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冯小刚:《芳华》才是“我的”电影,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芳华》剧照

  经历撤档风波,重新准备上映的《芳华》比之前“低调”了许多,许多观众一开始关心的是否会有删减的问题,冯小刚在微博与网友的互动中表示“确定没剪”。

  《芳华》12月15日上映的档期属于传统的贺岁档,这也是20年前“冯氏喜剧”一手缔造的档期。如今重回自己开创的“阵地”,《芳华》的气质却与曾经的冯氏贺岁片截然不同。冯小刚说自己“和大部分导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他们拍文艺片的时候我拍贺岁片的,在我商业片达成品牌的时候,我就开始从里面抽身出来,拍了很多并不迎合市场的电影。”

  《芳华》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部队文工团的经历让冯小刚一直对这个题材念念不忘,《芳华》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我讴歌他们的青春,用这个电影再爱他们一次。”

冯小刚

  没有包袱,纯粹的拍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

  冯小刚曾无数次说,文工团记录着他青春的最美好时光。冯小刚19岁去的宣传队,20岁到的文工团, 2002年的时候,他写《我把青春献给你》时记录了不少关于文工团的回忆,当时就萌生了想把这样的记忆拍成电影的愿望。“这么多年过去了,在我马上60岁的时候,开始要拍这样的一部电影。非常非常的向往,向往走进这样的一个记忆的院子。”

  冯小刚以一种“任性”的方式打开了“记忆的院子”。剧组花了3500万搭建文工团的实景,力求所有细节的真实还原。“当看到文工团的牌子挂起来,走进排练厅,听到乐队的演奏,看到演员们排练的场景,就像回到了记忆中的文工团。太满足了,当导演真好。”

  19岁到27岁这段时间,冯小刚是在文工团度过的。“它满足了我那个时候的所有愿望,我喜欢画画,我愿意成为一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同时,我也愿意成为部队的一员,两个愿望都实现了。所以当1984年我要离开文工团的时候,我是非常非常不舍的,那里记录了我青春的最好时光。”

  在那个年代,能当兵穿军装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文工团里优越感更强。在冯小刚的回忆里,文工团不用出操,不用集合,就像一个歌舞团,一个文艺单位,就是演出,排练,而他的工作是画布景。“相对来说别人不太管我们,我们比较自由,部队是晚上10点以后熄灯号,但是文工团是没有的,文工团我画画可以画到早上也没人管,在部队里头是特别特殊的一个群体,挺自由的。”

《芳华》剧照

  文工团另一部分美好记忆来自女兵。“我特别喜欢回忆文工团的那些女孩,是从一个特别性感的角度出发。”冯小刚说,自己那时候和她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为了见她们,我会准时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没看见,不甘心,又返回来,甚至来来回回三趟。文工团舞蹈队每天中午洗澡,她们身上有着洗发水的香气,每人拿着一个脸盆,嘻嘻哈哈地从我的身边走过。我见她们端着脸盆,洗完澡,从澡堂,一帮舞蹈队的女孩扑面而来,你会特别想和她们走一照面,但是其实你是不敢看的。不过,你能感觉到那种,有一种香气弥漫过来,是心理上对青春美少女的本能感觉。”

  为了印象里最美好的女兵,冯小刚也花了大力气选演员。他不希望他的电影里,还是当下电影工业里翻来覆去的几张明星脸,必须符合“能歌善舞,会表演,没整过容”三个条件。剧组用了半年多时间,从五百多个女演员里选出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可如、隋源六个女孩。“非整容脸”一度成为电影宣传的话题。“那个年代是天然的美,她们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美和纯真,有一些瑕疵反而显得真切、生动、自然、自信。这是《芳华》镜头里需要的面孔。”冯小刚说。

《芳华》剧照

  《芳华》是属于冯小刚“心愿清单”里的电影,冯小刚说自己对电影的诉求格外纯粹。“我没有想去影响现在的人,我就是想拍我们那时候挺热血的一帮人,挺荣耀的一些人,特别美好的生活。把这个拍完了,我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也是因为如此,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是最没有包袱的一次创作。“内心没有背负着某种巨大的期待,比如我拍《我不是潘金莲》和《1942》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觉得要拍一个在这个作品履历表上特别重要的作品。不管是《1942》、《唐山大地震》,还是《我不是潘金莲》也罢,其实我始终并不觉得那是我的电影,那是刘震云的东西在里面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芳华》虽然有严歌苓的东西,但更接近我的本性。刘震云的东西,骨子里是冷的,像《芳华》这个东西,骨子里是热的、暖的。”

  与自己有关的青春,是许多电影人创作初期会选择的主题,比如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冯小刚是年过花甲才回过头来“致青春”。“我是拍了几十年电影才开始拍的。因为存着这样一个念想,会放大对文工团的好感,包括文工团的面目,拍近了不好看,拉开距离后更美。略去了很多不重要的,留在记忆深处的才是最重要的。经过时间沉淀再回头看,内心感动更多。”

  不愿重复自己,不能成为赚钱机器

  年轻的时候,冯小刚说自己有过“特别想上前线”的心愿。但是他擅长的舞台美术在战场上用不到,冯小刚只能偷偷羡慕那些被选上的参加慰问队的战友。“那个时候还是非常有热血,其实不太知道战争的可怕。对战争的可怕的认识,还是成为成年人之后,才知道这个是可怕的。”

  《芳华》不只有美好的青春,还有残酷的战争。冯小刚说,“不管在拍摄战争上下了多大的力气,但是有一条,我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我不是在歌颂战争,我是想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现在有些影视作品中‘手撕鬼子’是对观众的严重误导,其实战争是很残酷的。我拍摄所有战争的部分,不是因为喜欢战争,我要让观众知道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芳华》的战争戏,冯小刚也是下了大工夫的。6分钟主观长镜戏,难度大、危险系数高,炸点、演员表演、走位、摄影机运动都要极其精确,每个环节不能出任何问题,从战争第一枪到结束只用了一个镜头,“应该是全世界我们看过的所有战争片中的首例。非常难,拍摄过程非常危险,甚至可能造成伤亡,所以需要反复排练,演员的跑位要非常准,一步跑差,满盘皆输。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把它拿下来了,大家也很兴奋。”

  已经阔别贺岁档4年的冯小刚说,“我和大部分导演走了一条相反的路。”别人拍文艺片的时候他拍贺岁片,别人等市场好起来的时候开始拍商业片了,他开始从商业中抽身出来。 冯小刚说,这倒不是刻意的掉头,自己一开始对电影的认知确实比较粗浅,是在一部电影的积累中发现电影的真谛。“我刚拍完《永失我爱》《甲方乙方》的时候,好多人说你拍的是电视剧不是电影。我的转折点就是《一声叹息》和《手机》。而在筹备《夜宴》的团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电影的魅力太大了。过去我有一种喜剧是特别简单的,就是抖机灵,后来我发现,电影还是得拍和人有关系的,和人精神有勾连的。”

  如今冯小刚觉得,“人不能完全变成一个盈利的机器,我得自己也高兴,要在这个过程中有创作的***和乐趣。首先你不能重复,你要拍一些有感而发的这个东西。其次电影还是得有诚意。现在让我还拍过去的那些,脑子就停了。我还是希望在我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拍一些不同的东西,创作人员不要老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别安全的位置,拍特别安全的,自己得心应手的,有好多经验可以用的,那的确很没劲的,我觉得拍一些有挑战的,会让你特别有激情。”

(文/陈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