小人物,汇集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化叙事底色。
有亮色,也有底色,才是这个世界最本真的色彩。小人物是一面面可以照见人们自身的镜子,受众可以从中感受流水的烟火日常,可以咀嚼人生的喜怒哀乐;小人物也是一扇扇可以看见世间万象的窗口,受众可以借此认识或者思考生活的问题,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的的确确是老百姓的心之所系,也最能触发心灵共鸣。小人物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问题,小人物的光影实际是人类在广袤现实中前行的集体侧影。
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王海波(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总监、江苏省评协理事)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一年来中国电影发展有哪些新风向?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一过程中,长三角地区能做什么?文艺评论能做什么?主流媒体和传播平台又能做什么?
经过改革开放、院线制探索实践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电影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一是中国电影始终以“在场”的姿态,推出了一系列新主流大片。二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天花板不断抬高。三是国产电影挑起票房大梁,影史票房前十影片全部诞生在这十年间。四是中国电影银幕数突破8万块,位列全球第一。五是中国电影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六是中国电影在管理、立法、规划以及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守正创新、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为文艺评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电影强国,也对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此,我所在的江苏影视频道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立足移动端,面向全国市场,策划推出融屏电影栏目《光影世界》;二是重点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三是倾力打造荔枝观影团;四是开设电视影院,致力推动专业评论与大众评论、大屏与小屏、线上与线下以及电影与电视多维互动。当前,我们从电影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出发,正在策划推进“我和电影这十年”主题策划。与电影从业人员接触得越多,对行业了解得越深,越加坚信中国电影的广阔前景与美好未来。
巨变下电影的理性投资与人才养成
杨劲松(一级编剧、中国影协会员)
新时代十年中国电影生态有几大变化:一是产业链条完整化,数字科技促进了电影工业发展,数字经济消费形成了全国院线票房高峰,使得中国电影有了前所未有的票房评估体系,电影成为市场潜能巨大、消费选择自由的文化产品;二是金融信用干预,资本的野蛮生长自发地侵占了中国电影产业,形成了中国电影投资的多样化;三是法规体系孕育,《中国电影促进法》颁布以来,如何将科技进一步参与产业可转化法规体系的规范实施,有待未来实践。
除了清醒认识这些变化,长三角电影发展更应重视电影青年人才养成与新导演影片的理性投资。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用300万元制作的《云霄之上》聚焦浙西南革命精神图谱,完成了虚构叙事创作,继承了《柳堡的故事》《一个和八个》等中国诗意战争片留下的艺术财富,体现出的创作才华与诚实的制作态度,给了电影投资者市场回收的信心。
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建立于不断实践中的人才养成。人才需要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电影作为重资产的文艺作品形态更依赖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中国电影产业已从国企电影厂顶梁支柱渐变成民营电影公司的花团锦簇,电影教育事业也从北京电影学院一家独大发展到全国各地电影学院遍地开花,但低成本的学院派风格的青年电影却渐渐消失。中国电影院线与投资市场的严峻现实,使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青年艺术电影,成为真正的产业先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样本。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年11月28日第7版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1:00:3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