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之王》观后感
朋友推荐的一部电视剧,一部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
一般会将这类文章归为“影评”目录下,但实际上不能算是影评,我常看电影或者电视剧,但我不会将自己归为影迷一类。这里有个视角的问题,一般影迷会从故事情节,剧本,表现手法,等艺术性的角度加以评论,而我比较注重其思想性,在我看来,变现手法是形式,好比一个人的外表,主题思想是其灵魂,一个人只有漂亮的外表,充其量是个花瓶而已,但若只有内涵,会给人寡淡无味的感觉,只有二者兼备才是完美。好比一个乾隆年间的花瓶与一件战国时期的兵戟相比,前者会成为大众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而后者虽年代久远,具有文献价值,但只会躺在冰冷博物馆的橱柜里。《传奇之王》显然不是后者,因为一个模仿就使其价值大大贬低,但高仿的东西也不都是垃圾,特别是那些有所创意的但制作工艺一流的高仿,依然会引起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兴趣。
那么《传奇之王》这部剧的创意在哪里呢?或者说原创怎样赋予这件高仿作品以新意呢?其实也并不神秘,通篇看下来无非就八个字:因果报应,屡试不爽。
故事的起因:从一个小酒馆里的聚会开始,四个人在密谋一件事-----陷害一个人,而这四个人分别代表羡慕嫉妒恨,具体说:小酒馆的老板夫妇代表恨,他们愤世嫉俗认为这个世界对他们是不公的,世上的人都比他们幸福,就他们最倒霉,因此对社会不满,对社会上的人都憎恨;另一个是雷立刚---梅子的表哥,他代表的是羡慕,林天龙与梅子是一对情侣,而且马上就要成婚,这对于一心对自己的表妹情有独钟的他来说简直就是种煎熬,于是心生憎恨;最后一位是林天龙的同事顾相如,他本来是林的上司,但突然间变成林的下属,这种变化让他很难接受,嫉妒心油然而生。。。。。
我们说羡慕嫉妒恨只是种负面情绪,或者叫做恶念也罢,在没有引起恶果之前,尚且可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一丛烟雾被一阵清风吹走一样不曾存在,但它们也是可以导致恶果的诱因,而且这三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羡慕可以演化成嫉妒,继而演化成恨。因转化为果需要一个条件---一个媒介,这里的媒介就是顾相如写的那封诬告信,而如果没有雷立刚将信送出的话,这个因依然还只是因,不会有果的产生,即没有行动的话,一切的因都会烟消云散,但一切的不幸就是从此产生,林天龙的入狱变成了这个因所产生的果,而一因生一果,而果又变成因,因又生新果。。。。。如此循环永无停止,正是这才有了后来林天龙的复仇。
人世间就是这样,一件貌似不起眼的诱因最后演变成了生死对决的恶果,而究其原因还要归结于佛家所说因果报应,而佛学所讲修行指的就是要慎重自己的行为,而行为既包括了做,也包括了说。我们试想,假如没有那次小酒馆里的聚会,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即使有了聚会,但没有那封诬告信也不会有后来的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有了诬告信,但没有被人送出去,还是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但不幸的是都有了,那么果就必然在后面等着。故事的结尾则是以这些人一个个地死去而结束。
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从果地上找原因只能是亡羊补牢,可能为时已晚,从因地上找才是智慧。
所谓的“一念生起,一念寂灭;念念升起,念念寂灭”,修行的更高境界便是从最早的那个念头做起,用智慧斩断任何念头。何为“如如不动”?就是念头的产生得越来越慢,越来越少,直到一个念头存续永远,或者没有一个念头升起,也就是空的境界。
复仇并不能带来任何的***,更不能带来幸福,但为什么林天龙要执意如此?原因只有一个----他要求得心安。稍微知晓点禅宗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典故:断臂立雪。讲的是二祖慧可的故事,求的也是心安。所以心安是种心境,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六道轮回,也没有什么天堂地狱,就像根本没有什么上帝一样。
这就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你的道理。或许有人并不赞同,但无所谓,慢慢悟吧!
以下附上剧中的部分经典台词作为欣赏:
佛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难追。
记住:自己带不走的,别人能抢走的是金钱;自己带不走的,别人也抢不走的是知识;自己能带走,别人抢不走的是智慧;
为什么一遇到事儿,人总想着用钱来开道?那是因为钱与人的沟通,比人与人的沟通更简便和快捷;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但钱就不同了,每张钞票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儿的人不必拘于小节。
你知道囚犯的囚字是什么意思吗?那是一个人在命运的血盆大口中苦苦挣扎。
老天?老天什么时候听到这些可怜人的哭泣?什么时候看到过这下面充满罪恶的世界?老天?不用老天了,我自己来吧,我要让那些恶人生不如死!
上帝?这世界真有上帝吗?真要有的话,在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你在哪儿?当一个无辜的人受此冤枉与虐待的时候你在哪儿?
凡你有的,连同你没有的,也要给你;凡你没有的,连同你有的,也要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