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悲情三角《鲁本·奥斯特伦德:美是一种货币【译】》

作者:Damon Wise / Deadline(2022年5月20日)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短短十年间,鲁本·奥斯特伦德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一名新的戛纳电影节大师的地位,并且轻松完成了进阶——2011年的《儿戏》在导演双周单元亮相,2014年的《游客》晋升了一种关注单元——然后就是2017年的讽刺佳作《方形》一举夺得金棕榈奖。今年,他带着由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和伍迪·哈里森主演的《悲情三角》回归(译者注:鲁本已经凭借本片跻身了双金棕榈得主的行列)。这位瑞典导演兴高采烈地跟记者分享了一切——甚至包括影片的结局——但他的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故事情节,不如说是关于人,而他最新的主题——时尚界,为他的忧郁思想提供了大量养分。

问:重回戛纳的感觉如何?再度入围主竞赛会紧张吗?

鲁本:对于回到这里我并不觉得紧张,但在等待入选通知的时候还是挺绷着的,甚至有点心烦。现在当然已经放松下来了,对于能够再次入围主竞赛单元,我感到很高兴和欣慰,也非常期待给观众看到这部电影。这次比较特别的是,自从疫情爆发后,限制终于放宽了不少,所以我期待着在电影节上,我们能够一起回到电影院的氛围中去。

问:能简单介绍一下《悲情三角》吗?

鲁本:首先,我可以告诉你「悲情三角」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的眉毛之间有一道皱纹,它在瑞典语中被称为「麻烦纹」(the trouble wrinkle),意思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麻烦,就会长出这种皱纹。但是你只需要打一针肉毒杆菌就可以在15分钟内抚平它。这是一个来自整容手术的术语——不是整形手术,而是整容手术——我认为这很滑稽。它就像一个关于表面和美丽的黑暗而滑稽的评论——我们对美丽、外表的迷恋,以及我们往往相信,如果我们能在自身周遭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外壳,我们的内在问题就将随之得到解决。

问:这个故事是关于时尚界的,是吗?

鲁本:是的。而我之所以选择以时尚界和美容业作为新片的背景,是因为我的妻子,我们俩在2014年左右相识,她是一位时尚摄影师。认识她的时候,我很想了解关于时尚界的事情——它有一些可怕的方面,同时又很有吸引力。她告诉了我很多关于男模的事情,例如男模特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业;男模的收入是女模的三分之一或更少,所以这可以说是我们社会的一面镜子,两性的角色对调了。我的意思是,这是为数不多的男性收入低于女性的职业之一。因此,以这个为出发点,我对「美是一种货币」的概念产生了兴趣。

问:影片是如何以此为起点发展起来的?

鲁本:故事首先从时尚界开始,然后登上了一艘豪华游艇,最后落脚在一个荒岛——影片基本上就发生在这三个不同的场景。

问:影片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是有一位突出的主角,还是说侧重于群戏?

鲁本:应该说有两位主角。一位是哈里斯·迪金森,他是英国人,在片中扮演一名男模特。另一位是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她是南非人,在片中扮演一名女模特。这对夫妇将是整部影片的焦点。但在许多方面,它也是一部群戏电影,因为在游艇和岛上,大概有八名演员同场飙戏,我们为每一个人都安排了相当吃重的戏份。我们有来自菲律宾、德国、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和英国的演员,所以这部影片也是十分国际化的。

问:《方形》曾因150分钟的片长而受到抨击,这部影片的时长如何?

鲁本:这一次其实也差不太多。但这个故事本身是需要花时间来铺陈的,毕竟我们还有三个主要的场景。我希望它能像壁画一样,让观众有一种成人版过山车的丰富体验——因为它将会很有趣,但完全是为成年人准备的。

问:意思是说会有成人内容吗?

鲁本:并没有具体地指向。或许有些内容是挺成人的,我现在还不能说太多,但肯定有些东西不是家长想让孩子看到的。

问:这部电影完全是诞生于疫情时代的一部作品,是吗?

