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司马懿观后感(三)
第三部:信
信,言合于意不疑不欺。
周鲂诈降,以剑割发掷于地曰:“吾割父母所遗之发,以表此心!”曹休深信,而司马懿不信;诸葛亮与书孟达 “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劝诱孟达归蜀并故意宣露,孟达轻信,而司马懿不信。最终,信者死,不信者生。无论是史记还是演义,无论是韩非子还是鬼谷子,无论是《司马法》还是《孙子兵法》,权谋厚黑、机变鬼道无所不在。事关存亡兴废,只见成败生死,何来信伪。
曹叡听信宗亲们欲拥曹植为帝的流言,刘禅将信丞相拥兵自重取而代之的谗言,所信的,究竟是他人之言,还是唯我之心?司马懿四朝为臣,一生为君主猜疑而忧惧,君臣之间疑惧的,究竟是叵测人心,还是本恶人性?
信,胸有大义天下共仰。
“天下谁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卧龙 凤雏,天下谋士共仰之。” 年轻的司马懿义面对诸葛亮的描摹之像,心向往之。直至空城之问,渭水之舞,葫芦口之劫,五丈原之棋,司马懿对诸葛亮越是生死对决,越是敬畏,越是人神相近,越是崇信。从魏晋南北朝的民间传说,到唐宋元通俗文艺的刻画,直至《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记载。无论历史还有多少文治武功超过诸葛亮的忠臣良相,无论一些史学家如何试图把诸葛亮拉下神坛,都无法阻挡人们去武侯祠朝拜的步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对诸葛亮的崇拜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为什么一定是诸葛亮?除了他是多谋善断文治武功的智慧化身,依法治国清正廉明的政治典范,更因为他有忠君爱民匡扶济世的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还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超然。不为帝王只为帝王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出世之心尽入世之志,这样的人,正是祖先崇拜、圣人崇拜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变的信仰。
有幸家住成都武侯祠附近,工作于丞相“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的葛陌。武侯祠朝圣者终日不绝,旁边繁华锦里迎四方来客,终可告慰丞相,蜀国安好,大汉安好,天下升平。
信,足以照亮这个舞台。
这部剧一个最大的悬疑和争议,就在于一开始一直从正面刻画司马懿的历史改编剧,该如何去塑造神坛上的诸葛亮,该从什么角度去呈现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与成败?
西城内外,琴声绕城,兵马悚听。空城之云端上,诸葛丞相仙衣抚琴,司马懿父子戎装仗剑。
“我今日只要跨过此城,便一战成名。我若是进了城,你的命就没了。”
“亮受先帝顾命之托,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座城池,一世功名,何以进退?
“难道这天底下只有你一个人,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我司马懿一样是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我只要进了这西城,杀了你诸葛亮,我司马懿就流芳百世了!”
“那你儿子呢?”
所爱所惧,所贪所狱,何能忘身?
“我要跑过所有人,但,我总是跑不过我自己心里的恐惧。”
身负原罪,走向终点,何求解脱?
“人这一辈子,依依东望什么?”
“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望的,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仲达,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依依东望,望的,就是毕其一生。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虚空之上,戎装褪去,琴声不再。
毕其一生,轻抚心猿,东望时间。
渭水河畔,司马懿耀眼红妆,拂水弄影,笑而掩面。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仙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声若江水,滚滚东去。
一江之隔,红衣舒展。
“彼,深知我也。”丞相叹谓。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 …
娓娓道来,天地动容。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激昂之音,壮怀千古。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深鞠致意,将士沾巾。不知所言,字字丹心。
这两场戏,堪留史册!
还有陇上的阵前喊话,葫芦口的隔空对决,五丈原的幻境残局。大军师司马懿上演的是乱世硝烟,妙计奇谋,却不见敌我,无关成败,是史册一页,作古千年,却话尽沧桑,超越生死,是诸葛司马,浓妆粉墨,却照见你我,直抵魂魄。
当了波迷、影迷多年,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没有吴秀波,就没有这一出宏大、深邃、精妙、终极的历史大戏、人生大戏。
2010年9月5日,吴秀波在贴吧说:“写一出戏吧,我会演下去。” 戏的结尾:
“舞台之上,他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来往雀跃的欢叫着:诸位看官,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且看秘法烧心之术,纵不能化成七色彩虹!信!足以照亮这个舞台!”
有人说大军师司马懿不少配角抢了主角的戏。我在观看之时,也时常为曹操、郭嘉、荀彧、曹丕、诸葛亮而大声叫好,甚至也忽而自问,究竟谁的演技最好?直至剧终,直至用键盘敲击字句,才恍然,大军师司马懿最没有演技就是吴秀波,因为他从来没有在演,而是在活。用他的躯体和灵魂,用他的今生和来世,用他的思考和疑惑,用他的恐惧和东望。
于是,我终于在多年以后,才看懂了他的秘法烧心之术。
他在台上说:信!足以照亮这个舞台!
我在台下答:信,终可照见光明彼岸。
9月5日那场戏最后一句:
“台下有人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