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东北插班生》是选择给青春一种“安全着陆”的可能,借由突然闯进彼此人生中的绝对异类,形成一种夸张的喜剧性对冲,由此注入正能量和力量,给一群“差生”的青春保了驾护了航。东北人文喜感,在这里是一个“方法”;它使出对撞、反矫、破冰的多种手段,在这一观感的推进中,也让整个故事完成从碰撞到破冰的过程。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开播两个月后,从社会文化中来的《东北插班生》,正在悄然落回到社会文化中去,慢慢产生自己的回响。

就在数日前,一段东北男生在韩国课堂上表演转手绢的视频小火了一把。有意思的是,中韩网友都颇有默契地给他打上了现实版“东北插班生”的标签,概因这一场景与剧中“王虎”转学到南方新班级后的社牛状态相差无几,于是对应联想几乎是条件性的反射。

以多元文化碰撞切入的青春喜剧《东北插班生》,在今年秋季低开高走地成了黑马,并且它正在显现出一个很稳定的长尾效应。

其一,细水长流的观众口碑传播与N刷状态比较显著,第一波观剧结束后,在整个10月和11月,根据猫眼数据,该剧的全网热度一直极其稳定地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线上,随着时间的拉长还没有出现过大的跌幅;而从热点的活跃阵地抖音上来看,尽管两个月间一直有新娱乐内容上线,它也一直处在剧集热度榜的前十位置。

其二,随着观剧人数的持续增长,该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不仅未因面对更广受众的众口难调而下降,反而还有上升,目前达到7.8分,是今年国内喜剧乃至各类型剧集中的前列选手。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其三,该剧正在更多地吸引到海外地区观众的注意;尤其是它涉及到区域多元文化的呈现,还在被海外媒体以多种观察视角进行解读。

关于这样一部“小剧”如何得人心,观众们都已经表达出很多,比如它的搞笑、热血、有温情、柔软的表达,今天我们再回头看看,在这其中,这部剧如何借力东北人文喜感,如何以“大俗”做花样。

从表面印象来说,《东北插班生》是建立在“熟悉感”基础之上的。

东北,是金链子和貂,小烧烤和澡堂子,自来熟和永远接得住话,咋咋呼呼的“瞅你咋地”。港澳台,是偶像剧,玩社团,机车腔和软妹子。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是刻板印象,但喜剧性就是要在这种刻板印象上搞事情;并且,它没有了预设的“受众”前提,看过曾经的国民剧、流行剧的人都能快速理解所有东西出现的情境与含义——所以观众会戏谑,“我是土狗我爱看”。

但如果真把“土狗”当真,那就是急转直下的被骂了;这部剧要的就是,怎么破?

喜剧的“俗”,怎么破?青春的“俗”,怎么破?

这两个问题,在这部剧的前身,《东北插班生》电影系列时,曾碰过壁——主要在电影第二部时,土味追妹、黑帮套路、撒钱玩法等,真正直愣愣的油腻喜剧套路,验证过了可能引起的观众反感。

在失败的地方重新站起来,确实是挺需要勇气和韧劲的,更需要智慧。到了现下的这部剧集,创作者显然想得更清楚了,实现了外界眼中对自己的“逆袭”。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前身的问题在哪?失了表达,或者说表达是飘忽的。而总体来看,《东北插班生》剧集的底层核心是现实主义甚至严肃的,它找到了“青春”表面之下的关键词:困惑,以及围绕其中的脆弱、渺小、找不到出口。比如,怎么面对与父辈师长的矛盾;怎么面对一直困在自己身上的偏见;怎么面对自己的安全感被打破的状态;等等。青春的热血和心气单纯又宝贵,但它又可能因为没有充足的智慧和力量驾驭,而偏轨脱轨,形成可能的伤痛。

《东北插班生》就是选择给青春一种“安全着陆”的可能,借由突然闯进彼此人生中的绝对异类,形成一种夸张的喜剧性对冲,由此注入正能量和力量,给一群“差生”的青春保了驾护了航。

在这种逻辑之上,东北人文喜感,在这里是一个“方法”。

它使出对撞、反矫、破冰的多种手段,在这一观感的推进中,也让整个故事完成从碰撞到破冰的过程。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对撞。这是我们看到《东北插班生》的浅层搞笑,也是故事大体的第一阶段。

东北“差生”王虎转学,遇上南方“差生”张文峰等一帮人。星系大碰撞式的乱炖搞笑:同是“差生”,但逻辑不同,也是互相看不对眼,彼此还有个鄙视链;本地老师、好学生迎来新“差生”,老经验不够用了,新人有新斗法。

其中有最熟悉的语言错位带来的鸡同鸭讲,有的很“烂梗”,有的真有脑洞——比如可称为本剧原创经典代表的,东北生王虎与本地生张文峰互放狠话,前者咬着牙说“信不信我给你一杵子”,后者完全没明白“一杵子”所指的“一拳”,傲娇回复“我不需要你给我任何东西”(可脑补台湾腔)。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有时候则是彼此无法打通的认知理解。比如张文峰来来回回累积愤怒,终于在愤怒顶点约王虎进行一场众同学面前的决斗,结果后者却完全没在脑中get到这一信息;于是约战当天,张文峰与一帮同学生等了几小时,王峰却在教室睡大觉,最后还是自己溜溜达达以为有什么热闹看才奔了过去。

你来我往,拳拳都打在了棉花上,所有伤痛青春剧中发展到此必须得打的一架,在这部剧中就全这么搞笑地卸掉了。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反矫与破冰。在故事大体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不打不相识之后,尽管仍有碰撞,但人们在一点点的互相了解,发现彼此身上的柔软与闪光,并最终帮助彼此破解困境。此时,东北喜感不再局限于语言上,它更多地开始将东北人文中为大众所认可的质朴、热情这些特质发挥出来,以一种憨直的势头去撕开问题直面问题。

比如很典型的,王虎就堪称张文峰的反矫达人。后者是典型的青春剧中因原生家庭伤痛而孤独、叛逆的“刺猬”,王虎身上带有热情和善心的话痨、管闲事、讲义气的特质,在张文峰别扭的处事上戳戳点点讲真话,遇事非帮不可,造成一种怪味兄弟CP的尴尬好笑关系,但同时也开始引入很多温馨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文峰面对父亲、异性、老师等他人时的状态,减弱他对外界的敏感对抗。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而在后期当王虎父子帮助张文峰父子和解时,人文差异,则转化为了一种心理性格差异;东北喜感落在外向的王虎父子身上,也成了一把破冰的利器,用它生猛的能量和炙热的温度,冲破收缩内向的张文峰父子的结界,完成了一次相融。反过来,它也给了王虎一份成长力,使得他由混日子的“差生”成为一个更有方向、散发正能量的人。

到此,这份喜剧的“俗”就真正成了理想主义者的一支柔软的笔。

今天的观众都是见过世面的,大家不拔高《东北插班生》,高兴地把它定义为自己的“下饭神器”,但它得是“真香”的。喜剧性做加法,让现实成了滋味多又有嚼头的另一种故事,它够亲近够接地气,也能寄托一些自己需要的理解与治愈在其中,这可能就够了,也足够让它在普通人中不断延展。

《东北插班生》剧评:东北人文喜感,在这段青春中成为柔软的笔

                           

本文转载自黑白文娱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