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视剧评> 正文

2015央视羊年春晚吐槽观后感

编者按:
与昨晚全民段子吐槽不同,观后感邀请几位作者写下他们昨晚的观感。原本打算凸显代际差别,当整理稿件时却发现这一差异实属我们的前见。这里面有从不看春晚今年“被迫”看春晚的学者和同学,有一直关注春晚的读者,也有无奈的电视从业人员。在经历昨晚为吐槽而吐槽的浪潮后,整理一份这样的春晚感受集锦,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加沉淀的思索。

淹死的鱼(70后学者):
所谓吉祥物的造型说明,央视认为羊年的正确翻译是the year of ram。顶级的艺人,顶级舞美,咋就拼出这么台三流晚会?红包也没摇到,还让不让人过年啦!

俞平(80后高级编辑):
昨天弹幕吐槽了几个节目,对整台春晚就两个感受:
1. 这到底是晚会还是***?当然,从水平可以看出代表系同一人,节目和提案水平相当。
2. 经过那么多年的媒体祛魅,央视主持们就不能面对一下现实么?串词如此生硬,吐字如此用劲,表情如此狰狞,节日的喜庆与人情的温馨都被硬生生扭成一个符号。
我们真的缺少在特殊时刻可以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么?吐槽让我们“在一起”,但这不是上面想要的,也不是下面想要的。

姬德强(80后高校青椒):
想必畅畅主编给很多人布置了观后感的任务,所以我就不揣浅陋,妄言自己对羊年“春晚”的几点感受吧,想必其他人的观点会使整体上感到平衡和多元。
为了找一点年味,在年夜饭和“春晚”开始的间隙,我抱着女儿下楼找了一块空地,点了几株烟花。在敢与怕的复杂心理斗争下,女儿不停地在我怀里挣扎。烟花,驱除邪恶的人类创造物,是否会成为她未来过年的必需品,显然是个未知数,毕竟,“年”到底是个怪物还是其他,也正在经历着含义的变化。正如“春晚”在抢红包的拇指游戏中,不断流失的那一双双(尤其是年轻人的)眼睛一样。但话说回来,至少在当下,“春晚”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只是,吐槽也渐渐成为“春晚”的一部分,成为“开门办春晚”的社会版。
羊年春晚和过去的一样,是一个“大熔炉”。所有入选节目不仅在制作上要求求新求变,更要适应长久以来形成的规则——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那些宏大叙事,力求在和谐的统摄性话语里讲述不同中国人的故事。这是制作和文本层面的问题,各位专家可以深入解读。
然而,困扰我的却是一个词——联欢。这个在简化的“春晚”表述中消失的定语,也许才是决定“春晚”之前的重要性和之后的命运的关键词。联欢,这一集体主义的娱乐形态,曾经(或仍然)是相当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这与个体主义的KTV、明星粉丝娱乐是迥然不同的。它所强调的是不分差别(级别、行业和个人)的互动和娱乐。至今我们还可以从直播现场看到,那历经很久的演播厅里的圆桌席,表明了有段历史、有个传统仍然被继承着,只是逐渐式微。属于那些穿梭在圆桌间表演的演员的空间,已经渐渐消弭。过往在同一个空间内的联欢,变成了没有参与感的观看行为,只有欢而缺乏联,正是当下“春晚”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各种媒体将这种被动收看行为扩大、传递出去,成为撕裂社会联结的力量之一。  
“春晚”从成为被观看甚至被消费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其“联欢”本质的式微,不管是在CCTV的演播大厅里,还是在数亿中国观众的家中。更何况,今年还有一个微信红包在搅局……不仅借机大肆俘获用户,更是使得个人媒体的使用成为解体家庭联欢的祸源之一。

今羽(70后博士、妈妈):
尽管已经将对春晚的期待放到很低的位置,看完才发现原来还可以更低。老气横秋、歧视显见的节目内容、节俭到拧巴的服装和舞美、以各种夸张肢体动作和生硬讽刺拼凑的段子,逼得观众都几乎忘了这是年三十的美好晚上。不过,春晚剧组早就告诉你,今年的重点在微信互动,主题曲已经从《难忘今宵》变成了《一起摇摆》,于是各户各家的青壮年们从马年辛勤摇到羊年(这俩年份好像都是干活的节奏),某熊孩子摇一晚上摇到三块大钞,妈看不过眼,出来发话:“给你十块钱,还不如帮我把锅洗了。”
各圈子里,红包此起彼伏,世人眼里看不到大数据,却只见红包里塞了多少银子。虽然图一乐,但却也瞧出些“拍案惊奇”的世事写照。某外企高管感慨自己在管理层群里发红包却没人响应,向老总热情“邀约”红火一下,老总推说不会操作,众人顺势发去发红包详细指南,最后是公关经理出来挡驾,“好心告知”大家“微信和银行卡捆绑在一起,风险是极大的”,好领导就是这么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实,系统问题导致升级不了软件而无法发红包的说辞更安慰人心一些。
时代大不同。年轻一辈已经不太懂得如何在挨家挨户的拜年中感受“年”的蕴味,却可以在手机红包的你来我往中寻找新的趣味和吐槽,过年的“场景”不断从现实转换到电视、再转换至网络和手机。只是,就像网友发明的放在减肥甩肉机上自动摇一摇的手机,越新奇就难免越怪诞,还真能“摇”出一个年来?

