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小康大片的新景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

  10月11日,正值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热映之际,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作品研讨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持,张苗、王君、尹琪等影片主创代表和王一川、胡智锋、丁亚平、戴清、邓凯、李星文等评论家参加研讨,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总结讲话。会议围绕“小康大片的新景观”这一主题,从创作和评论的不同角度,探讨了电影的成功奥秘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影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达到了促进交流、凝聚共识、启迪思想的效果。在此摘编研讨会发言,以飨广大读者。

  张宏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爱国主义永远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从《我和我的家乡》国庆期间放映的效果看,恰符合这三点要求。看完这部影片,我有四点体会:

  第一,爱国主义永远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大家一度对主旋律电影存在刻板印象,但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我和我的家乡》叙事上融合了文化认同、地理认同的爱国主义叙事,传递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成为本片的情感主线。

  第二,人民是电影创作永恒的原动力。***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闭门造车,是无法成就一部好作品的。该影片中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来源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这是影片创作的根本。艺术家的工作便是在本真生活的枝干上,添加更加丰富多彩的枝叶,形成一部精彩之作。

  第三,乡愁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我和我的家乡》说的就是家乡的事,真实、质朴、接地气,让每个电影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我。这种自我就是电影审美客体和主体的互动,使得影片与观众直接产生情感联系与认同。

  第四,创新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一是机制创新。“北京文化”作为民营企业能把这些主创团结在一起,归功于团队最初的创作规划。二是艺术创新。该影片做到了“疑”“笑”“思”“敬”:观众带着怀疑与好奇的心态观影,幽默的故事情节引发观众由衷的笑声,欢笑之后留给观众的是对家庭、对事业、对人生的思考,思考中激发观众对生活、对国家、对时代的敬意。三是传播创新。该影片的宣传策略上,强调了与观众的互动性。每场影片结束,观众都跟着影片唱响《我的祖国》,而此刻的歌唱区别过去回望历史而唱,而是从历史走进现实,从歌声中表达对富饶、强大、美丽祖国的由衷赞美。

  徐粤春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一部现象级的电影精品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今年国家工作大局,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伟大壮举。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艺术家真情描绘小康生活美好画卷,热情讴歌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创作出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精品,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影片取得了口碑和票房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又一部现象级电影佳作。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之所以成功,一是让人可信,通过小人物自身视角看周遭变化,以小人物表现大情怀,小日子折射大梦想,在家长里短中反映宏大叙事,令观众毫无疏离和违和之感;二是让人可亲,虽然反映的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旋律主题,没有简单图解政治概念,没有重主题、少情节,重场面、少细节,重道理、少感情,重长镜头、少特写,而是重视艺术性表达,让观众产生共享、共情、共鸣;三是让人可乐,影片喜剧美学呈现形式与历经艰辛脱贫实现小康后喜悦振奋的社会心理高度契合,这种笑中带泪的喜剧美学,让人在开怀和感动之余,对这个伟大时代伟大事业产生崇高和圣洁的审美情感。通过讲述可信、可亲、可乐的小康完成时和小康进行时的故事,影片取得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可喜成绩。

  文艺创作与评论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文艺创作需要文艺评论,重要的文艺创作需要重点的文艺评论。中国评协、中国影协选取这一典型性作品展开研讨,从个案作品探讨一般规律,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今后中国评协还将继续与各艺术门类全国文艺家协会合作,针对重要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开展重点的文艺评论。

  张苗 北京文化董事长高级助理、电影娱乐事业部总经理,《我和我的家乡》总制片人、总发行人

  准确的解题奠定了影片成功的重要基础

  《我和我的家乡》受到社会和市场这样多的关注,我总结后发现在几个重要阶段作出的正确决策跟最后的结果密不可分。

  第一,《我和我的家乡》成功的重要基础,就是一个解题的过程。去年“北京文化”和宁浩导演响应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创作一个农村扶贫题材影片的倡议,这是创作的原点。探讨后我们达成共识:首先,影片的题材、创作空间不应只拘泥于农村,决战脱贫攻坚是整个中国社会都能体会的重要的历史时刻;其次,说脱贫攻坚、喜迎小康,当中要捕捉社会情绪,这种情绪应当是什么?喜迎小康,是“喜”,小康这件事一定是带有幸福感的,喜剧又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电影类型,于是影片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喜剧的类型定位;最后,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也提供了许多创作的启发,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影片分段集锦式的表达方式,同时也选择了优秀的华语喜剧创作力量。

