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改编的电影《守岛人》已于6月18日与全国观众见面。其实多年前,王继才的事迹就在电影业内引起关注,却因极高的创作难度令人望而却步:一对夫妻、一座小岛,人物和空间都极度简化,其故事高度的日常性、重复性和平淡性,与电影创作所需要的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相距甚远。它不仅难以类型化,甚至连实现基本的剧情化都很困难。而令人颇感意外和欣喜的是,面对这个挑战极高、难度极大的特殊题材,电影《守岛人》的创作者们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之搬上了大银幕,其作品呈现的思想与艺术品质亦令人惊喜。
电影《守岛人》的成功,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道路的成功,展现了现实主义创作蕴含的巨大力量。本片主创团队进行了扎实的前期调研,实现了对创作素材的最大程度掌握。团队几度赴开山岛采风,同为女性的导演陈力甚至在除夕夜与王继才妻子王仕花联床夜话,都旨在深入探寻英模主人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这部两小时的影片,再现了夫妻守岛32年的壮举。主人公从青春年华到两鬓花白,从默默无闻到感动中国。是真实,赋予了影片打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现实主义创作并不是对生活的自然主义式记录,而必然包含着能动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和升华,是“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艺术再创造。面对看似平淡无奇的原型故事,本片强化了对典型事件、典型环境的提炼,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冲突。影片开场就选取了王继才初上开山岛遭遇超强台风的场景。暗云狂卷,巨浪滔天,渺小的开山岛几乎要被狂怒的大海吞噬,主人公一边艰难自保求生,一边冒死修理航标灯具,这种人与自然的殊死搏斗,既是真实的记录,也是32年中主人公孤岛生存的缩影,是其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形象写照。面对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主人公从最初的犹豫、怀疑、挣扎,到最后的坚定、无畏,完成了与自我搏斗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部英模传记电影,影片塑造的不是悬浮抽象的概念人物或通体放光的神,而是真实动人、可感可信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片中没有标语口号式的观念传达,而是为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提供了扎实的现实逻辑支撑:家族的革命前史(父亲曾在渡江战役中承担支前任务,二舅曾是新四军战士),武装部长王长杰的言行激励,不愿当孬种的好胜性格,赢得渔民广泛尊重所带来的心理满足,以及“守岛就是守国”“你守岛,我守你”“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不亏心就不白活”等人生信条,种种内外因素的叠加,合理建构、有力支撑了主人公坚守32年的壮举,极具说服力地讲述了英雄的自然形成过程。刘烨、宫哲、侯勇、陈创、张一山、宋春丽等演员用质朴自然的表演,为这一英雄故事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
影片把人物置于丰盈的细节中去展现,用大量的工作细节如修理航标设备、填写气象水文日志、升挂国旗、打击走私、救助渔民等,展现了主人公的工作日常,也有力揭示了驻守开山岛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该片还用生动的极富趣味的生活细节(陪伴主人公的大黄狗及其后代、打牌与作弊、唱淮海戏、吃方便面、看奥运踢正步、新年晚会)、真实的生存细节(抗击台风、抵御蚊虫、种菜与抢收、放置蟹笼与收获),乃至各种道具(理发剪、收音机、国旗、电话、望远镜等),建构了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生活空间。片中亦加入了情感化和寓意性的艺术表达,两次洗澡的场景令人震撼,当主人公被严重的湿疹袭扰和长期日晒雨淋侵蚀的脊背呈现在镜头前,他们所遭受的身体的苦难,都以一种具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得到了直观而感性的呈现,现实的残酷、诗意的浪漫和精神的崇高,在高度的艺术性中实现了创造性的融合。
《守岛人》的创作者们用自己的“脚力、眼力和脑力”,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激动人心的素材,从英雄的日常和人物的灵魂最深处去深入发掘平凡中的不平凡和寻常中的奇崛处,用扎实的剧作、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创造了一部电影精品,亦为新时代文艺提供了一个“身入、心入、情入”的创作典范。
《守岛人》是一个小题材、小故事,却蕴含了超越性的大格局与大情怀,指向的是一个崇高而宏大的主题。它讲述的是个体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守护不变的家国情怀。守岛人,守护的不仅是一个岛,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是这个时代应该追随的精神坐标。
影片用了一系列的台词、符号和叙事元素来强化这种家国情怀的精神价值。“守岛就是守国,守国就是守家”,点出了家国同构的精神题旨,也为主人公的坚守注入了崇高的精神意义。作为国家的形象能指,升旗是片中最为庄严的时刻,主人公挥舞国旗,在狂风骤雨中抢救国旗,国旗在主人公心中比生命更宝贵。它是国家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贯穿全片的精神图腾。片尾字幕揭示,王继才夫妇32年间一共使用过368面国旗。人不仅与岛,也与国旗,与国家融为了一体。本片不仅浓缩了夫妻二人32年的时光,也折射了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代的巨大社会变迁。从收音机里听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望远镜中呈现的日益强大的中国海军,都使得主人公感到无比的自豪,甚至连儿子的名字“志国”,都包含着“心有祖国”的家国指向。
《守岛人》构建的是一个国家叙事的精神谱系。影片讲述的是两个人的守岛故事,而他们身后的国家形象却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正如片中那条隐含的叙事线所揭示的,父亲、长杰父亲、岛上牺牲的连长——王继才、王长杰——妻子王仕花——参军的儿子——向王继才致敬的各行各业的群众,家国精神在不同代际、不同群体中得到了传承。2018年,在王继才去世后,灌云县第一批守岛民兵遴选中就有500多人应征,当地已形成了民兵轮换上岛值班的制度。当王继才成为“人民楷模”,无数人加入了他的行列,成为了其精神的学习者、追随者和传承者。而这正是影片《守岛人》的创作初衷,这个守岛故事想要表达的远远超出了守岛本身,而是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精神意义和实践功能。王继才、开山岛已经成为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象征,成为一个鲜亮的时代符号和精神坐标。
《守岛人》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新中国电影在人物传记片、英模片领域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新的发展和开拓。“十七年”时期的《董存瑞》《聂耳》《林则徐》《雷锋》《白求恩大夫》等片,1980年代的《孙中山》《陈毅市长》《廖仲恺》等片,以及1990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周恩来》《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片,曾筑就了中国传记片、英模片的辉煌。新世纪之后,虽也有《我的左手》《杨善洲》《老阿姨》等优秀作品问世,但根据英模故事改编的影片还没有像《雷锋》《焦裕禄》等前作一般,在全社会产生广泛的甚至轰动性的影响。这当中固然有文化多元、审美变迁等多种原因,但英模片创作模式的确也出现了某些程式化、套路化的倾向,银幕上的英模人物形象往往空洞化、概念化,出现“可敬而不可亲,可亲而不可学”的现象,英模片创作一度陷入了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守岛人》用鲜活、立体、丰满的电影人物,朴素平实却又激动人心的电影叙事,对英模人物身上蕴含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准确提炼和把握,成功实现了对英模片创作困境的突围,该片创作者们用自己的坚守与执著,丰富和发展了英模题材电影的创作模式,打造了一部文艺精品。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54:4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