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西线无战事《西线无战事》|影响诺兰《敦刻尔克》的战争影史经典又被翻拍了?

或许是看到当前的创作环境阴云密布,影迷们最近都在吐槽中国电影,甚至还玩起了“中国电影,全部玩完”的流行梗。

但电影没完,艺术不死。豆瓣还在坚持每周推荐它的“最爱”,譬如这部口碑电影榜NO.1《西线无战事》。

如果你还热爱电影,关心战争中具体的人,就来看它吧。《西线无战事》主海报

01

被时代“翻拍”的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由导演爱德华·贝尔格执导,回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朋友一同参加德国国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保罗即将奔赴战场

本片曾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进行世界首映,9月30日在部分影院上映,并于10月28日上线 Netflix流媒体平台。本片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原著小说的第一个德语电影版本,最初以德语出版。实际上,原著小说具有开创性的文本意义,是对那些陈词滥调的战争类型模式的一场革新。左1930版《西线无战事》海报、右《敦刻尔克》海报

说到这部新片,自然无法回避刘易斯·迈尔斯通于1930年拍摄的原版《西线无战事》——英国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曾提及他拍摄《敦刻尔克》受到了本片的影响,他称1930版的《西线无战事》无疑是一部杰作,它的战争强度和恐怖度从未被超越。对诺兰来说,这部电影展示了在个人命运中寻找意义和存在逻辑的反传统力量。保罗重新奔赴战场

如果说1930年的版本是对“战争史诗”的一种解构,那么在后《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时代,此种类型仍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促使我们以一种当代的目光去重新审视德国的战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国度,一群无望的德国士兵,一场盛大而荒谬的战争骗局。德军前线作战

02

战争狂热之后,是集体主义的溃败

《西线无战事》以令人不安的“静寂”开场,接下来则是一片混乱残酷的战争场面。

战壕里,一个年轻的士兵被要求冲进前线战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名字,只是从他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种对战争的天然抗拒,他一边前进,一边被对面的炮火袭击,他反复站立又反复倒下,在无法扣动步枪扳机的情况下,他拿着砍刀拼了命冲向敌方。制服的回收再利用

片名出,一个俯视镜头,我们看见了一群士兵的尸体,这些人的制服、靴子等都被接连脱下来,送回到工厂进行清洗,重新缝制,再分发到新一批的士兵手中,本片的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就是其中之一。

就像德国电影《浪潮》一样,这些年轻人都被一种集体主义的狂热所洗脑,17岁的保罗和他的朋友阿尔伯特·克罗普、路德维希等加入了第78步兵预备团,他们相信德国军国主义的战争神话,吹嘘着将在六周内进军巴黎。保罗参军入伍

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冰冷刺骨的气候,突如其来的暴雨,猝不及防的炮火,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战场遭遇正在磨平他们的意志力和战斗力,路德维希很快就情绪崩溃了。

影片三十分钟处,保罗被安排收集死去士兵的身份标牌,朋友路德维希死了,保罗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本性。

保罗游走于死亡战壕里,他行动力的沉重、笨拙与迟滞,携带着全部的反战意味。这些对身份的记录让死亡的数字不断累计,建构了战争的最初面目。保罗摘下朋友路德维希的标牌

与1930年版的《西线无战事》相比,贝尔格的版本压缩了“步兵闲逛”的银幕时间,影片用了半个小时来认知和内化战争,而在过程中展现这些士兵是如何一步步消耗参战的决心和勇气。

与之相伴的是战争对人的异化,保罗和凯特因斯基一起去村落人家偷鹅,不惜赌上自己的性命。在下一场突袭战到来之前,他们像青少年一样在法国乡村追逐女孩,来消磨难熬的战场时间。偷鹅与偷女子芳心

他们甚至还会畅想战争结束后会怎样?泡妞、开香槟、当乡警……

群体从物欲到***,从一起吃烧鹅到轮流闻弗朗茨带来的法国女人(艾洛伊丝)的丝帕,他们的欲望感被降得很低,同时被众人一一分食。

这些短暂的“偷闲”时刻都发生在更大范围的战争到来之前,一切生灵都陷入死寂和静默的境地,而这片土地早已满目疮痍,士兵们仿佛都患上了战争后遗症,以一种进行时态迎接着真正危险的侵袭。闻香识女人