  第二,优良的制片机制保证了影片的圆满完成。从制片机制上来说,虽然这是个命题作文,但整部影片参与过程中没有提过“任务”二字。当问到所有导演愿不愿意做这样的表达,每个人都有兴奋感。我们的年轻导演采风回来都非常感慨,国家近年来的发展在每个创作者心中都有一份触动,他们的感动和共鸣是真挚可感的。每组人都带着这样的冲动、表达愿望时,创作就非常顺利,这是符合创作规律的一件事,真正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表达。

  影片完美实现了三要素:强刺激、强共情、强共鸣。分段集锦式的喜剧表达,让观众看到生活中小人物和自己感受的共通性,体会到祖国和家乡强大带来的骄傲和幸福感,最终实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共情与共鸣。

  王君 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总经理、《我和我的家乡》联合出品人

  搭建优秀影视创作新平台

  《我和我的家乡》在中央党校首映取得了很大反响,作为联合出品方,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的成立揭牌也受到业内关注。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影像传播党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近年来影视界在主旋律影片如何表达政治性方面做了非常好的探索,未来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也是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成立的时代契机。文艺作品的创作缘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片子的走向,《我和我的家乡》主创人员切准时代脉搏,时代性把握得非常好,这种文艺表达特别自然、真实、不生硬,没有堆砌理论和道理。***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的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不是取得了成效,这个要用事实来说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献礼片,影片中的全面小康表达得很真实,老百姓感受到他们是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喜悦感发自内心,观众观影的笑声也发自内心,影片票房成绩抢眼,民众投票证实这样一部片子的成功。主旋律影片如何拍得好看叫座,《我和我的家乡》继《我和我的祖国》之后,又做了有价值的探索。文化产业兼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影片很好地诠释了这两个属性。希望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这个平台更多地凝聚影视界的创作人员和各方面人才,共同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

  尹琪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我和我的家乡》之《回乡之路》编剧之一

  写好中国故事,要有中国心

摄影:文博

  《我和我的家乡》是我参与的第一部电影,这是无比光荣的事情,俞白眉和邓超两位导演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包容,我非常感谢他们。谈到对这部电影的收获,我最真切的感觉就是——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写好中国故事,必须要有中国心。

  老艺术家闫肃重新诠释过“风花雪月”,在这部电影中也有风花雪月,风是“逐梦乘风”、花是“丰年稻花”、雪是“狂沙如雪”、月是“两山共月”。我们常说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底子,但是喜剧也可以有一个感动的底子,有一个骄傲的底子,只有这样,喜剧才可以更高级。很多人说,本以为看《我和我的家乡》会笑,没想到是边看边笑,笑完就哭,哭完再笑。如果影片创作者们不是带着对家乡浓烈的爱,不是蕴含着自己深深的情感,就不可能带给观众这样的感受,所以说创作者最珍贵的品质,就是要对国家对家乡有一片赤诚的爱。《我和我的家乡》描绘的都是鲜活的人,鲜活的事,所以才会贴近观众,赢得观众。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拿《回乡之路》这个板块来说,要刻画的就是那些扎根在家乡、拼命改变家乡面貌的人,哪怕他们曾经被忽视、被误解、被嘲笑,但他们是家乡的脊梁,《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传递的就是这种精神。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式大片创作的一次美学突破

