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中国电影逐梦40年:主旋律更响亮 正能量更强劲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步伐,艰辛探索,砥砺前行,以其特有的影像叙事魅力和大众传播方式,记录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抒写着中国社会面貌的沧桑巨变。同时,电影事业和产业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全战线、全方位、全系统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

  党和国家始终关心电影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推出了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解放电影艺术生产力,开放和扩大电影市场,国有和民营电影企业在市场上竞相迸发,实现创作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电影生产数量和票房收入逐年增加,电影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电影始终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民族化的美学原则,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又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主流电影——“主旋律电影”。

  恢宏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新中国电影从一开始便以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体,有着光荣的创作传统与经典力作。上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突破了束缚创作思维的桎梏,陆续出现了《归心似箭》《小花》《今夜星光灿烂》等一批表现革命战争中美好人性与情感的作品,同时开启了表现革命历史重大题材的创作实践。1978年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首次出现了***、周恩来领袖人物形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著名导演汤晓丹和成荫先后执导拍摄了《南昌起义》和《西安事变》,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相结合,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相统一,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奠定了基础。1987年党中央批准成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各电影厂先后推出了《开天辟地》《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孙中山》《周恩来》《百色起义》等一批气势恢宏、人物丰富、情感真挚、激励人心的电影作品。其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调动了13个省市、5大军区和各军兵种,近百万群众和部队指战员参与拍摄影片。《大决战》与后来拍摄的《大转折》《大进军》形成三大系列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关乎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生死决战,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革命传统和红色经典教育的形象教材。

  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产业竞争升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拍摄也不断创新,在内容创作、制作手段、特效技术等方面提升了影片质量,增强了观赏效果。不仅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庆活动献礼放映,而且自觉参与市场竞争,赢得观众口碑,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和《太行山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百团大战》等,收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成绩。

  革命历史题材是电影创作的一座富矿,蕴藏着中华民族饱受苦难却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且追求幸福的梦想,既彰显着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又饱含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从美学视角还是历史的宏观层面来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所具有特殊的认识、教育、审美功能,都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具有恒久生命力。

  艺术呈现中国人民的价值坐标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代表人民奋斗精神的经典英雄模范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标识。中国电影人以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创作出一大批表现英雄模范题材的优秀影片。

  1990年拍摄的电影《焦裕禄》堪称描写英雄模范人物的经典作品,凸显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一心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成功塑造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形象。此后,几乎每一年都有表现英雄模范的电影作品推出,从《孔繁森》《蒋筑英》《张思德》《郑培民》《任长霞》《袁隆平》《邓稼先》《杨善洲》《郭明义》,到近几年拍摄的《钱学森》《兰辉》《邹碧华》《李保国》《黄大年》等。这些表现英雄模范人物的电影作品,尽管拍摄手法和艺术风格不尽相同,但电影工作者都将真心真情自觉投入到创作中,热情讴歌时代英雄模范,艺术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特别是在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电影这一具有普及性的精神文化产品艺术滋养、润物无声的引领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雄模范人物题材电影,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理想信仰、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增添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起形象的人生价值坐标。电影工作者应当以学习英雄模范、塑造英雄模范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研究、刻苦实践、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地拍好这一类型影片。

  不断满足观众多样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催生了无数激励人心、感人至深、温润心灵的好故事,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源泉活水。电影工作者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祖国同发展共繁荣,把艺术创作的触角深入到各行各业,将镜头聚焦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创作出一大批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人物鲜活的多样化作品,使中国银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如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发起的,农村和农业题材的电影创作也率先发轫,辛勤耕耘,获得丰收。电影《走出地平线》描写安徽小岗村18位农村党员契约包产到户按下红手印,从而揭开农村改革的历史性一幕。《喜盈门》《牧马人》《乡情》《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留村察看》等影片展示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其他题材的影片也佳作纷呈。如工业题材有《共和国不会忘记》《血,总是热的》《铁人》《首席执行官》《东方大港》《青藏线》等;现实军事题材有表现和平时期我军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三部曲《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有表现国防科技战线的《横空出世》《飞天》等;科教文卫题材方面《凤凰琴》《人到中年》《我们的田野》《高考1977》《中国合伙人》等;少数民族题材有《东归英雄传》《花腰新娘》《康定情歌》《西藏的天空》等;少年儿童题材有《我的九月》《远山姐弟》《一个都不能少》《旋风女队》等。还有一些选材独特、风格化鲜明、艺术质量上乘的优秀影片如《黄土地》《红高粱》《庐山恋》《红河谷》《云水谣》等。

  这些题材多样化的电影作品,讴歌真善美,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从不同角度发掘生活,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有英模豪杰的顶天立地,又有普通百姓的铺天盖地,是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凡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就是电影创作的主旋律。

  努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拓宽题材领域、创新艺术手法、倾心创作精品,使电影产业持续上升发展,各项指标再创新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主旋律电影创造票房奇迹、成为社会热点的“现象级”影片《战狼Ⅱ》和《红海行动》。总结其成功经验,就是要在电影创作的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科技手段诸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地深度创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电影制作管理经验,就是提升电影工业化水平,按照新时代新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新希望,不断拓展主旋律影片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其现代表达形式,使主旋律电影更具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提升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这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近年来已经陆续创作出一批优秀电影作品,如《龙之战》《血战湘江》《老阿姨》《守边人》《我是医生》《十八洞村》《信仰者》等。

  创作拍摄主旋律电影既要注重题材选择和开掘,又不能简单地依赖题材,更不能对题材进行“概念化”“粗浅化”“模式化”的图解。必须认真解决有些“主旋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努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电影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应当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精品力作,用充沛的创作激情、鲜活的影视语境、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感人的形象来讲好中国故事,激励鼓舞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