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视剧评> 正文

《山海情》们好在哪里?

《山海情》剧照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诸多灿若星辰的文艺作品,它们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作品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体现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在影视产业繁荣发展的今天,这种体现又以电视剧最为直观。剖析“爆款”缘何而爆,探寻我国优秀影视作品发展的可行路径,能对后来者有所观照,让艺术之花为时代绚烂生长,开遍华夏大地,更开出九州,香飘世界。

  《山海情》们好在哪里?

  时间转换到一年前的此时,开年大剧《山海情》火了。

  该剧以宁夏闽宁村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当地村民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用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黄土戈壁”建成寸土寸金的“塞上江南”的故事。该剧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豆瓣评分高达9.2。

  有人共鸣:“心疼、哽咽、流泪,一口气看完了11集,那些发生在甘肃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的事情,我都见证过。这部电视剧呈现的无论是壮美的、惨烈的或者是暴力的,都让我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有人抚慰:“剧里的人半拉子银川话、半拉子陕西话的方言此起彼伏,就听得我笑盈盈的。我懒得管他们说得标不标准,一句话里听到半句我的乡音,作为一个没怎么见过黄土高坡又远离家乡的人,我就感到欣慰。”

  有人认可:“它讲清楚了在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村土地上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怎么运作的,扶贫工作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开展的,扶贫工作者面临哪些具体的困难,基层干部处理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还说清楚了最终是如何达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进程的。”

  文艺与人民血肉相连,不仅反映着人民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真实情感和喜怒哀乐,它所凝聚的是大众的审美共识和情感共识。近些年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繁多,但佳作寥寥,鲜有出圈之作,对其手法陈旧、主题先行、说教味浓的指责一直存在。一部无法留住观众的影视作品,又何谈触及观众的内心,进而产生共鸣?

  《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作品,其存在充分表明,“雕琢”是文艺作品的第一要务。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精雕细琢,以精湛的技术彰显厚重的人民情怀,才能在影视创作中开拓新的奇迹。

  挖掘“生活”这座富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国家若想以强国姿态长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对于精神价值、理想信念的追溯——知晓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逐梦的步伐才会踏得更加稳健。同理,影视作品之路若想越走越远,绝不能忘记根在哪里。这答案显而易见: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是人民的需要。

  以《山海情》为例,其选角可圈可点,几位主演基本都是陕西、甘肃籍。演员在剧中说一口相对地道的方言,台词、形态、表情与当地村民并无二致。此外,细节的呈现离不开编剧团队在闽宁镇和西海固地区做的大量基础工作——几十年前一家子共享一条裤子、拿女儿换水窖、走七天七夜到达玉泉营、住地窝子等等,这些真实可感的情节来自编剧们九个月的素材搜集。

  《山海情》,或者说《山海情》们,摒弃了许多创作者不自觉流露出的“精英凝视”——躺在对贫困的想象和建构中编故事,主题缺乏新意,创作形式僵化,情节大致雷同,满口豪言壮语。而是尊重真实的人民生活,采取平视的姿态细致入微地观察揣摩。创作团队面对主旋律题材并非敷衍塞责或是自娱自乐、自我感动,而是耐心地探出头来、俯下身去,听一听大众的呼声:“我们需要艺术,更需要来自真实、能与自身血脉相通的艺术。”

  我国许多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它们所延续下来的现实主义创作范式与美学原则,也在我国文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关心人的境遇,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因为人民身上蕴藏着时代的肌理,是九州山河中真正的富矿和宝藏。

  居于很权威的地位”,“无论是电影创作,电影评论和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话说电影观众学》,1981年)不仅电影,电视剧也是如此。同时,主管部门也应为优秀影视作品的萌发提供广阔的生长天地,在把握大导向、大方向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创作环节的干预,尊重团队专业性和独创性,以免让主旋律作品变成“命题作文”,失掉个性化的思想光辉。

  助力优秀影视作品诞生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吸引、引导、启迪大众需要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需要有好的作品。一部影视作品中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一种更加微妙且持久的姿态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情感。因此,从电视剧创作、发行、上线到平台、媒体、受众等各个环节,都有责任去维护产业良性发展。从创作团队角度来看,应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探寻大事件中的小切口,通过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塑造饱满、多面、真实、有血肉的人物形象,与年轻受众建立联系。受众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具有第一性,将近40年前,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先生就倡议研究 “电影观众学”,他说“观众在电影中居于很权威的地位”,“无论是电影创作,电影评论和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话说电影观众学》,1981年)不仅电影,电视剧也是如此。同时,主管部门也应为优秀影视作品的萌发提供广阔的生长天地,在把握大导向、大方向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创作环节的干预,尊重团队专业性和独创性,以免让主旋律作品变成“命题作文”,失掉个性化的思想光辉。《在一起》的创作者(制片人)孙昊曾坦言,《在一起》之所以采取单元剧创作模式,一个重要原因是时间短、任务重,此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绝大多数“命题作文”的主旋律题材的创作难题——从时事热点中汲取时代奋进的力量需要时间,追“节”赶“会”,进行“急就章”的创作难免使作品失了水准,也在挑战观众的审美底线,如何在几方中取舍保持最佳平衡,是未来各环节都需要考量的问题。作为观众,我们可以做的是亲自上阵,对那些引发共鸣、引发思考的优秀影视作品大力支持,最简单的一步是保护知识产权,尽量通过正版途径观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能够让人领悟历史演变规律,反思经验教训;能够激发人的志气,唤醒根植于基因中的精神血脉;能够使人审视初心,理解先辈意志,从而怀揣巨大的激情与信心砥砺奋进;能让人追求信仰,弘扬真理,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我国影视作品在数量、类型、创作手法、主创班底上能够百花齐放,在世界第一梯队纵情闪光。我们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一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