  《我和我的家乡》塑造了一群有缺点的普通小人物,让观众在笑的同时感受到小康时代日常生活的温馨和安宁氛围,营造了一种喜剧性风格,展现出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创新。影片在五个短小故事中分别塑造了“北京好人”张北京、科技发明痴黄大宝、缅怀“最后一课”的范老师、一心治沙的推销商乔树林、为下乡扶贫而“骗”孕妻的画家马亮等喜剧型小人物。影片为此而付出了重要的创新性努力。首先,有意着力袒露这些喜剧型小人物身上的比观众“差”的素质,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出自己比他们还强的优越感,从而发出笑声,充分显示出讽刺性喜剧应有的嘲笑作用。其次,没有仅仅停留在讽刺或挖苦上,而是转而注重将他们身上的爱乡之情与变乡之志紧密交融起来,充分挖掘出他们中的因爱家乡而生出的变家乡的强劲合力。再次,精心设计了一连串的突转情节和场面,设法让这些起初有缺点的喜剧型小人物最终转变成为令人感动和敬重的正剧型人物。最后,影片其实从一开始就把这些喜剧型小人物同时也当作正剧型人物来刻画的,重点挖掘、展现和建构这些外表富于喜剧型的人物身上隐伏的那些通常是正面人物才有的正剧型品质,例如善良、仁爱、奉献、忘我、舍小家而为大家等,呈现出先喜后正、欲正先喜、由喜到正的美学方略。这种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改变了过去中式大片总以正剧型人物为主人公的旧套路,展现出有缺点小人物也能充当正面主人公的新的美学可能性,从而在当前中式大片创作中具有一种美学突破意义。

  胡智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中国特色“国庆片”成熟标志

摄影:文博

  《我和我的家乡》接续《我和我的祖国》,成功打造出中国特色新的电影类型——国庆片!从“国庆档”到“国庆片”,不仅是时间的概念,而是中国特色类型电影探索创新的成功与成熟。“国庆片”的突出特征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情调。具体体现为,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故土、家乡那种牵肠挂肚的情怀;对于生我养我育我的亲人、爱人、友人、恩人(师长)等刻骨铭心的情感;对于七彩斑斓现实生活喜怒哀乐、甜酸苦辣各种滋味的情趣。2.中国模式。由主管部门牵头,电影导演、演员群体汇合,同题异做,拼盘式组合,形成“主题拼盘”架构,这种独特的制作模式形成了中国电影人群体合作的独特模式。3.中国仪式。在国庆这一特殊庆典日子里,以这样的类型片,将“我”与“国”、个体与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唤起人们共同记忆的家园景观、生活场景、方言土语、民俗风情等,聚集起大家强烈的共情与共鸣,形成一种向祖国、家园、故乡献礼致敬的集体仪式。正是这样的探索创新,让这种凸显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国庆片”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寄托情感、情思的具有鲜明中国气质、中国味道的新类型片。期待这样的探索创新不断结出新的成果!

  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我和我的家乡》:里程碑之作

  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当下,重视聚焦当代中国城乡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小康电影”作品很多。《我和我的家乡》是“小康电影”创作上里程碑式的突破之作。影片用五个相对独立而又主题统一的故事,形散神聚,以小博大,呈现普通人热爱家乡、扶助家乡的情怀,并表现了他们对家乡的牵挂和眷恋,让真正的中国文化鲜活地呈现了出来,很富有当代价值。《我和我的家乡》开端那个画面,色彩非常明亮,和记忆中只有“土黄色”的农村完全不一样,现实中的农村在很多地方,早已和城市一样,进入快速发展的节奏。相比较城市里的摩天大楼和车水马龙,农村的发展更呈现一种多元、丰富性。在属于时代的人和风景中,影片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人不灭的风骨。《我和我的家乡》兼具艺术性和商业价值,描写家乡的风景,色彩缤纷,角色发出的声音虽细小却巨大,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影片选择极具时代性的主题,勇气和诚意十足,既有喜感,又有深刻的现实观照,表面上写的是你、我心中的“家乡”,实际上写置身今日中国农村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人,他们修路、支教、抗沙、扶贫……为祖国的建设,为夺取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戴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环节、观念创新实现大众共情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开启了影视剧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即集结优秀创作团队和演职人员,通过行政、管理、创作/制作、放映、推广等各环节的通力合作开展一种全流程的高效组织方式。《我和我的家乡》以五个单元集锦式地表现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组织方式调动多个创作团队齐头并进,使创作周期从100天减少到26天;120分钟的长故事化整为零、分为5个29分钟的故事,由此大大减少了叙事上的挑战与压力,使创作在疫情中开展、完成得都更为高效。

