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小丑2》影评观后感

《小丑2》影评观后感



断更人士突然回归,原因是在某个被离谱职场加速黑化的周五下班夜,抱着想宰了一切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小丑2》,最后发现小丑竟是我自己!

这不得给我逼得写一篇文章出来吐槽吐槽。
老实讲,在“开腔”之前,我都已经高度共情到快哭出来了,频繁又蹦又跳的浓郁咖喱味,让原本谜一样的哥谭传说,变身马戏团欢乐夜了,“丑爷”变“小丑”,只需一个歌舞剧。
不过由于之前我并没看过前作,总还是觉得豆瓣6.1分低了点,还不至于,于是我麻利儿地在24小时内补完了第1部,然后心想:6.1分都高了。

-   一 些 背 景 说 明   1/5  

■ 关于角色名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两部《小丑》独立电影的故事线,与漫画及其它DC电影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魔改”的。电影中赋予主角的名字,也是完全独立出来的,尤其要声明的是,Lady Gaga所饰演的小丑女并不叫“哈莉·奎茵”,而是改自漫画中小丑女的原名“奎泽尔”。
后文中将以Arthur和Lee作为简称来叙述。

电影名称排版

■ 关于电影名字
电影的本名为《Joker:Folie à Deux》,副标题“Folie à Deux”虽然被艺术化地译为“双重妄想”,但其实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医学术语,意为“二联性精神病”,或“感应性妄想性障碍”。这个副标题是非常有助于理解电影主题寓意的!
网上很常见的主流解读,通常会以中文副标题“双重妄想”进行演绎,他们会这么说:
可以理解为是小丑和小丑女之间的double crazy,Lee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两人在思想意念上搭建了共同的幻想空间,Lee亦可以是Arthur的幻想对象,她仅存于他的精神世界中;也可以理解为是Arthur和Joker之间的共存关系。
起初我也是这么理解的,直到我查了“Folie à Deux”真正的含义,才发现这个理解完完全全错误了!

两种概念
在这里必须要普及两种概念,二联性精神病和多重人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疾病,前者作用于两个真实存在的人身上,而后者只作用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身上,这两种概念在影片中皆有体现。
电影副标题已经点明,“双重妄想”其实指的就是小丑和小丑女,而小丑女一定是真实存在的,绝不是幻想对象。在漫画中,小丑是“原发者”,小丑女是“被感应者”;而在本片中,前期可以算是小丑是“原发者”,小丑女是“被感应者”,但后期小丑女对小丑的影响更大,这点也是很多影评人都提到的:
在本片中,小丑女才是真正的疯批。漫画中小丑女是小丑的头号粉丝,本片中小丑变成了小丑女的痴情舔狗。(甚至舔狗的定位在台词中都表达得很直白 ↓)

Arthur被Lee拒绝后的深情电话留言

而另一个概念,就要提起片中开庭时双方律师始终在争辩的一个点:Arthur和Joker到底是不是双重人格。双重人格的定义中,非常明确的一个特点是,初始人格通常并不知晓衍生人格的存在,而Arthur很明显地知道自己Joker的另一面,反之亦然,所以最终法庭的定性也是正确的,Arthur和Joker就是一个人格。

关于角色名字和电影名字的说明,只是因为看到太多网上的错误解读,所以想要深究一下,写在第一部分,也有助于对电影整体的理解。


-   缺 点 远 盖 优 点   2/5  


由于前作光辉过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根本没法比。评分低的原因也非常显而易见:

音乐元素过多
台词不明所以
未满观众所期
■ 音乐元素过多

“开腔”这个事吧,其实我觉得点到为止就刚刚好。

Arthur在电视中看到对方律师坚定地要判自己为死刑后,有一段内心独白的唱跳,这段也是本片所有长唱跳的第一段,演得非常卖力且到位,那种声嘶力竭、歇斯底里的状态,也把我那个藏在内心偷偷爆发的压抑情绪给勾出来了,忍不住放几张动图(略有加速):

本以为Arthur真的在狱友面前放飞自我了,最后镜头一转,又回到了他唱跳前的初始状态,这才让观众明白,刚刚的一切都是他的内心OS,不是真实发生的。这段的拍摄手法和演技表现真的是太妙了!但咱就是说,后面频繁的唱跳,真就再也勾不出我的情绪共鸣了。



■ 台词不明所以
通篇感觉都没有写出惊艳的台词。


法庭上质问Gary

最让人疑惑的就是Arthur第一次以Joker的身份出庭时质问曾经的同事Gary的这一段,我原本以为,都化妆出庭了,是不是终于要反转了,结果气势倒是有了,但这叽里咕噜都说了些什么玩意儿?全部都是平铺直述犹如白开水一般的陈述句和反问句,没有一句是有价值的、有深刻记忆点的金句。

我寻思:就这???