鲁本:没错。我们是从2020年1月开始筹拍的。当时疫情刚出现苗头,并且很快蔓延到了欧洲,我的脑海中几乎立即响起了警钟。于是我们开始抓紧拍摄。因为封锁政策,我们在三月中止了拍摄,一直等到了秋天。事实上,我们在六月也拍了一点镜头:我们把伍迪·哈里森请到了瑞典,并且争取在封锁前的窗口期拍完了这一部分。然后我们飞到了希腊,拍了影片最后的部分,刚好赶在又一次封锁的前一天杀青。所以说,我们拍摄这部影片时几乎是在和疫情打游击。

问:你们在希腊拍摄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和人群保持距离?

鲁本:是的。希腊有一些政策——比如说我们没办法都登上同一艘船,诸如此类。我们有一次做了1160人次的核酸检测,幸运的是,所有人都是阴性,只要有一例阳性,整个拍摄或许就会泡汤,整部电影也无限延期。尤其我们当时要拍摄在游艇上的戏份,租金可不便宜。当然,拍摄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整个经验也很棒,因为所有人都配合无间,能够抛开分歧,协作解决问题。所以,尽管有诸多问题,我们的拍摄还算顺利。

问:整个世界在过去五六年也改变了许多,这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鲁本:当然。我认为《不要抬头》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即使它试图(刻意)讽刺,它仍然是准确的。这些事情正在发生!但显然,我关注的是更小的层面。我对人类之间的社会互动更感兴趣,当我们产生某种尴尬的时候,或是处理丢脸的恐惧等等情况。

但影片中的某些部分确实是呼应时代的。比如,在游艇上,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船长,对船上的客人——那些富有的乘客进行报复,刻意在天气不好的时候进行晚宴。所有的乘客不得不在暴风雨来临时吃大餐,而这将会演变成一场混乱。只有一个人没有晕船,他是一位俄罗斯寡头。所以,来自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来自俄罗斯的资本家,坐在一起喝酒,开始谈论政治。

我成长于八九十年代,东方和西方阵营不断地将各自的意识形态推向对方,到了现在,突然之间发生了乌克兰这档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这种东方/西方阵营的思维模式。在许多方面,它是如此的过时,但它确实又发生了。

问:你2014年的作品《游客》被好莱坞翻拍成了《每况愈下》,你和那部电影有关系吗?

鲁本:没有,我放手让他们去拍了。我很高兴他们想要进行翻拍,而且我认为让他们拍出自己的版本很重要。我没有任何异议。你可以将其看作一部戏剧在剧场反复上演——每个人都有机会呈现自己的版本。而且那部电影里确实有几场不错的戏,我对此倒是有点嫉妒。

问:回过头去看《游客》这部作品,它可以算作是你的突破之作吧?

鲁本:对我来说,《游客》确实是我开始关注男性行为的第一部电影——包括男性形象以及这个时代的男性身份。然后《方形》也在探索身为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在挣扎什么,外部世界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可以说,在许多方面,《悲情三角》是这个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它真正在探究身为一个男人意味着什么。我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灵感。

问:这部电影改变了你对时尚界的观念吗?

鲁本:没有。我的意思是,从事时尚界的都是很好的、正常的人,他们与其他行业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你了解他们,你就不会因为他们对服装的痴迷而感到震惊了。我不喜欢时尚界的一点是,它试图通过利用我们的不安全感向我们推销服装和产品。

举例来说——影片中也有所表现——如果你关注那些非常奢华的品牌,你会发现他们的模特基本上从来不笑,似乎在看不起消费者。就像是,他们处于等级制度的顶端,而这些衣服的销售实际上是为了让你在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伪装自己。所以,如果你为那些服装豪掷千金,你也可以站在等级制度的顶端,看不起其他的人。反过来,品牌越廉价,他们的模特就越是面带微笑、热情洋溢,就像是,「也许我们都处于这个三角形等级的底部,但我们会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想说的是,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原文链接:

https://deadline.com/2022/05/ruben-ostlunds-triangle-of-sadness-cannes-competition-123501944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