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电影在创作上总体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创作活力显著增强,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共生产电影故事片902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61部,纪录电影57部,特种电影11部,总计1082部。
随着电影产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影片发行和宣传渠道更加通畅,观众观影以及接触影片信息的时间精力成本大大降低,来自观众的反馈也能够更为及时地反馈到产业链各个环节,优质作品越来越不容易被埋没,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电影产业得到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随着电影产量的稳步增长和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影观众观影口味丰富和欣赏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得到了行业进一步重视,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从广建影院让更多观众能看到电影,变为需要通过质量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为影片买单。变化中的观众审美和观影口味对国产类型电影创作而言,是强心针,也是照妖镜,给之前小众类型电影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口碑和票房,也审视着每个企业家、创作者的智慧、勇气和良心。
2018年,主旋律影片、爱情、喜剧、剧情、古装、动画、悬疑、动作等国产影片传统优势类型创作发挥稳定。《红海行动》《后来的我们》《唐人街探案2》《西虹市首富》《无双》《无问西东》《影》《熊出没·变形记》《无名之辈》《来电狂响》等影片或取材历史经典,或关注当下现实,或聚焦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在市场回报和观众口碑上都延续着优异表现。
而在奇幻、科幻、现实题材影片、纪录片等原先相对较为薄弱的环节,中国电影也有明显突破,《超时空同居》《动物世界》《一出好戏》《我不是药神》《厉害了,我的国》等影片,或反映普通人情感和生活,或体现电影工业水准和创作工匠精神,或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经济发展脉搏,在获得良好票房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关社会问题的讨论,为今后类似题材的深入挖掘打下了基础。
围绕观众需求,盘点2018年国产影片的类型和题材创作,喜剧、现实题材、纪录电影、动画电影和高工业水准电影是几个绕不开的词汇。
观众永远期待着
"熟人"演的"新喜剧故事"
目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喜剧电影是为数不多能做到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都有兴趣走进影院观影的类型之一。
来自猫眼专业版的资料显示,在2018年票房过亿的44部国产影片中,有24部涉及喜剧类型。总体看来,喜剧电影依然是中国电影市场上最能吸引观众的类型,在没有特殊思潮和社会话题的情况下,目前喜剧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基本等于合家欢。
期待越高,责任越大。中国电影多年的市场培育带来了观众欣赏水平的飞速提升,已经见识过众多优秀喜剧影片的中国观众,在网络市场和其他娱乐方式分流加剧的现状下,观众能接触到的喜剧形式更多,中国观众们不断期待着熟悉的主创团队呈现出更加新颖的喜剧故事,这种期待帮助《爱情公寓》和《李茶的姑妈》在上映前热度爆棚,而期待与观影感受引发的落差也导致这两部影片在上映后遭遇票房断崖。
实践证明,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现阶段国产电影制作水准不能满足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彰显。
值得注意的是,喜剧元素和喜剧演员与其他类型片"嫁接"也成为了一种新操作。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的《"大"人物》和《疯狂的外星人》,就分别在现实题材、悬疑、科幻中揉入喜剧元素,希望能够通过喜剧的吸引力,扩大影片的受众群。截至发稿时,前两部影片已经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可以预见,在未来还会有其他国产类型片,通过和喜剧的结合给观众呈现更为新颖的观影体验。
依靠现实题材影片支撑大盘
本身就不太现实
2018年7月3日,点映中的《我不是药神》以全国9.7%的排片收获了4817.7万元票房,当日大盘贡献占比43.1%;7月4日,该片全国排片占比11.9%,收获票房6542.4万元,大盘占比52.1%,一部点映中的影片票房超过了当日所有在映影片票房的总和,这种情况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并不多见。
在随后该片上映的时间里,关于影片内容、主人公原型、片中反映社会问题的相关思考与讨论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广为传播。当影片下映,除了31亿的票房外,观众对于现实题材影片的兴趣和关注度也吸引了各个制片方和创作者的注意。
在2018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关注女性社会角色问题的《找到你》和聚焦残障婴儿的《宝贝儿》等一系列现实题材影片纷纷上映,但收获理想票房的并不多。
除了影片质量的原因外,现实题材在内地市场想要持续地获得高票房本身就比较难。首先《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该片主创徐峥、宁浩在观众心目中往往和喜剧联系在一起,在影片点映甚至上映初期,片中的喜剧元素都是影片的重要卖点之一。
其次,对于当下的中国观众来说,电影主要还是一种娱乐方式,更多承载的还是娱乐功能,绝大部分观众走进影院希望能够得到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而目前国产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往往聚焦的是较为阴暗的社会角落,偶尔观看会对影片的深度和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但相对于别的题材而言,现实题材影片更容易引发审美疲劳,连看多部容易造成观影疲惫甚至心理不适,如果没有引发全民话题,想要得到观众持续追捧比较困难。
纵观近年来的中国电影类型片创作,都先后经历了"爆款"出现、扎堆创作、泡沫挤压、回归冷静的过程,《我不是药神》对现实题材影片创作而言,就好比当年《致青春》之于青春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于动画片,"爆款"把各自的影片类型带入观众视野,引发行业关注,但最终赢得观众喜爱、收获良好回报的,还是那些潜心创作、尊重观众的优质作品。
未来几年,国产现实题材影片可能还不足以成为电影市场的支撑力量,但一定会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家欢"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努力方向
原创力才是