丑爷应该是一个洗脑一般的、精神病毒一般的存在啊!!!毕竟咱们前面也说了,他可是二联性精神病的“原发者”!就这???

■ 未满观众所期
这个始终未能反转的结局,才是给Joker粉丝最大的重创。

这就要追溯起2012年的一则轰动一时的旧闻:


2012年枪击案的犯案男子

2012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的电影首映当晚,一名年轻男子在电影放映途中,对着影厅的观众开枪扫射、投掷催泪弹,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这起案件让华纳兄弟决定取消预定在巴黎举行的全球首映会,停止所有电影宣传。这位犯案的男子将头发染成橘色,并对警察声称自己就是电影中的“小丑”。
而在2019年,《小丑1》的上映再次引发不少群众和记者的争议:

2012年枪击案受害者家属纷纷联名给华纳兄弟写了信,以表堪忧;亦有大胆的记者向主演Joaquin Phoenix(华金·菲尼克斯)提问,是否认为《小丑》这部电影将“激发社会中相同处境的边缘人,进而引发危险的后果”,主演认为被冒犯,当场中断访谈离场,后被一名华纳的新闻代表劝回。
包括导演在内的主创,都拒绝承认将影片和煽动反社会的内在的逻辑绑定,并再三强调《小丑》旨在唤起的不是复仇的冲动,而是对社会制度和结构性暴力的反思。
当年,《小丑1》也未被引入内地。


《小丑1》电影海报

追溯了近十二年内发生的事件之后,就不难看出,主创团队如果想顺利地上映《小丑2》,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还是相当大的,他们就必须要靠一套安全的剧情逻辑将前作“纠正”,于是就有了网上看到的一句我认为描述得很贴切的话:2是对1的背叛。

但话又说回来了,我都已经选择来看《小丑》了,难道是为了看小丑弘扬正义的吗?所以咱就是说,既然第1部已经收获满满、达到巅峰了,见好就收不好吗?现在非得整一个第2部出来,那我只能猜测是想继续靠这个大热IP来捞金了。

有双重人格的不是Arthur,是华纳。

在金钱面前,小丑也得向全世界低头。

说完了缺点,也还是要客观地说说优点。因为这部电影还给了我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抛开“歌舞剧”不谈,电影的审美还是非常在线的。

■ 高度共情,视觉在线

有几帧画面我个人特别喜欢,导演的拍摄功底还是在的,直接放图:


17分54秒左右

Arthur在暗黄色调和优雅BGM下
疲惫又无奈地走在人群中

像极了下班后的我,所以极度共情!

1小时14分33秒左右
Lee在玻璃上用口红画了一道微笑

Arthur的笑容刚好让口红变成了小丑的笑脸

这个镜头设计简直绝了!

1小时19分20秒左右
Arthur对于法庭对他的“误解”忍无可忍

逼出了自己那孤独又强大的精神世界
这段简直是Arthur演我!

偷跑一个我自己的共情点

1小时21分4秒左右

Lee在歌舞片段中抹嘴唇的动作

我之前也有拍过类似的照片!!

啊啊啊超级共情!

(放的小小的你们就看不见了hhh)
-   小 细 节 及 删 减   3/5  


先说删减。

由于被“纠正”后的第2部非常“正能量”,所以内地在引入后的删减也并不多,大概只有1分钟左右,已知较为明显的有三段:

■ 第1处删减

15分钟左右

Ricky对Arthur说:“警卫说你想教我怎么kiss,但小丑更会kiss。”

直到这里Arthur都没搭理他,因为这很无聊。

直到Ricky继续说:“从来没有人亲过我。”

