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家》预告片 冼星海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熟悉,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史诗”,被誉为“第二国歌”,而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孤身一人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传奇经历却鲜为人知。电影《音乐家》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首部合拍电影,也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两国人文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影片《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过程及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哈萨克斯坦音乐家的救助下创作《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用音乐治愈战争中百姓苦难心灵的传记故事。今年恰逢《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为了更好总结中哈首次合拍的经验并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合作,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于6月12日下午在京共同主办了“电影《音乐家》研讨会”。该片主创人员与业界专家进行了现场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充分了肯定该剧积极的时代意义、内容呈现的艺术价值,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该类影片提出真知灼见。 《音乐家》海报 据悉,《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主席2013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一带一路”首倡演讲:“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音乐家》剧照 该片出品人沈健介绍了影片的创作初衷。“《黄河大合唱》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我对冼星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我听到习主席在‘一带一路’演讲中讲述到冼星海1941年流浪在阿拉木图,我确实非常吃惊。我去拜访了在哈萨克斯坦见过冼星海、并和他生活过的卡利亚老人家,她声泪俱下地讲述了冼星海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陪同我去看望卡利亚的哈影集团一批年轻人都潸然泪下。从哈萨克斯坦回来以后,我通过中国文联辗转联系上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并去看望了她。我们欠冼星海一部电影,也欠哈萨克斯坦人民一部电影,他们救了我们的音乐家,我们有必要把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大家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开始了创作。” 《音乐家》出品人沈健 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表示此次拍摄最令他感动的是看到冼星海的精神和灵魂长存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经常在冼星海生日、《黄河大合唱》创作纪念日等举行纪念演出等活动,冼星海的作品广泛流传。冼星海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音乐家》中也表达了这份感情。 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 《音乐家》剧照 《音乐家》自开拍就受到了多方瞩目。2018年6月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华进行国事访问,***总书记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接见《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影片在不久前还作为开幕影片,拉开了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序幕,目前正在全国公映。电影《音乐家》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表示这部中哈合拍影片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价值。 研讨会现场照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曾参与策划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冼星海》,他说:冼星海是20世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黄河大合唱》早在20多年前就被专家们一致毫无疑义地评选为“20世纪中华民族自己创作的第一曲”。艺术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部影片是对冼星海人生经历的一次艺术新发现,也是对冼星海精神、冼星海人格的一次新发现。创作者的切入点选得很好,传递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看完感觉很新鲜、很感人、很震撼。真正的音乐、最优秀的音乐既是民族的,又一定是世界的。音乐没有国界,但是失去了祖国的音乐家就是无根之木。他的根在中国。离开自己的祖国,离开自己的生活基地,音乐家在创作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他虽然在哈萨克斯坦写的歌也很有名,但更有影响的还是《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李准还建议一是更多表现冼星海在当地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二是突出主要旋律,以音乐烘托主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 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饶曙光主持。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饶曙光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过去我们跟欧美国家电影合作比较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和大规模制作完成了跨国合作,是新形势下国际合作拍摄影片的创新成果。该片在表达上有很新的国际视野。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有祖国,辩证关系处理较好。影片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有一种戏剧化的纪实主义风格,场景、氛围包括室内美术设计都有厚重的电影艺术支撑,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为把传记片推到新的高度,还可让观众更加意识到人物身上所承受的压迫感和危机感,强化人物命运的悬念感、观影期待,突出人物在战争逆境中所做主动选择。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认为,电影《音乐家》具有填补人文历史空白的价值。影片塑造的冼星海艺术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和爱国者。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冼星海生命的最后阶段个人命运与时代和国家命运的交错,主人公饱满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该片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工程的样本,对于艺术地展现中哈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具有当下意义。