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奥利维耶.达昂估计是一位非典型的法国人,所以他敢用一种“反法国”的方式改编历史,然后还把电影送到戛纳找虐。一惯高傲的高卢人怎么可能接受一部这样的电影?把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戴高乐说成是用军事威胁他国的强权,然后把好莱坞明星装扮成自由的守卫者?对于这样的改编,摩纳哥皇室都站出来发表声明,说电影表现的并非史实。法国观众估计早就气昏了头,管不了电影中的其他东西了。
个人观点,“民族感情”应该是影片《摩纳哥王妃》在戛纳遭到嘘声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没有中国人会喜闻乐见“高丽公主智胜明国使臣”的故事。
抛开“政治正确”不谈,对于不关心欧洲历史的观众来说,并不存在观赏这部电影的情绪障碍。影后妮可.基德曼饰演另一位影后格蕾丝.凯利,她们当然各有特色。在我印象中,Nicole的形象甚至更高贵冷艳一些,Grace倒是显得生活化。
影片《摩纳哥王妃》主要讲述了一位美丽且有才华的女性,在电影和老公之间,在个人内心的自由与民族国家的自由之间做选择的故事。影片使用一个神父的角色来引导出摩纳哥王妃的内心世界,不是最高明的手法,但也算自然得体。Nicole的演技处理这些复杂的内心痛苦驾轻就熟,其中Nicole给母亲打电话那段戏有打动我,那种最亲的人也无法理解,想逃避却没有地方,孤独和痛交织在一起,还要假装坚强,怎么说呢?或许是一位平民王妃的宿命。可惜的是,当我们的王妃决定转身承担自己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时,电影突然由“各种纠结”的节奏转向了“指哪打哪,打哪哪有”的节奏,这样的剧情安排显得过于想当然了。礼宾外交、亲善爱民、甚至铲除反叛,Nicole同样处理得顺风顺水,让人有童话故事般的虚构感。毕竟只有在童话里,政治才会那么简单,敌人才会那么傻,公主才能如此轻易地一往无前。
走出虚构的童话,现实中的摩纳哥王妃恐怕无法如此单纯美好:
格蕾丝.凯利出生于费城富商家庭,父亲反对她从事演艺事业,所以她早早地离开了家庭纽约寻求独立。格蕾丝报考美国戏剧学院时已经错过了招生季,但最终仍然被录取。从这一点上来说,除了刻苦又有才华之外,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漂亮女孩。格蕾丝在好莱坞期间,似乎并不羞涩于谈论自己的感情生活,所以她经常成为绯闻中心人物。至于“睡遍了好莱坞”的传闻真实与否,我们无从知晓。但无论如何,平民出身的格蕾丝最终嫁给了货真价实的王子,实现了无数少女的终极梦想。显然并不是所有漂亮女孩都能做到这一点。
成为“Grace Of Monaco”之后,奥斯卡影后和摩纳哥王妃的双重光环让格蕾丝成为大众的偶像更是时尚界的宠儿。她依旧频繁地在媒体上露面,只是这一次,她扮演的是自己。爱马仕、GUCCI、Dior、卡地亚,一线奢侈品牌疯狂地追逐着格蕾丝。少女们一边看着这些奢侈品广告,一边幻想着自己的公主梦。说格蕾丝.凯利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标签丝毫没有夸张。人气爆棚的同时,对于以旅游和博彩为支柱产业的摩纳哥来说,格蕾丝对这个城市绝对大有裨益。
但是,电影中所表现的“夫人外交”就基本属于虚构的故事了。与法国之间的外交危机确有其事,但是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相信戴高乐从未想过要用武力攻打摩纳哥。况且摩纳哥1911年就实行了君主立宪,雷尼尔三世自己都没有多少政治权利,更别提格蕾丝了。王族反叛外国的故事,有类似的史实,但发生在格蕾丝来到摩纳哥之前。至于,格蕾丝有没有促成外交危机的解决?至少没有任何史料来证实这一点。理论分析的话:时尚名媛要成为外交家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1982年9月13日,一辆汽车在王宫通向皇家别墅的盘山路上突然跌进沟壑,人们从报废的车厢里拉出二公主斯特凡妮,她居然奇迹般地安然无恙,而亲自驾车的格蕾丝却陷入昏迷之中。抢救工作持续到第二天,她终于未能再睁开眼睛。那条路风景迷人,游客可以看到一个小标志,指出车祸的地点。
格蕾丝评价自己说,自己的人生是个童话。她的确是。童话般的成功,童话般的婚姻,传奇故事般的结局。她像鲜花一样盛开,走的时候留给世界难忘的背影。
至于她是不是电影中所描绘的外交家,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