这时,周围的警卫和狱友都在等着看Ricky被收拾,Arthur不顾一切目光,直接上去就亲了Ricky。

这段很温暖呀!但因为这个镜头,所以被删掉了。
■ 第2处删减


41分钟左右
Arthur和Lee的激情片段,没啥好说的,也是直接删掉了。

■ 第3处删减


1小时21分钟左右

当时我在电影院看就觉得肯定少东西!法官、律师的脑袋被砸得邦邦的,外映版砸得贼拉过瘾。

再说几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小细节。
■ 第1处小细节

开篇动画54秒左右

这个动画场景直接呼应了前作。↓↓↓

第1部1小时35分钟左右
■ 第2处小细节

8分50秒左右

狱警的伞实际是黑色的,Arthur一抬头仰望天空,幻想中的伞就变成了“小丑配色”。这个配色在后面的歌舞片段以及小丑的经典服装上,皆有体现。↓↓↓
图片

1小时5分54秒左右

■ 第3处小细节


1小时38分钟左右

歌舞片段背景的“pogo's”,对应的是Arthur在前作中表演单口喜剧的酒吧名字。↓↓↓


第1部43分51秒左右

而这个名字,源于1972-1978年发生的“Pogo小丑***杀人案”。


Pogo小丑,约翰·韦恩·盖西

凶手本名叫约翰·韦恩·盖西,在这7年中陆续杀害了33名青少年(仅为找到尸体的数目,但警方猜测实际可能远不止)。他在童年时遭受过2次性侵,在家中遭受父亲酒后虐待,在学校因体格较胖受到同学欺负。成年后,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家庭事业双丰收,还筹办了一个“小丑俱乐部”,并为自己设计了“Pogo the Clown”的Pogo小丑形象,看似励志,却在背后做着骇人的虐杀。



-   走 入 小 丑 内 心   4/5  


我们先抛开主创团队硬要把第2部给“纠正”这件事不谈,既然拍都拍了,那就纯粹按照第2部的逻辑分析,我也想写写自己的理解。
前面我有写到,Arthur不是真正的双重人格,就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天使和恶魔,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或做出过很过激的事,所以也就不会有很明显的双重人格,但每个人都有双重人格的潜质。
图片

1小时45分13秒

Arthur最后一次出庭的前夜
Ricky因为疯狂挺他,被狱警失手弄死了
这里的Arthur止不住在颤抖
这种表现真实得和普通人一样
Ricky的死,以及Arthur受虐的经历
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第二天出庭的观念

Arthur虽然不断被律师说有两种人格,其实每一面都是他自己。
而Lee爱的是Joker的那一面,不是Arthur的那一面,所有疯狂的粉丝,包括银幕前的观众,爱的都是疯狂的Joker,没人在乎和普通人一样的Arthur。
摘掉面具的小丑,也就不会再迎来鲜花与掌声。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他的孤单寂寞冷,每个人都只想拥护一个自己成为不了的superman or madman成为精神领袖,他将是所有普通人的心理寄托,也因此他不能有自己的感情。
引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是外界的人,塑造了小丑。
虽然这部电影让小丑有了普通人的感情,但这样做也同样让大众心中的小丑人设崩塌,固然会迎来低分的结局。


-   结 局 耐 人 寻 味   5/5  



最后的结局,留下了一个有意思的彩蛋:

图片

2小时9分30秒左右
就像前作Arthur在直播中枪杀Murray一样,那个在本片中多次出现的年轻狱友,给了Arthur一个一模一样的“自食其果”结局,然后在虚化的背景中可以看到,他举起刀划向了自己的嘴,网上也都说,这个细节是在致敬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中Heath Ledger(希斯·莱杰)饰演的撕裂嘴小丑造型。↓↓↓

经典撕裂嘴小丑
这位年轻狱友,自始至终连名字都不配拥有,在前面的篇幅中也没有过任何一句台词,直到结尾才一鸣惊人。


我细数了一下他前面的每次出现
每次都很默默无闻
沉默的人最可怕。

就像Arthur前几次开庭时一样,虽然看似在那儿安安静静地坐着,但在脑中已经把那些虚伪的人砍了无数次。

网传还有一个彩蛋是在结尾演员表中,将这位年轻狱友的扮演者写为了“真正的小丑”,我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没太注意,但在外映版演员表中没有体现,我真的是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演员表也没找到那个彩蛋:


演员表中只有这帧提到了这位年轻狱友
Young Inmate(年轻的同狱犯人)。

本来我还猜测这个英文会不会指的是其他人,所以特意把前面的角色都对应了一遍(旁边那串中文是我加的),虽然倒数第二位演员我实在没查到,但肯定不是他,这版外映版资源已经很明确地将这个角色的演员名字写了出来。不知网传彩蛋是不是只在内映版才有。



最后,很想以我最近十分沉迷的
Jony J的歌词作为结尾
这首歌唱得与Arthur十分相似
分享给大家
《都是我》

都是我
你看到的都是我

好的坏的都是我

那些让人恨的爱的都是我

没错

你看到的都是我

没看到的也是我

对的错的都是我在做

想是不想是的也都是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