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说,这是关于革命文艺、关于人民文艺、关于人民电影的元电影,在国产电影当中不多见甚至没有,它在向人民电影、向人民文艺、向革命文艺及其包含的革命现实主义致敬,特别有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 专家们也肯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陆绍阳表示,制作团队非常懂得运用光影的辩证法:一是影片制作精美,大量运用长焦镜头形成虚实对比;二是光线的强烈对比使人物充满光彩,形象饱满;三是影片主色调是冷色调,但包含大量红色的元素,比如小提琴,红星等,影像品质较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认为,影片尊重历史,不去生造情节,而是平实表现生活,注重含蓄内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陆绍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 影片如何传递爱国主义和国际关怀,也是专家们讨论的重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表示,从人性伦理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主义,更易国际传播,这是人类共有的,可以跨越文化、跨越民族。中央党校文史部谢茂松教授联系文化历史和当今热点问题,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影片中有分享面包的细节,中哈友谊往事与“一带一路”呼应。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表示,***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五通,关键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核心是文化相通,而文化相通的核心是鲜活的文学艺术的相通,今天尤其需要这样暖人心的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 中央党校文史部谢茂松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 作为音乐传记类影片,此片的音乐却让专家直呼“不过瘾”“不满足”。《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也认为这部影片中冼星海身上的音乐性还不太够;音乐家独特的音乐气质,会从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细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电影艺术》执行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表示,冼星海创作的音乐有1000多首,但是影片中表现的直接创作音乐只有三首,这方面确实有点不满足。新闻评论员、影评人郭松民表示,电影名或可更具象,因为冼星海的名字在中国听起来如雷贯耳。饶曙光认为,这部音乐人物传记片具有音乐片的细致和境界,但是没有停留于阐述音乐,而是把时代、命运揉在一起,展现哈萨克斯坦最推崇的冼星海音乐和《黄河大合唱》的交映,这是一种更高时空的对话。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 《电影艺术》执行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 新闻评论员、影评人郭松民 “一带一路”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机遇,推进中国电影发展恰逢其时。如何通过电影艺术创作增进中国和沿路沿线各国间的了解, 促进相关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艺术在两国百姓之间建立起了解和沟通的桥梁,《音乐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述:杨静媛 摄影:王璐 文静
电影《音乐家》预告片
冼星海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都十分熟悉,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史诗”,被誉为“第二国歌”,而他在生命中最后几年孤身一人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传奇经历却鲜为人知。电影《音乐家》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首部合拍电影,也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两国人文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影片《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对《黄河大合唱》的完整修改过程及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哈萨克斯坦音乐家的救助下创作《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用音乐治愈战争中百姓苦难心灵的传记故事。今年恰逢《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为了更好总结中哈首次合拍的经验并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合作,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于6月12日下午在京共同主办了“电影《音乐家》研讨会”。该片主创人员与业界专家进行了现场交流和探讨。与会专家充分了肯定该剧积极的时代意义、内容呈现的艺术价值,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该类影片提出真知灼见。
《音乐家》海报
据悉,《音乐家》的创作灵感来自***主席2013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一带一路”首倡演讲:“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
《音乐家》剧照
该片出品人沈健介绍了影片的创作初衷。“《黄河大合唱》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之一,我对冼星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我听到习主席在‘一带一路’演讲中讲述到冼星海1941年流浪在阿拉木图,我确实非常吃惊。我去拜访了在哈萨克斯坦见过冼星海、并和他生活过的卡利亚老人家,她声泪俱下地讲述了冼星海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陪同我去看望卡利亚的哈影集团一批年轻人都潸然泪下。从哈萨克斯坦回来以后,我通过中国文联辗转联系上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并去看望了她。我们欠冼星海一部电影,也欠哈萨克斯坦人民一部电影,他们救了我们的音乐家,我们有必要把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大家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开始了创作。”
《音乐家》出品人沈健
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表示此次拍摄最令他感动的是看到冼星海的精神和灵魂长存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经常在冼星海生日、《黄河大合唱》创作纪念日等举行纪念演出等活动,冼星海的作品广泛流传。冼星海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音乐家》中也表达了这份感情。
导演西尔扎提·亚合甫
《音乐家》自开拍就受到了多方瞩目。2018年6月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华进行国事访问,***总书记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接见《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影片在不久前还作为开幕影片,拉开了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序幕,目前正在全国公映。电影《音乐家》研讨会上,专家们纷纷表示这部中哈合拍影片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价值。
