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的确太需要一部能够引领市场、振奋精神和凝聚士气的电影了。作为国庆档第一部上映的影片,《夺冠》无疑具备这样的特质。这部电影由“北上”导演陈可辛指导,以3位不同时期的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陈忠和、郎平为线索,从上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开始,一直讲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重回巅峰,横跨35年的峥嵘历史。影片重现和探讨了“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也折射出中国社会新时期以来的沧桑巨变和光辉历程。作为一部取材真实的体育类型电影,《夺冠》面对处理演员表演和竞技动作的关系、真实人物的形象塑造、真实事件的组织取舍、画面纪实感与表现力等难题,进行了巧妙而成熟的艺术处理,显示了导演和主创们高超的艺术水准。该片讲述中国故事和集体记忆,烘托时代精神,进一步探索了主流价值观念与商业类型电影融合共生的创作路径,特别是为中国电影在以真人原型为基础的体育片创作方面做出了可贵尝试。
影片紧扣时代语境,以真实的画面形象表现国家、集体和个体的精神轨迹,重现和探讨了作为中国体育赛场乃至民族信仰“精神符号”的“女排精神”的历史变迁,通过三代女排的时代呈现,激发和召唤了观众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影片开头通过一系列蒙太奇镜头表现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对现代化文明和先进文化追赶超越的氛围,在这一背景下引出肩负着民族光荣使命的老一代中国女排刻苦训练的故事,带领观众回到上世纪80年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影片中表现重大历史时刻的片段,使用了库存影像和现实影像相结合的方式复现历史现场,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让年轻一代观众看到了“女排精神”背后的艰辛和承载的民族情感。从老一代背负沉重时代包袱的女排,到青黄不接的赛场失落,再到郎平回归经历现代化改革的新一代女排,影片始终将时代语境纳入到中国体育观念变迁的表述当中。影片更是通过郎平和陈忠和在中国体育事业背景下个人关系的演变,串联起中国女排事业背后的心路历程,让普通观众看到了中国体育人的坚守和信仰。
影片在人物群像和个体形象塑造方面可圈可点,在竞技动作画面和演员表演处理上体现了专业精神。影片选用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青年时代的郎平,选用黄渤饰演陈忠和,选用吴刚饰演老教练袁伟民,3位演员努力捕捉人物的灵魂,特别是由巩俐饰演的郎平,从外形到内心都再现了“铁榔头”坚韧、凌厉的人物特征,这一角色的选定也同巩俐一贯的表演风格相吻合。影片使用现役或退役的中国女排队员饰演剧中人物,完美地解决了画面的技术动作和比赛现场真实性的问题。无论是对普通观众还是球迷粉丝来说,都是一场“过瘾”的观影体验。可以说,影片很好地处理了专业性和观赏性的关系问题,既照顾了普通观众对于该类影片紧张刺激的竞技场面的期待,又顾及到了专业粉丝对技术动作的挑剔要求,二者在视听呈现上达到了较为合理的统一。
该片在复现“女排精神”的同时,也探讨了“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从老一代女排到新时代女排,“女排精神”背后所承载的内涵是影片所表达的隐性主题,这一点在郎平和朱婷这两个典型的代表性角色身上得到彰显。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依据台词:“杯子为什么能装水”,表明体育人其实从内心深处追求的是一种“轻装上阵”,是一种纯粹的属于竞技运动本身的快乐和荣誉。然而,这种“轻装上阵”并不属于郎平所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女排,他们身后背负着新时期“自卑”的中国,他们是把冠军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中国体育人。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刚刚从落后中起步,体育作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承担着国家使命,象征着民族精神,每一场输赢都牵动着万千国人敏感的神经,所以才会有影片中当女排夺冠后老百姓涌向街头欢呼雀跃的场面。然而,这样的体育精神在以朱婷为代表的新一代女排身上有了动摇,他们更加在意的是个人的遭际,就像朱婷一开始“为爸爸妈妈打球”或是“为自己”。在郎平和陈忠和的启发下,他们开始意识到“女排精神”才是中国女排队员的最高追求,无疑再度升华了影片的主题,而此时的“女排精神”无疑包含了对于竞技体育本身的享受、国家荣誉的守护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等众多因素。
该类影片涉及到历史、现实以及具体的专业领域,相比于纯虚构的影片来说,需要处理的现实因素较多,在创作上需要调和、取舍的因素也较多,因而在处理人物形象等方面还有一些不满足。总体来说,无论是从香港影人北上创作还是新时代中国体育类型片市场拓荒来看,该片都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49:1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535.html
下一篇
身价《还没人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