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看完2022版《西线无战事》,再来看1930版《西线无战事》,发现一个是平庸之作,一个是经典电影。中间将近100年的时间,结果,我们的电影创作,技术在飞升,内容在倒退。是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无趣了吗?
那么什么是平庸之作呢 ?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灵魂,指的是角色和观众之间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也就是说,电影中的人物不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两个半小时的时长,许许多多的人死去,这些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士兵,如同无名无姓无故事的工具人一样倒下,他们的死亡,轻如鸿毛,勾不起观众的任何情绪波动。
一、
在我看来,新版《西线无战事》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物角色塑造的失败。
它对所有人物角色的刻画都非常脸谱化,总的来说就是,只展现人物动作,不呈现角色心里活动。
导演都不呈现角色的情感起伏,观众如何走近人物的情感世界呢。
整部电影你看到无数的士兵跑啊,叫啊,跳啊,哭啊,东躲西藏,但是他们没有一人在镜头面前袒露心声。
以保罗为代表的这群新兵,他们被军方以及校方的人怂恿,怀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参军。结果,来到前线一看,遍地狼藉,每天除了死亡就是饥饿,他们像老鼠一样逃命,毫无尊严可言。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这群新兵心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骗他们来参军的官僚阶层是怎么想的?他们对这场战争是怎么想的?他们对发动战争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对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态度?
这些本来该细细刻画的点,你在影片中通通看不到因为导演一个镜头都没给。
除了主角保罗,影片对其他人的刻画都有头无尾,动机不明。
比如那个跑过去和法国女孩搭讪的士兵弗兰茨,他对法国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影片对此语焉不详,只知道女孩送了他一条白色丝巾。之后这个人再也没出现过,后来从贾登的口中,得知他死掉了,也不知他怎么死的,只知道那条丝巾出现在贾登手中。结果就是,观众对这样莫名消失的一个角色毫无感觉。
然后就是贾登,之前对他没有什么有力的刻画。突然,他再次出现,被炸断了腿,然后自杀。因为之前没有情感铺垫,观众对他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所以他的死尽管惨烈,观众依旧无感。
还有副将,他曾经满怀热忱的跟将军谈他战后的生活,要去接管家族的生意。但当他得知将军的疯狂计划——停战前十五分发起进攻时,他有什么反应呢?这里没有给出镜头。
另一个,就是将军,这样一个疯狂的人,在停战前的十五分发起进攻,他的动机是什么?谁都知道这样的举措对战局毫无影响,除了让士兵送死。最后停战时,面对败局,他怎么样了?他去哪了? 我们也不得而知。
当然,最离谱的就是卡特被杀掉的那一幕。
明明战争都要结束了,他为什么还要去偷法国农户的鹅?按理说,他们那时候已经不那么饥饿了,而且马上就会返回家乡,干吗还要冒这个险?我觉得导演只是为了荒诞而荒诞。
面对这样荒诞滑稽的安排,他的死,也不会触动你半分。因为在观众看来,他们纯属闲得无聊,作死。
影片对其他角色的刻画的有头无尾,对主角保罗却是大写特写。
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保罗出现,很多时候都是大特写、慢镜头。
但这个演员整个肢体语言非常单调而僵硬,他整个人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
每次面对死亡,他几乎都是一样的表情:脸上凝固的泥巴,恨不得把整张脸封印在泥浆中,目光呆滞,肢体僵硬,像丧尸一样。反复出现的大特写、慢镜头,煽情而做作。
反观1930版《西线无战事》,一个小人物就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小人物本来是一名普通的邮差。战争了,他去参军。刚好他成为保罗他们班的训练军官。本来,大家都认识,保罗他们觉得很亲切,就和他开玩笑。
结果,邮差对此很不高兴,他只想在他们面前树威。于是,整个训练期间,他不停的体罚他们,让他们在泥坑中爬行。而邮差,做梦都在享受这种发号施令的***。
三年后,这名邮差也来到了前线,他和保罗一起上战场,刚一冲上去,就被炮弹吓得屁股尿流,躲在一个泥坑里不动。保罗怎么说他,他都不肯出来。然而,身边长官的一个指令,他瞬间从坑里爬出来,兴奋地去杀敌。
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悲的小人物:喜欢发号施令,也喜欢被别人发号施令。
二、
新版《西线无战事》第二个问题是,情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电影情节重复。
这部电影拍得最好的一场戏就是开头女工浆洗死去士兵衣服的那场戏。
女工们把一包包从士兵尸体上上扒下来的衣服,放在大水缸里搅拌,立马成了血水,等清洗完挂在木架上,一件件衣服湿哒哒的滴着水,就像滴着血一样。
这时候,整个阴暗的晾衣间就像一个人肉屠宰场一样,正如战争的本质一样 :血腥而肮脏。
这一幕戏情节设计的好。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因为接下来电影就走向了情节重复的漩涡,不仅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整部电影也显得拖拉啰嗦。
后面类似的人肉屠宰场的镜头反复出现。还有士兵被炸飞的残肢碎片,也是多次重复。
再一个比较明显的情节重复就是卡特的死和保罗的死。
前面讲过了,卡特是因为在停战前偷法国农户的鹅而死,具有非常明显的荒诞意味。
保罗是在停战的那一刻,被惊慌失措的法国新兵捅死,也在突出战争的荒诞。
因为卡特的死,已经非常荒诞了。导演还要通过保罗的死再次强调,反而削弱了电影的荒诞意味。
后来,导演为了突出保罗的主角光环,还让保罗踉踉跄跄从阴暗的地下走到阳光明媚的地上,这里用了超长慢镜头,显得很做作。
令人发指的是,保罗的死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影片最后,又通过一个新兵的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保罗死后的样子。拖拖拉拉,简直没完没了。
情节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情节严重违背历史和人性的真实。
一是“偷鹅”这个环节。
面临饥饿,德国老兵卡特为了让大家有吃的,跑到隔壁法国农户家偷了一只鹅。
当时两国正在交战,德国士兵竟然大白天还能潜入法国老百姓家里,而且,来去自如。显然,这一点严重违背历史。
针对饥饿问题,老版《西线无战事》是如何处理的呢?