如果说《西线无战事》前半部分为观者搭建的战争时空还局限于一种类型经验的想象之中,那么影片的后半程展现了战争片的真正“魅力”——枪火四溅,血肉横飞。

与原版不同的是,导演贝尔格在影片中加入了以德国最高指挥官为背景的场景,当埃尔兹伯格以德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试图通过和福熙元帅进行谈判停止战火时,前线的士兵们则在停战前的72小时内继续奋不顾身地丧命。被毒害的年轻士兵们

在此期间,保罗所遭受的个体化创伤使得他对战争的美好想象彻底破灭。当敌军的坦克在士兵的身体上碾过,保罗目光中的绝望被银幕放大。他开始怀疑与他的战友一起死去是否会更好,因为贾登自知做不了乡警,不想截肢当瘸子,所以选择了自杀;凯特因斯基因为第二次到村民家偷东西而被猎枪击毙。

当观者渐渐对这些原本幸存下来的角色产生感情的时候,他们却都一一死去,这表面上是电影的戏剧反转,却也是战争的残酷性所在。保罗目睹坦克碾压士兵

与士兵在前线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掌权者们拥有体面的身份、精美的房间和丰富的食物。

与此同时,自由派政治家埃尔兹伯格与鹰派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将军对这场战争持着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埃尔兹伯格的目标只是结束战争,他急于接受停火,尽管这对德国的尊严造成了打击;另一方面,出于军国主义的自豪,弗里德里希坚持将流血事件持续到最后。德法签订停战协议

原本战争双方已经签订了停战协议,幸存下来的士兵们都松弛下来,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然而就在协议生效的最后一天,弗里德里希将军却出尔反尔。

“没有战争,那要战士有何用?”他要求士兵战斗到最后一刻,继续向敌方发起进攻,这意味着所有士兵将不得不重新回到战场。其中有反抗的士兵被就地处决,其余人则被迫重回死亡之境,包括保罗本人。弗里德里希将军煽动士兵

最后半小时,影片以一场“战后之战”收场。当保罗失去了他所有的朋友,他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走向战场,重新面对同样连天的炮火,他眼中最初的恐惧变成了消极、冷漠和死气沉沉。

“战后十一时”这一戏剧的决定性时刻成为时间的暗喻,在狭小的战壕内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力,充满了讽刺效果。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都像是沉落在战壕中的人,在72小时的时间指令下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日复一日的“身体检查”,当政者的权力则化身为统治一切的“上帝之眼”。保罗之死

03

是技术的遗憾,还是艺术的遗憾

近日,美国权威杂志《Variety》发布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预测,《西线无战事》名列前茅。与《悲情三角》《分手的决心》一样,此片甚至也有望收获本届奥斯卡除外语片外的其他奖项提名。士兵们庆祝战争结束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版《西线无战事》的摄影和配乐等技术环节都达到了不俗的效果。爱德华·贝尔格和摄影师詹姆斯·弗伦德专注于电影色彩的捕捉,调色从干燥的粘土到熏黑的烟雾,少量生锈的红色血液和密布的橙色火焰打破了西部前线单一的灰色外观。战场中歇

电影配乐方面,沃尔克·贝特尔曼是奥斯卡奖提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实验音乐家,他在本片的配乐结合了机关枪军鼓的爆炸声和响亮的三音符,甚至让人想起伊福部昭《哥斯拉》的音乐片段,创造了一种震荡不安的感受,仿佛人类的暴行即将上演,而这正是吸引观众沉浸于这部影片的重要原因。《1917》主海报

如果对比近些年的战争题材创作,这部电影更接近萨姆·门德斯的《1917》,同样精致但又不那么浮华,注重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究,以更为平易近人的口语风格呈现其精心上演的战场场景。

遗憾的是,与《1917》被诟病相似,爱德华·贝尔格的版本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外,并没有增加太多经典内容。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新版《西线无战事》无法做到1930版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有限的技术中实现文本主题的超越,而技术的进步似乎也无法带来更加高阶的表达。战争之后的满目疮痍

尽管如此,新版《西线无战事》充满了象征意义:制服、标牌、靴子、照片等私人物品代表了一战期间西线悲惨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陨落。电影中保罗提到,他一旦他从前线回家,就立刻把“两年的手榴弹像袜子一样搁置一旁”。事实上,对于一战老兵来说,身心的伤害是终生的,而类似的经历每隔几十年就会在更多的新人身上不断应验。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战争并没有结束。

ELEVEN FILMAG

撰稿|阿do

排版|鹿川少女

审核|NAMU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