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动画电影《俑之城》:从“观之以目”到“观之以心”(宋磊)

  在看《俑之城》之前,我给自己预置了两个小小的期待,如果影片能满足我的这两个期待,我就会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第一个期待是,影片能否塑造一个令我信服并且向往的俑的世界;第二个期待是,影片能否赋予俑生命的真正意义。现在看来,这部影片不仅满足了我的期待,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出了我的预料。所以我要兑现承诺地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影片构建了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俑的世界。看得出创作者们进行了细致的考究和卓有匠心的设计。在兵俑的造型上,角色保留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歪髻的特点,以及方头鞋、连甲带等文物身上的细节。在小配角的设计上,从兽形俑、屋脊兽石雕、青铜器等文物汲取灵感而来的角色栩栩如生。特别是它们在开篇几分钟的场景里集中性地涌现,配合不断摇移的长镜头,让观众目不暇接,生怕看丢了什么。在场景的设计上,秦阳城总体用砖瓦木来打造房屋结构,同时突出灰黑色屋顶与红黑色木桩的色彩感,这些都体现了秦朝时期的建筑特征。在纹饰的设计上,小到街边老板拿着的古币纹饰,中到建筑物和各种道具的材质纹饰,大到整个地底世界的穹顶纹饰,都是从古代青铜器、传统饕餮纹等中国文化元素中取材。可以说,影片一下子就让观众沉醉在一个由传统文化符号汇聚而成的俑的世界里。

  影片讲述了一个兵俑成人的故事。主人公蒙远,作为一个杂役兵俑,从只是单纯地憧憬当大将军、想晋级锐士,到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懂得了理解与守护,他真的从一个磕碰都不会流血的泥疙瘩,变成了一个会为真相而献身、会为爱情而流泪的人。从对事物“观之以目”到“观之以心”,从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到可以决定成为怎样的自己,蒙远跳脱出了兵俑的桎梏。他或许尚未成为梦想之中的大将军,但却成为了一个超越兵俑世界的人。对俑来说,将军只是位高,而成为真正的生命,拥有自主的意识、自主的思考、自主的情感,才是至高。影片借助兵俑成人,让俑成为不甘于欺骗和压迫的反抗与革命精神的代言人,歌颂了“自由”这一核心价值观。这也让我不禁迫切地期待看到蒙远何时能从地下世界破土而出了,因为大将军只是兵俑成人的一个人为障碍,而那布满饕餮纹的严实穹顶,才是真正限制俑的制度性压迫。只有打破这层穹顶才能让地下之俑彻底地翻身解放。

  影片超出我预料的是它以“和”为理念。俑和地犼两个族群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这与很多国产动画电影最终必须让敌对双方斗个你死我活的理念截然不同。俑的族群通过蒙远的醒悟,实现了群体性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自我革命——不同族群是可以共存的,是可以形成命运共同体的。

  影片另一个出彩的设定是,蒙远是一个普通的杂役兵俑。关注杂役这个群体是很有意义的。蒙远并没有什么血统、背景与超能力,这使他的成长更能代表社会上每一个平凡却又有梦想的人。蒙远与地犼昆仑之间的“人宠情”,让人感动。特别是蒙远在监狱里用手触碰昆仑的那一刻,像极了动画电影《驯龙高手》中小嗝嗝与没牙仔的第一次接触,跨越种族的心意相通甚是神妙。再加上蒙远与史玉的爱情成长,蒙远与上古神剑小宝的冤家斗嘴,蒙远与九尾狐仙的幻境传承,甚至是蒙远与杂役同僚们的友情磕绊,影片形成了一个以蒙远为中心、十分丰富的人物关系体系和情感体系。

  当然,如果要是我来编写这个剧情的话,我或许会再聚焦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俑到底在守护什么?兵马俑是古代的一种殉葬品,它们不是天生就在地下的,这个陪葬的属性不能丢。兵俑应该是守护安葬的主人的。影片如果讲兵俑的故事,很重要的应该是讲他们对主人的衷心守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新的生存价值,有了新的要守护的东西。在大将军偷来地犼的神石之前和地犼找回了神石之后,兵俑们守护的东西和存在的意义并不明确。

  此外,影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所有兵俑都拥有了生命,但这种浅层次的生命和拥有自主感情、自主意识以后“成人”的兵俑应该有所区别。或许浅层次生命的兵俑每天仍要有一定时间静止不动、从大地吸取能量,而成人后的兵俑就可以突破这些限制,从世间万物中获取能量;或许浅层次生命的兵俑完全不懂得疼痛,但是成人后的兵俑在得到了感情与意识的同时,也失去了肉体上的坚韧,等等。希望影片能在兵俑成人前后的变化、代价等问题上再多讲讲。既然蒙远可以为史玉流下眼泪,他未尝不会有更加深刻的、全方位的改变。

 

  (作者:宋磊,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部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