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到他去契诃夫故居时的感受,他说,他努力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他说,如果能让这个伟大的人物再活在世上哪怕一段时间,他愿意付出下半辈子的生命。我没这么伟大,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当我想选择写作这样莫名其妙的道路时,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成为简 奥斯汀。
(一)怎样成为简 奥斯汀
电影《成为简 奥斯汀》有一个十分讨巧的题材,简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家喻户晓,是爱情故事的典范,而小说的作者也有一段情史,并且由于这段没有结果的情史而终生未婚,这真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件事,更何况,谁又能说,她的小说不是由于自己的经历而促成的呢?于是,正如《莎翁情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关系一样,《成为简 奥斯汀》在未出炉就注定备受关注,并且,在观众的接受上,因为《傲慢与偏见》,也没有任何问题。
可我还是不满。
我不喜欢这样一个处处显示叛逆的简,最后因为所谓的道德原因放弃了自己的真爱。虽然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爱情不会圆满,在现实中,就连简自己,也是做不了伊丽莎白的,但是在马车驿站的离别仍然让我难过。男主人公TOM没有达西的能耐,在生活面前那么脆弱,是的,正是脆弱,才显得真实动人。(简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脆弱的男人,所以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达西。)不完满的爱情才是美丽而隽永的,可是,电影里这个男女主人公必须分开的原因是多么陈旧而老套啊。
本来,两个人物,可以在心理上挖掘得更深的。爱情总会有灰飞湮灭的一天,不如在美丽的时候戛然而止,一样东西,如果害怕找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主动抛弃。对男人来说,爱情本是奶油蛋糕上面的樱桃,点缀品而已,如果没有了,开始可能不适应,过一点时间,生活也就继续了,太阳照常升起河水白白流淌,说白了也就一部短篇小说的长度。很多女人一生也不能明白这个道理,痴痴地飞蛾扑火,耗尽了青春岁月还沉浸在伟大的牺牲精神中。可是,简 奥斯汀明白,所以她主动地离开,女人的爱是一部悲剧,不是短篇小说,为了阻止悲剧的有了结局后超乎自己想象的摧毁力量,她离开了舞台,义无反顾,当然不是道德的原因,否则为什么能担负着骂名私奔?电影在这里绝对是一个失败的过渡。
我不能容忍,成为简 奥斯汀的条件是,看很多的书,观察力,悟性,颠覆性,一段失败的恋情,和做一个道德楷模。
(二)简 奥斯汀的世俗和我们的误读
常常看到有人说奥斯汀的小说“很纯净”,因为没有承载太多的社会性的东西,没有批判现实主义那些沉重的笔调,有的只是美丽的英国乡村,舞会和煎饼,和“令人心疼”的女子。说实话,我每次看到人家写文章说什么“心疼”,火就会冒起来。多么地矫情啊!我就受不了这个。
其实奥斯汀在那个时代,是很世俗的代表,她写的乡村,主题是市侩的母亲们想着如何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也就是一些通俗小说,但是是有很妥帖的写作技巧的小说。电影拍出来,却带上了许多小资色彩。想当初莎翁出道的时候,他的那些台词,也是俗的代表,他的作品根本不入古典派的法眼。可是现在,读莎翁的,谁觉得是在读通俗读物呢?同样的道理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戏曲《牡丹亭》中看出来,在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出来前,都曲高和寡了,即使是青春版,去看的人谁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市井艺术?艺术史就是接受史,因为有了距离,所以看起来新鲜。但在欣赏奥斯汀的“纯净”时,不用把其看得太“经典”了而套上它本没有的光环,阻碍对作品的理解。
在我看来,奥斯汀的作品流传到现在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它的“纯净”,而是它其中反映出许多当时英国社会的,特别是乡村的风貌——那时人们的食谱,着装,舞姿,对私奔的态度。。。正是这些社会化的方面构成了作品的认知价值,给予我们许多富有文学色彩的知识和想象。相比于强调她的“纯净”,实是一种误读。当然,对简 奥斯汀做到的这些并不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要求,但如果我可以做到,写出一些优秀的通俗小说,也就可以满足了。
成为简 奥斯汀。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0:13: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