非红人小王(80后女编导):
电视机里隐约传来提醒倒数即将开始的声音,我打开了支付宝钱包。“美的集团…”我抬头看了一眼屏幕,发现倒数只剩下5秒,默默骂了一句“x,傻有钱”,又果断低下头去看微信群里是不是又有大户撒钱。这一整个晚上,工作群里的红包竟然一个都没抢到,才短短一两分钟,我不知道抢到的人们是怎么在乌央乌央的消息提示里看到红包的,也许我眼拙。“新年快乐” 电视机里说,狗狗翻了一个身,吻着我的拖鞋继续睡着了。我正想关电视撤撤退,发现竟然还有节目,只是演员的声音完全淹没在门外面震天的爆竹声…

the Iceman(90后变种人):
在一个我也没看出有什么改变创新的舞台上,春晚就这么开始了。这舞台设计真是千年如一日的没看头,只有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拔地而起的小平台,但是舞台的基本设计真是无聊到出奇,全靠电脑特效撑场面。
我是不怎么爱看春晚的。比起说是不爱看,更像是没必要看。人人网、微博、朋友圈这些社交网络上的业余吐槽帝或是专业段子手早就手拿电子设备蹭蹭蹭地截图、咻咻咻地写段子,让你毫无防备地在刷社交网站的时候被动且半强迫性地被告知了春晚的每一个细节。我在春晚进行中出去溜达了一圈,开着一个微信群,半个小时在外面节目一个没拉下,不但图文并茂还附赠联想功能。
我刚以为我丢失了一家人在电视前看春晚的传统,就已经莫名加入了小年轻春晚网络吐槽这一新传统的大军。
今年春晚也算是紧跟潮流,开启了摇一摇红包的新玩法。不过春晚你真的知道微信摇一摇原来的作用是什么吗?而且如果系统调成英文就不是进入春晚摇一摇界面而是还停留在传统摇一摇的界面。有多少用着英文系统看着中国春晚的外国友人抱着热情去摇红包却摇到了一群寂寞的陌生人?
春晚的电脑特效较之前几年是运用得越加熟练了,不过想到现场观众就觉得他们也挺可怜的。当我们看到一头羊和撒贝宁热烈地对话的时候,不知道现场观众看到的画面会不会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男主持独自在台上犯病。
春晚的假唱也是老生常谈了,我只是很奇怪反正都已经假唱了,倒不如彩排现场录假唱。这一个个放着录音室效果的歌声,歌手还得摆出很陶醉、很享受、很疯狂的样子,看得我慎得慌。台下观众倒也配合,一个个都早有准备各种表情。
一看春晚就觉得自身艺术修养缺乏。其实每个表演在他们自己的领域一定都是拔尖的了,不管是出于春晚本就千挑万选表演者,或是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练习这些原因。可问题在于有些艺术形式,我只是单纯地无法欣赏。
语言类小品还算是比较受各个年龄段和审美趣味的人接受的了,今年也正如哈文所说的少了很多网络出现过的段子。小品瞬间就好了不少,不再有一种大爷大妈紧跟潮流满嘴网络用语的感觉了。

梦倩(90后美女硕士):
四年不看春晚,今年终于在抢红包的终极驱动下守着电视机做了一次安静的美男子。但是,不得不说,一边刷吐槽,一边摇红包,一边还要忍受春晚完全没有下限的各种混搭风(这么混搭导演你是真的只长了脑洞没长耳朵麽!),也是真的蛮累。除了贾玲意料之中美美哒、莫文蔚直逼春晚颜值高峰、张震吴京以帅哭的姿态杀出个半路惊喜以外,不该拉近景的董卿硬是拉了根本看不下去的近景,那英姐姐分分钟秒杀密集恐惧症患者,就连大众男神小岳岳都不那么男神了(对不起,男神那俩字儿你们没看错),我还能说些啥。
低智商值包裹着的笑点,年度父母爹娘家庭归乡大戏煽情到底,浮夸到不能直视的各色表情,韩后亮瞎眼的广告,再左一个反腐右一个中国梦贯穿全场,啊喂,春晚的画风真的是好难懂。
大概是都在忙着和马云斗智斗勇,加之这台干瘪而无味的戏,连吐槽都乏善可陈了无趣味了,于是,春晚也就真的没啥可看的了。

