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这部影片里缺失对教育的有效思考:评《银河补习班》(周文萍)

  《银河补习班》确有爆款的气质。影片以航天员马飞在太空中身处险境时对父亲的回忆为视角,讲述了1990年代一个工作上失败的父亲对学习上失败的儿子的不走寻常路却又颇为成功的教育的故事,探讨了当下全世界父母普遍感到焦虑的子女教育问题,在表现了父子深情的同时,也回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瞬间,可谓集话题、情感、情怀、奇观于一身,处处都能触发观众的共鸣。

  与此同时,影片制作非常用心,尤其在对1990年代的还原上,据说美术部门制作了道具24000余件,小到青蛙玩具、BB机,大到柯达洗胶卷的店铺、路上的刨冰摊,还有路边熊猫造型的卡通垃圾桶和1:1复原的亚运火炬,乃至9000多套服装,无不精益求精,带着年代的烙印,给了观众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尽管影片对素质教育的倡导相当真诚,但由于事先预设了观念与立场,未能客观展示当前家庭教育的实际困境,解决方式也显得轻浮浅薄、流于表面,最终成了一锅装满金句却难以解答现实困惑的“鸡汤”。

 

  影片只是预设了观念和立场,却没有更深入地展开

  虽然全片以父子情贯穿,《银河补习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还是教育话题,尤其是如何对孩子开展素质教育的话题。父亲马皓文的教育观念——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寻找自己的理想——得到观众广泛认同。家长从马皓文的教育理念中得到启发,孩子羡慕马飞有一个不以考试论成败的爸爸。一些观众更忍不住痛哭流涕,对现实中家长和孩子身上的重压感到心痛。这显示了观众对该片的关注点,也表明影片确实触及到了当今大众普遍关注的教育焦虑这一痛点。

  遗憾的是,《银河补习班》虽然触及到了痛点,却未能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是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简单粗暴以一个漏洞百出的素质教育打败应试教育的故事来宣扬素质教育,让人在认同其教育理念及生活细节的同时,又对其脱离实际、概念先行的叙事方式感到十分尴尬。

  《银河补习班》概念先行的叙事方式主要有二:一是浓墨重彩素质教育给马飞带来的提升,二是大力渲染片面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危害。

  先看宣扬素质教育的威力的部分。虽然素质教育确实能发掘人的潜力,但影片有几个关键性情节却令人看了十分尴尬:一是让马飞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成绩由年级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前十;二是让马皓文在期末考试之前带着马飞做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三是在洪水之中让马皓文拿着喇叭对着不知身在何处的马飞大喊要相信自己,一直想——而身陷洪水的马飞竟然就在这喊声的召唤下拆下门板给自己做了个木筏脱离险境。这几个情节的可信度有多少?相信编导本身也无法回答。尤其洪水一场,作为观众的我宁愿看到父亲马皓文不顾阻拦冲到水里救出了马飞,也不愿看着他在危境中也不忘给马飞灌输鸡汤。

  再看批评片面应试教育的部分。作为应试教育的代表,影片中的教导主任一角成为被批评对象是可以想象的,甚至教导主任的儿子被描述成一个只会读书的高考状元也可以理解;但将这个高考状元描述为在大学遭遇困难之后被父亲抛弃的可怜的疯子就不能不说是想当然了。而以此想当然的情节作为应试教育失败的典型,更让人怀疑主创是不是对高考状元有什么误解。而除了对教导主任的嘲讽与丑化,在马皓文入狱期间独力带着孩子长大的马母也是成天一口一个笨蛋地只会骂孩子,这种为突出马皓文的高大形象把其他人都牺牲了的表现手法实在过于简单粗暴。

 

  家庭教育面临的两难境地,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探讨

  概念先行之外,《银河补习班》的尴尬还在于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对于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并未进行深入思考,只简单地以一个自嗨式的故事来宣告素质教育的胜利,也就难免有不切实际的嫌疑。

  虽然马皓文的教育理念在片中看起来还很先进,但对今天的家长而言却并非什么新的东西。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核心话语。马皓文对马飞反复教导的两句话——相信自己、保持思考——对今天的家长而言并不陌生,也非常认可。但对家长而言,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不认可素质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的两难境地:必须要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和孩子一起面对实实在在的升学压力。他们之所以热衷于将孩子送进补习班,也是为了应对这种压力。这是他们教育焦虑的根源,无视这一根源,只讨论用素质教育放养孩子,而不讨论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对于家长而言无异于脱离现实的空谈。在这方面,《银河补习班》虽说反映的是现实问题,却远不及印度电影《起跑线》所反映的家长在教育焦虑下为孩子择校的行为更让人感觉真实。事实上,今天的家长不仅要送孩子学语数英,也要送他们学钢琴和绘画——这才是他们在竞争压力下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手都要抓的无奈选择。也正因此,当观影现场有孩子对马皓文支持马飞的理想表示羡慕时,立即有家长表示“不多学习尝试怎么知道自己的理想呢?”这也表明《银河补习班》开出的素质教育药方远未能解决现实中家长们的教育难题。

  当然,《银河补习班》也试图化解家长们的竞争焦虑。马皓文就反复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这固然没有错,但影片里马飞验证其素质教育成功的方式恰恰是成绩,而且是不可思议地在一个学期里由垫底成为年级前十,在数年后又成为学校里唯一可能成为高考状元的学生。这除了让人感叹马飞是个天才,哪里敢相信是素质教育的效果呢?

 

  只灌输金句是不够的,观众期待有益的启迪

  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关切,也是电影的一个重要题材,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健全的人,更是中外电影经常探讨的主题。此类电影中,有教无类、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引导受教育者发掘自身长处、找到自己梦想的素质教育理念往往就是教育者践行的理念。但优秀的教育影片不会只给观众灌输所谓的金句,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现如何满怀爱心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启迪孩子的心灵,从而改变受教育者的行为,引导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

  《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就是两个经典的例子。前者表现一个音乐老师在接手人人头疼的“放牛班”之后以合唱方式教导和激发学生,改变了一班早已被学校放弃的孩子的命运;后者则讲述一个英文老师在管理严格的贵族学校践行独特的教育理念,以诗歌和文学激发孩子天性的故事。两部影片都展现了教育对人春风化雨的改变,但也都并未脱离现实一味神化素质教育的功效。在《放牛班的春天》里,被老师发掘出音乐才能的孩子多年后成了有名的指挥家;在《死亡诗社》里,孩子们在老师离开学校时集体朗诵“哦,船长,我的船长!”来向他告别。换句话说:素质教育不是神话,它能够启发学生的心智、开启他们美好未来的可能,而真正美好的未来还有待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能正视这一点,电影对教育的探讨才会切合实际、深入人心,即便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现状,但至少会给人有益的启迪。

  《银河补习班》所缺少的,正是对教育的真正有效的思考。而退一步说,如果该片能够少一点贪心,不要既想要素质教育的过程又想要应试教育的结果,影片的现实性会增强许多。如果马飞最后并没有获得年级前十,但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努力学习,长大后终于实现了梦想,那这个故事会让人信服得多。在这方面,情节主线与该片极为相似的日本影片《垫底辣妹》的处理就很值得借鉴。但《银河补习班》的主创并未能想清这一点。或许他们也和很多父母一样,虽然希望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却始终放不下那个分数的标签。

 

  (作者:周文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