研讨会现场照片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曾参与策划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冼星海》,他说:冼星海是20世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黄河大合唱》早在20多年前就被专家们一致毫无疑义地评选为“20世纪中华民族自己创作的第一曲”。艺术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部影片是对冼星海人生经历的一次艺术新发现,也是对冼星海精神、冼星海人格的一次新发现。创作者的切入点选得很好,传递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看完感觉很新鲜、很感人、很震撼。真正的音乐、最优秀的音乐既是民族的,又一定是世界的。音乐没有国界,但是失去了祖国的音乐家就是无根之木。他的根在中国。离开自己的祖国,离开自己的生活基地,音乐家在创作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他虽然在哈萨克斯坦写的歌也很有名,但更有影响的还是《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李准还建议一是更多表现冼星海在当地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二是突出主要旋律,以音乐烘托主题。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
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饶曙光主持。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饶曙光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过去我们跟欧美国家电影合作比较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和大规模制作完成了跨国合作,是新形势下国际合作拍摄影片的创新成果。该片在表达上有很新的国际视野。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有祖国,辩证关系处理较好。影片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有一种戏剧化的纪实主义风格,场景、氛围包括室内美术设计都有厚重的电影艺术支撑,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为把传记片推到新的高度,还可让观众更加意识到人物身上所承受的压迫感和危机感,强化人物命运的悬念感、观影期待,突出人物在战争逆境中所做主动选择。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认为,电影《音乐家》具有填补人文历史空白的价值。影片塑造的冼星海艺术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和爱国者。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冼星海生命的最后阶段个人命运与时代和国家命运的交错,主人公饱满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该片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民心相通工程的样本,对于艺术地展现中哈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具有当下意义。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说,这是关于革命文艺、关于人民文艺、关于人民电影的元电影,在国产电影当中不多见甚至没有,它在向人民电影、向人民文艺、向革命文艺及其包含的革命现实主义致敬,特别有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
专家们也肯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陆绍阳表示,制作团队非常懂得运用光影的辩证法:一是影片制作精美,大量运用长焦镜头形成虚实对比;二是光线的强烈对比使人物充满光彩,形象饱满;三是影片主色调是冷色调,但包含大量红色的元素,比如小提琴,红星等,影像品质较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认为,影片尊重历史,不去生造情节,而是平实表现生活,注重含蓄内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陆绍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
影片如何传递爱国主义和国际关怀,也是专家们讨论的重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表示,从人性伦理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主义,更易国际传播,这是人类共有的,可以跨越文化、跨越民族。中央党校文史部谢茂松教授联系文化历史和当今热点问题,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影片中有分享面包的细节,中哈友谊往事与“一带一路”呼应。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表示,***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五通,关键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核心是文化相通,而文化相通的核心是鲜活的文学艺术的相通,今天尤其需要这样暖人心的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
中央党校文史部谢茂松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
作为音乐传记类影片,此片的音乐却让专家直呼“不过瘾”“不满足”。《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也认为这部影片中冼星海身上的音乐性还不太够;音乐家独特的音乐气质,会从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细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电影艺术》执行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表示,冼星海创作的音乐有1000多首,但是影片中表现的直接创作音乐只有三首,这方面确实有点不满足。新闻评论员、影评人郭松民表示,电影名或可更具象,因为冼星海的名字在中国听起来如雷贯耳。饶曙光认为,这部音乐人物传记片具有音乐片的细致和境界,但是没有停留于阐述音乐,而是把时代、命运揉在一起,展现哈萨克斯坦最推崇的冼星海音乐和《黄河大合唱》的交映,这是一种更高时空的对话。
《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
《电影艺术》执行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
新闻评论员、影评人郭松民
“一带一路”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战略性的机遇,推进中国电影发展恰逢其时。如何通过电影艺术创作增进中国和沿路沿线各国间的了解, 促进相关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艺术在两国百姓之间建立起了解和沟通的桥梁,《音乐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述:杨静媛
摄影:王璐 文静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40:2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789.html
上一篇王嘉尔曼谷世纪杯开场热唱 戴红手套梦回科切拉
下一篇我的帅管家《是我看的日剧中少有的垃圾剧》
《天注定》影评:不是影评的影评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评观后感:男人最爱的电影
《离别七日情》影评观后感
致命的诱惑:30位令人难忘的动作片女战士
《道士下山》影评观后感
《爱乐之城》影评观后感
“双创”文化观引领复苏期电影新潮流(冯昊雯 薛晋文)
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胡智锋 胡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