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猎杀本拉登:一个人的战争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正式拉开了序幕,作为一名资深伪球迷,时间所限,可能无法多看几场。不过,电影还是要继续的,毕竟时间自己自由控制,可以坚守下,就像所有人都了体育频道,只有我还在看着电影频道,有点一个人的战争的意味。
  
  但论说一个人的战争,《猎杀本拉登》才当之无愧。而且,在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导筒下,猎杀恐怖大亨本拉登的战争还变成了一个女人的战争,正是这名代号为“玛雅”的女士,12年如一日,无数次碰壁之后,终于如剥茧抽丝一般嗅到了本拉登的下落,并一举剿灭。
  
  作为一部以刺杀位主题的电影,《猎杀本拉登》中真正枪战的镜头近在150分钟的片长中只占了最后的20多分钟。而且,这20分钟也是一场不均衡的战争,因为作为敌方的本拉登压根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反抗,场面上完全属于被虐杀的境地。即便是整个片子,作为首要敌人的本拉登都始终没有露出正面过,只在裹尸袋里虚晃了一下他花白的胡子。
  
  这是一场典型的“非均衡战争”,或者是“不对称战争”。当然,这种不对称首先是本拉登赐予美国的,以非常规的作战形式,阿拉伯极端分子在本拉登精神招引下于2001年袭击了美国双子座,引发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恐怖分子对人类的袭击,机会绝大部分都是采取非常规模式,以平民为袭击目标,以引起恐慌为目的。从战争层面上既违背战争的正义性原则,又在手段上采取非正义的手段。因此,恐怖袭击就成为战争中的毒瘤。现代战争越来越倾向于尽可能少引起人员牺牲,以摧毁对方的作战机动性,进而在强大无力压迫下进行屈服为作战目的。但恐怖分子对了正规军队,显然没有任何正面对抗的能力,但这并不能以牺牲平民为借口,采取非常规手段。因而,恐怖活动的发起与对抗就成为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对于恐怖分子来说,要产生威吓的目的,就只能对平民采取行动;而对于反恐来说,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反恐将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防不胜防。但是,目前达成一致的是,以摧毁恐怖组织的经济支撑,并消灭掉恐怖分子的头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压缩恐怖组织的活动空间,并最大程度减少恐怖袭击的发生。
  
  于是,本拉登在911事件发生之后就迅速成为美国CIA的头条目标,欲除之而后快。《猎杀本拉登》中的故事就从911事件开始,一直到2011年本拉登被击毙为止。电影故事时间跨度十年,而且是不间断进行的,没有大幅度的跨越,这种情况下,要想将故事讲诉的完整,而且好看,难度非常大。
  
  但凯瑟琳.毕格罗不愧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她采用娴熟的剧本,将整个故事演绎起来格外流畅,并无过多违和感。既没有陷入流水账,又没有显得太纪实,而是巧妙地借助一位女性的视角,将时间的过渡精巧地勾连在了一起。可以说这样的设置显得格外讨巧,但高超的导演技巧又在讨巧之中嵌入了许多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意图,显得匠心独具,也使得整部片子显得非常大气。
  
  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虐囚的是是与非非,女性角色的无力感与坚韧,政客的不敢担当与虚伪,以及战争对于人性的严重扭曲,都一一被展现出来,而且每一处都显得格外揪心,引人警醒,使观众在看片时也跟着体验那种无奈与无力。
  
  女主角被称为“玛雅”,而非“谭雅”,显得更为中性,而没有被塑造成孤胆英雄的模样,也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她十二年如一日地跟踪本拉丹,寻找这位大亨的蛛丝马迹,在地图册与人名之间不断穿梭、钩沉,将一条条线索断了再接续起来,然后沿着新的方向再进行下。有关虐囚,也从起初的不适应,到最后坦然面对,或许,在她与她的战友看来,虐待一两位阿拉伯囚徒,以最快的方式从他们的口里掏出有用的信息,就可以挽救更多无辜平民的生命与水火之间。一个与千万众的对比,使得他们有足够的狠心一再虐囚。以不道德的形式,获得想要的结果。这种不道德与非正义的行为,电影丝毫没有回避,反而以坦然、鲜明的态度拍摄了出来。就像历史片一样,这是真实的一部分,想回避也回避不了。至于批判与责问,全靠观众自己。
  
  杰西卡.查斯坦作为电影中核心人物,将“玛雅”的内心世界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尤其是当本拉登的尸体被运回,在得知消息的一瞬间,一个表情之间,就将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让观者动容,非常见演员的功力。而凯瑟琳.毕格罗对演员表演功力的发掘,也可见一斑。《拆弹部队》让名不见经传的杰瑞米.雷纳一炮而红,《猎杀本拉登》也让杰森.卡拉克的演技发掘了出来。看看杰森.卡拉克接下来的片子吧:《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终结者:创世纪》,然后就知道这家伙有多红了。此外,像凯尔.钱德勒等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
  
  好的导演,被调教初状态来的好演员,然后加上一个精彩的剧本,使得这部《猎杀本拉登》显得格外好看,也格外引人思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