卡特偷偷藏在德国物资车的后面,然后趁看守的士兵不注意,从物资车上偷了一头乳猪,然后带回去给大家分吃了。
这样的情节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而且也反映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士兵们连食物都没得吃,将军们还能吃上一头头乳猪。
再一个,是“丝巾”这个情节设计 。
它过于浪漫化,刻意提纯,直接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违反真实的人性。
处于青春期的小伙子,荷尔蒙爆棚,最先是对女性身体产生生理欲望。
新版对此一概而过,直接就是弗兰茨拿着法国女孩送他的丝巾回来。然后,这条丝巾就莫名其妙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了一个美好生活的象征,死去的人自动传给活着的人。
最突兀的是,最后那个和保罗仅有一面之缘的新兵,看到保罗死后手里的丝巾,二话不说,直接套在自己头上。他连那个丝巾的故事都不了解,就那么干脆的带上了。
而老版毫不避讳的坦露了士兵的生理欲望。
年轻的士兵们,夜晚冒着生命危险渡河,拿着食物去对面法国姑娘们的家,才换来春风一度。特殊的时期,初次的身体交融,来的陌生而强烈,让他们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心灵都发生了震颤。然后这一结合自然而然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美好而短暂,像幻梦一样,永不会再现。
那些法国姑娘们,也没有很美丽,相反她们粗俗而势力。一开始她们对士兵的搭讪不屑一顾,当看到士兵手中的食物时,她们眼睛发光,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
当法国姑娘们狼吞虎咽的分吃他们带来的食物时,你就知道她们也在挨饿。打了四年仗,两国的士兵和老百姓都在挨饿。
情节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情节主线和副线的割裂。
影片主线是士兵在战争中的遭遇,副线是德国请求停战的谈判。主线和副线交叉进行。
那么谈判这条副线到底想表达什么?
副线体现不出官僚阶层对士兵的生命的重视,尽管他们在口头上一遍遍强调这些,可是你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不出这一点。
唯一能看出的的就是他们被强势的法国元帅逼迫签下不平等条约时的屈辱。
导演有意无意的强调这种屈辱,好像在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辩护,好像正是因为被迫签下这些不平等条约,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要知道,这次战争也是他们发起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与其说,这部电影在“反战”,到不如说它在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辩护。不知道导演的本意如何,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
三、
新版《西线无战事》最后一个问题是故事主题的浅薄。
整部电影都在呈现战争对人身体的摧残,却唯独不提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
正如我之前说的,导演没有介入士兵的情感世界。
相反,老版《西线无战事》更多的是体现战争对人精神的伤害。
比如人在战争中的异化。
有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士兵被截肢了,保罗和几个同学去看他。其他人都在安慰这个伤员,一个叫穆勒的士兵,第一反应是询问是否能拿走对方的靴子。
后来,穆勒终于得到了这双靴子,他穿着这双靴子上战场时,每次都兴奋的笑着去打仗。结果,几天不到,这双靴子就定格在壕沟里,因为靴子的主人被炮弹击中了。
这个场景很明显体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 :人在战争中变得极端自私 又极端天真 他的很多行为常人难以理解。靴子的再次定格,说明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正如“每个士兵都活不过七天。”
老版《西线无战事》,保罗“返乡”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战争对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永久伤害。
好不容易休假的保罗,回到家乡,最后假期没过完,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战场了。
因为他发现家乡的生活充斥着更多谎言。
他们的父辈们整天谈论战争,每个人都像军队指挥家一样,在那“高谈阔论”,还宣称一定要“向巴黎进攻”,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战场上的惨败。
而他们学校的老师,一如既往的向年轻学生鼓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实际上是让一批批年轻人去送死。
对此,保罗无能为力,他既不能阻止父辈们的高谈阔论,也不能阻止学生们去送死。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离开了家乡,返回战场。
最后保罗伸手去捉蝴蝶,被法国士兵击毙,很像一个自杀行为。
因为卡特的死,对他打击很大。
在战争中,卡特像父亲一样关爱他,亲切随和,风趣又幽默,可以说,卡特是他在战争中活下去的一个支柱。
结果,卡特死了,他觉得这个疯狂的世界更加无趣了,而战争给他带来了永久的伤害,他知道这种伤害没法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沟通,他对未来也不抱希望。也就是说,他在战争中迷失了。
战争最大的伤害,其实是对人精神的摧残。
它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人对世界不再抱有希望,让人在战争中迷失,把人导向虚无,让人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战"。
当然,从“反战”意义上来说,新版《西线无战事》也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它都引不起观众的思考,如何让观众反思战争。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24:5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