2018年的中国动画电影,在制作质量和完成度都处于上升状态,虽然故事性薄弱仍旧是软肋,但在制作技术、细节渲染、宣发等方面相较于前几年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
比技术参数更重要的是,行业对于动画电影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大。仅2018年暑期档上映的动画电影项目背后,相关公司就达到百余家。来自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显示,8月3日上映的《风语咒》,其制作、出品、发行、营销等环节涉及公司多达17家,其他各部影片大多也在制作、发行、放映、宣传等环节配置精良。
其中不仅有彩条屋影业、若森数字、其欣然数码、友梦文化等在国产动画领域深耕多年的公司,阿里影业、万达影视、五洲发行、光线传媒、聚合影联、寰亚发行等老牌电影公司也分别参与到各个项目之中。除此之外,由于动画电影类型和受众的特殊性,猫眼微影、淘票票、优酷、PPTV等相关平台以及各个电视台也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中国动画电影在创作方面出现了新进展,摆脱了受国外动画电影作品影响,改变了对于"合家欢"的盲目追求。
目前,国内部分动画创作者还停留在自说自话的误区中,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缺少分析,说教式的内容叙述和尴尬的成人视角很难被观众接受,在缺少对市场和观众进行细分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合家欢"容易带来的目标受众不清晰,"儿童看不懂,大人不爱看"等问题,造成影片上映后"合家不欢"。
也正是因此,国产动画电影认清了"合家欢"和"全年龄段"动画产品的区别,开始针对各自目标受众的欣赏标准、观影心态和观影要求,进行多元化、类型化创作。
此外,在市场作用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国产动画电影从原先依赖***补贴以量取胜的增长模式,向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追求质量的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其中亲子向的《熊出没》系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系列、《赛尔号大电影》系列等作品,在对经典动画形象进行利用和挖掘的基础上,在故事内核、制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进一步巩固和吸引了各自的受众群体。
在成人向动画创作中,《风语咒》延续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来IP改编动画的传统,而《大世界》《昨日青空》等作品,则继续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原创探索。
国产高工业水准影片
需要更多"英雄"
一直以来,高工业水准电影是国产电影相对较弱的创作类型,能够在市场上和好莱坞影片一较高下的国产高工业水准影片更是几乎没有。
具体说来,高工业水准电影可以简单分为科幻片和魔幻片两类,相比于科幻片,中国市场上的魔幻片更多,项目收益也更好。
究其原因,魔幻题材相对于科幻题材来说更容易驾驭,这类题材往往来自于神话传说或网络文学,而且得益于网络文学的流行,此类文学作品众多,读过的人也多,粉丝基础相当可观。2018年的《捉妖记2》《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西游记女儿国》《战神纪》《阿修罗》等国产影片都属于魔幻题材。
而科幻片创作则有些艰难,一方面,科幻片属于重工业产品,对整个电影的工业体系要求极高。在题材上需要兼具逻辑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筹备上需要长时间准备和大量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国内可供改编的IP作品数量有限,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再加上目前中国市场的主流电影观众经过世界上最好科幻作品的熏陶,欣赏水平和质量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要创作出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科幻电影比较困难。
从中国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商业性的科幻大片是必须的,成功的高工业水准电影会对科幻类型片甚至整个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影人也在这条道路上进行努力和尝试,2018年上映的《动物世界》就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目前其续集已经提上日程,而在2019年《疯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上海堡垒》《749局》等一批国产科幻影片也都有望与观众见面。
纪录片属于小众
过去是,现在依旧是
在《我们诞生在中国》《二十二》《重返·狼群》等票房口碑兼具的影片出现之后,国产纪录电影不仅创作数量明显增长,题材内容与摄制形式更为丰富,而且在网络传播上得到了各大社交平台的青睐,受众基础和潜在需求进一步展现。
在2018年8月中下旬,《最后的棒棒》《大三儿》以及《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三部纪录电影集中上映,2018年底,《生活万岁》和《一百年很长吗》等又一批纪录电影和观众见面,这些国产作品基本都得到了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号及业内的持续关注。
但关注和票房是两回事。数据显示,2018年,有12部国产纪录片新作在商业院线上映(仅统计2018年内地市场票房超过10万元的国产纪录片),为历史新高。但除了《厉害了,我的国》票房4.8亿之外,仅有《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收获约2000万元票房,其余的纪录片票房均未突破千万。
目前中国的纪录电影属于"雷声大雨点小",观众和媒体宣扬的往往是小部分"爆款",而对于大部分纪录电影来说,不只是在商业院线发行和上映较为困难,从投资到交易,从制作到播出,从运营到传播体系、从拍摄技术到艺术观点等各个方面,都缺少相应完整的规范和行业标准,更没有形成稳定的发行和回收机制。
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影城经营成本较高、压力较大,纪录片观众还有待培养,在排片选择上,作为主流商业院线来说,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显然比情怀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纪录电影属于"慢热型",很难通过宣传或短期放映判断其后市表现,再加上国产纪录电影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缺乏吸引观众的兴趣点,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创作者历尽千辛万苦,才创作出一部作品,其中仅有一部分能到达市场,进入市场后还往往无人问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38:1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