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观后感之英国篇
第4集是英国篇。
大英帝国的余晖现在还通过各个影响力或大或小的国家照耀在世界上,美国长时间以来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自己只是有钱,而文化需要向欧洲追寻。各国的有钱人有机会还是想靠近old money让自己变的更有来历更考究,比如留学教育上,送英国上学的孩子年龄不断下探,已经有很多从幼儿园起就送英国接受贵族教育了。
教育是英国的一张名片。英国教育相较于之前几个国家,最突出特点之一是对体育的重视,除了健康的体魄带来健壮的精神之外,圈子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产品,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加入的各种体育俱乐部常被冠以某某house,而这些house会在毕业后成为除学校名字之外介绍自己背景的最重要信息之一,这个和我们大学参加过的社团性质类似,但价值差异就非常大了。
戏剧是英国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在世界很多国家得到高雅加成并获得自上而下的追捧,在本国的教育场景中也被充分发掘和应用,有些私立学校会专门设置戏剧课程,老师要求孩子们通过戏剧的想象力牵引自己的身体动作,并和他人接触,从而完成一种对自我的认识以及欣赏,建立和他人的连接,在戏剧训练中,了解自己信任他人,从而自如自信的表达,通过戏剧练习获得这样一种技巧,我觉得很棒。想起果果在新年活动中,和伙伴们一起表演的话剧,不禁露出老母亲欣慰的笑容。
德威公学戏剧课
有的私立学校,如德威公学和华天上的伊顿公学有艺术课程,学校会负担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和制作费用,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老师会尽可能引导和帮助实现。这些也许大部分都会成为废料,但其中很可能或者说必然隐藏着会影响其他人或者影响世界的创意萌芽。
艺术课上的实践
在文学课上,老师会督促大家做出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当众表达和讨论,可以感觉到这种训练对敏锐的感知和思辨的能力培养很有好处,精彩之处会有思想的交相辉映,很过瘾,影片拍摄的课堂上为什么只有男生,不由让我跑偏到伦敦的腐都这个称号上,如果和你的思想发生碰撞产生火花的人是同性,你们之间产生了想要进一步更充分交流的愿望,这里蕴藏的美好似乎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文学课上的讨论
影片也拍摄了低年级的课堂。感觉在实践能力上,学校并没有对不同年龄层做出明显区隔,小学6年级孩子(11岁上下)需要应对的课题是如何让残疾人更好的生活,方案中就有成立专门的社区组织和捐款,这里慈善和政治操作已经进入小学生的视野。方案完成后要公开演讲来推销自己的观点,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说的更好,而是这件事真的值得你努力去做。这里让我想起了古德哈特定律,“当一个措施本身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措施”。也许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为了分阶段实现一个最终的目标,在想要严格控制孩子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很多次。在低年级教室走廊的墙上贴着很多很大的命题:自由是什么?是爱人容易还是被爱容易?有没有不会悲伤的幸福?品,细品。
一些贴在小学墙上的“大问题”
片中有教育学者解释精英教育的含义:培养有能力有意愿有来推动社会改变的人,不局限于自我的得失,而是愿意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威斯敏斯特公学的校长确认并认为自己领导的教育在践行这一点。年轻人be yourself(nubia建立时的slogan,放在2012年,还是很引领的,看到后来有很多品牌纷纷跟进)回馈社会,what do you do for others,受教育的学生在关注自己的学科学习外,需要全面参与社会,学会独立和批判的思考,做“忠诚的异议者”
但是由于阶层固化,精英教育注定是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虽然片中德威公学的校长也竭力解释,希望能通过奖学金的模式吸纳更多背景的学生,但仍然无法否认现阶段贵族学校太贵的现实。英国有7%的孩子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而私立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高层的可能性比普通学生高5倍。
记者采访了一个勋爵(英国还有800多有爵位的真贵族),这位真贵族在回答英国教育的优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时的答案是:外国学生。多样性让英国教育更好。
这让我想起了正在阅读的凡尔纳三部曲,里面的英国人真是不怕远,似乎骨子里就想看看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为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测量,为每一种草建立档案。特别把自己当世界的主人。这里当然可以是掌声也可以是白眼。和你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英国的贵族学校教育可以说是非常符合教育一个完整而优秀的人这个标准了,要求个体成长为卓越的人,体魄强健,有趣的人,充满好奇心的人,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可是看完英国篇以后,我还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想要像贵族一样生活,必须要成为时间管理大师呀。各学科优秀,天文地理样样通晓,琴棋书画至少得掌握两样把,时政见解公平独到,艺术品味上佳,还要体魄强健,网球游泳高尔夫马术击剑,至少得有一个拿过名次吧。这做贵族也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