  影片巧妙定位“家乡”这一最能引发大众共情的主题,充分调动起创作者的生活艺术积累与表达热忱,极大地拓展了表现主体和时空。五个故事很有新意,跳出了以往脱贫攻坚叙事的流行模式。创作者成功地实现了宏大与亲民的对接。

  单元故事虽是小戏,但创作者把握了以小见大的艺术转换与创作规律;表现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发生的故事不仅有空间代表性,也让作品充满浓厚的地域风情;以短视频直播连接各个单元,令人耳目一新,在众语喧哗间共振于浓浓乡情。在突出乡村主体性地位方面、在开掘讽刺喜剧的文化功能方面,未来还可进一步期待。

  邓凯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

  如何把主旋律演绎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宏大的时代主题,如何进行艺术化表达?《我和我的家乡》把镜头放低,对准那些脚下粘着泥土、眼里闪着光芒的普通人,从个体的真实感受出发,把主旋律演绎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影片选择了家乡情结作为叙事的情感基调,用结构紧凑但又富于张力的五个小品风格的故事,诙谐幽默、笑中带泪地描述了“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五个故事组合而成的大拼盘,篇幅的极度苛刻,迫使导演舍弃掉许多铺垫性的描述,只能留下表意功能更为强大的戏剧元素,虽然风格有些跳脱,但故事链并不脱节,情节推进没有拖泥带水,反而有较好的留白效果。

  影片中每一个故事都设了一个“骗局”。观众习惯以挑剔的眼光,看你的“骗局”如何收场。五个单元的表演风格多少都有些夸张,处理现实生活故意有些变形,但并没有让观众反感。因为这些“骗局”有真实的现实根基,有广泛的情感基础,有观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自然就能引起观众大面积的心灵共振。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开启拼盘式组合的电影叙事新模式,《我和我的家乡》则在强化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彰显了寓庄于谐的喜剧风格。《我和我的家乡》与近两年其他几部优秀电影一起,改变了主旋律电影长期以来给观众留下的空洞而刻板的印象。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李星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影视独舌”主编

  “主旋律+喜剧”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类型片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影类型化,二者相向而行,是近年来电影创作的明显特征。前者的代表作有《战狼》《红海行动》,后者的代表作有《我和我的祖国》以及最新的《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家乡》是脱贫攻坚题材,但并非传统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它选择了喜剧类型,就注定要对现实进行很多夸张、扭曲、引申和狂想。

  影片的主创阵容可谓是中国喜剧的“梦之队”,是一次高手对高手的比拼,总体而言五个单元的喜剧手法都契合了当下观众心理。比如,第五单元《神笔马亮》,男主角马亮名义上是去俄罗斯学习了,实际上是下乡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在妻子与他视频连线时,每当事态不妙,立刻发生网络卡顿,整村的村民都来配合网络卡顿,也就化解了妻子查岗的危险局面,令人忍俊不禁。主创开心麻花团队擅长构建想象的乌托邦,这些情节极富想象力,在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又有着与观众日常经验密切相连的现实基础,从而实现了爆笑的喜剧效果。出色的喜剧驾驭能力也是开心麻花由剧场成功“触电”的原因。

  主旋律电影不是纪录片,它更像大军行进过程中的快板宣传队,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关键是快板书的内容和表演效果要好。“主旋律+喜剧”,大有可为。

  (本文原刊于《中国艺术报》2020年10月21日第8版。现场图片摄影:王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