Dennis(90后安静美少年):
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八点整,有一台叫做“春晚”的节目会在央视准时开播,会吸引全国观众集体收(tu)看(cao)。“春晚”,全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简称中省略了的“联欢”似乎在实际上也逐渐被忽视了。
羊年的春晚,反腐、中国梦、丝路包括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些敏感而严肃的话题被一个不落地重点关照。除过这些,还有“春晚”照例的煽情部分。记得去年是一首《时间都去哪了》和一对父女的合影,今年换成了德华大叔的《回家的路》和让董卿串联时几落泪的母亲主题。这些本来都是不错的主题,但是似乎与“联欢”的大背景实在不相呼应。
看到节目单的时候,有分析说今年的语言类节目是去年的2.5倍。照常理,语言类节目是最轻松最幽默的,数量的增加应当意味着笑声的增多,应该使联欢的气氛更才对!而事实并非如此。
不少相声小品将主题聚集于反腐。与之前盛传的“大尺度”相比,首先至少个人没看出来尺度大在哪里。此外,该类小品相声感觉缺乏笑点,我真的很认真很投入地去看了《投其所好》和《圈子》这两个节目,除了标题简洁鲜明的主题外,我很努力地去笑,但是依旧笑不出来,怪我咯?主题是极好的,但怎样既表达主题又不影响语言类节目本身的“笑果”恐怕还有劳表演者们和“春晚”的导演们多多费心啊!
其他题材的语言类节目质量也实在不敢恭维。贾玲的小品虽然有几分“笑果”,但是内容编排上似乎有些意识流。冯巩年年挂在嘴边的“想死你们了”在我看完节目后却一点也不想他。至于“郭子”误砸所长的故事除了让撒贝宁掂了会酱油瓶也没看出深意。而蔡明与潘长江这对从去年春晚就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小品搭档,以及岳云鹏的相声是让我笑得最多的,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两个节目的所谓幽默用语有些“毒舌”过度了。诸如岳云鹏的“要托运……是个人……太神奇了”,蔡明阿姨的“是狗也是吉娃娃……怕勒脸吧”在笑过之后不得不反思这样任性的“毒舌”真的“忍得了吗”?如果“春晚”的“联欢”要靠这些语句来支撑,是不是一种无力呢?
节目主题雷同、煽情内容过多,语言节目失色使得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真正变成了“春晚”。有人在怀念小沈阳、怀念赵本山,甚至老一辈的在怀念陈佩斯、赵丽蓉、姜昆……对于“春晚”的舞台,他们是过去时,但是他们能带给我们的欢笑却是眼下“春晚”所极度缺乏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期待未来“春晚”能够让“联欢”不止于抢红包,让冯巩大叔的“想死你们了”从观众的口中说出来!

竹马(90后小学霸):
今年的春晚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与传统文化的“久别重逢”。忙碌了一年,好久没有坐下来看一台文艺晚会。撇去其各类创意、噱头不谈,我要给这台春晚的“中国味道”点赞:炎黄传说、典雅的青花瓷、悠远神秘的丝路、蜀绣、武术、京剧、秦腔……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味道”春晚年年有啊,有什么稀奇的?作为一只整天忙这儿忙那儿的大学生,我越发感觉到传统文化在日益淡出我们的生活,春晚中的“中国味道”竟给我一种久违的归属感。恩,我是属于那个有着厚重文明史的国家的。我骄傲。那么,春晚的“中国味道”大概就是给我们提个醒——亲,你别忘了你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历史传统不能忘。
蜀绣中一个个舞蹈的美人定格的位置正好在“三道弯” (s型身线),可是特效师为什么要这样制作呢?因为大家觉得美?不,不止是美。高中的美术老师说过,中国古代舞蹈之美就在于女子的“三道弯”。可是广大观众恐怕不了解,如果春晚主办方加一个背景文化的滚动条解释岂不更好?那京剧选段锦集,每段唱个几句,在电视机前没有多少人能分清生旦净末丑的今天,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呈现方式,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只能笑笑,说一句“哦。”倒不如一出戏干干脆脆地来上一段,让观众真正了解京剧,喜欢京剧。春晚的“中国味道”虽有一箩筐,但是似乎缺乏一些深厚的东西。今年摇红包的声音与京剧的奏乐齐鸣,摇着红包的我不禁感叹: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爱却不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