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影子武士》影评观后感 开片就是本尊、影子排排坐,傻傻分不清

  历史浩瀚,其间各色人物如繁点星辰,后人的目光总聚焦在最有分量的历史人物身上,何谓分量?不因地位划分,不因善恶区别,全凭其在历史长流中的存在感,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总之你无法将其遗忘,这就是分量。

    大凡历史上的军事家、名将,其事迹不外乎是雄才伟略、历经沙场等等,有着日本战国第一名将美誉的武田信玄亦未能跳出这个框架,若用常规手法,直面描述其一生,影片则显的过于平凡,而湮灭在众多同类题材之中。黑泽明独具匠心地撇开信玄生前的辉煌,以信玄的死作为故事的切入点,通过其对家族、对手及战局的影响,将他的分量“掂”给观众看。

    家族:

    信玄是甲斐武田氏的家督,被族人称为“山”,分量不言而喻。表面上,三年密不发丧是遵照信玄的临终嘱托,但武田家的各位大将、家臣也多是这般认可,否则当胜赖第一次擅自发兵,武田家的老臣就不会在出手援助时,还要不顾风险地安排影武者坐镇后方,保卫影武者的长矛兵更不会以身挡枪来守护他,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遵守信玄的遗嘱,而是武田家上下都知道信玄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生前,家族仰仗着这座山,死后,家族还是仰仗着这座山的影子,尽管影子除了“装”,什么也不会,但武田家上下就有了维护领土的信心。

    反映在家族个体上,最明显的是信廉对于信玄逝世的失落,他说道:“影子是离不开人的。”事实是武田家离不开信玄,在影武者身份被揭发前,信廉进屋寻他,习惯性地问:“山去哪里了?”念及三年之期即满,信廉表现出不舍,这里有他与影武者相处的感情因素,但更多的是对“山”的依恋。为了欺瞒对手,武田家举办的诹坊神社庆功会上,武田家老臣隐忍不住的哭泣,也表达了对山的深深不舍。

    与此相对比,信玄的儿子胜赖则是极力要取代这座山。信玄生前,胜赖活在他的阴影下,信玄死后,胜赖活在他的影子下,可无论他有多气恼,武田家上下都认为一个信玄的影子,都要强过他这个大活人。他第一次发兵时,重臣将影子摆在他的阵后方,将士们显得镇定自若,他第二次发兵时,没有影子了,战未开打,将士们就已泄气。两次发兵事实上都没有绝对胜算,却呈现截然不同的反应。胜赖能取代山的位置,无法取代山的分量,信玄的不可取代也是一种分量的体现。

    对手:

    常言道,想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看他的对手。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都是日本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有这样的人物作为对手,信玄的分量还会不重吗?

    德川与织田在片中最多的戏份就是对信玄死讯的揣摩、疑窦,两人派出的探子跟踪武田军队,多番侦察才罢休,德川甚至不惜发动一次战争来探虚实。如织田所说,他们之所以如此纠结于信玄的生死,就是因为他们都希望信玄死。表现出对信玄深深的忌惮。当织田得知信玄的死讯,却又动情的舞扇悼唱,表现出对信玄的叹息与敬仰。织田敬畏的态度,足见信玄在对手心目中的分量。

    战局:

    前后两场战争是有无信玄分量的对比,战果就是结论。

    死讯未宣布时,信玄分量存于战事中,影武者只需一动不动地摆架势坐着,便能震慑前来试探的敌军,取得最后胜利。这场战役可以说是依靠信玄的个人影响力拿下的,难道胜赖没功劳?胜赖也许有功劳,毕竟仗是他打的,但是影片中可以窥见此役中,武田军并未占得上风,甚至有些吃紧,武田家的几位大将都被各路出击的敌军支走,影武者身边只有一圈围成人墙的长矛兵,敌军若大胆扑进,信玄未死的谎言早被拆穿了,敌人也不会就此撤军,那么这场战事的胜负还真难以预料,毕竟信玄生前也未攻下这座城池。

    死讯宣布后,缺失信玄分量压阵的武田军,未开战就已言败,甚至有两位将士在战前就作临终话别,没了信玄分量威慑的织田,听闻胜赖出兵便喜形于色,仿若胜利唾手可得,未开战就断言武田氏要灭亡。更关键的是,相对第一次反击发兵,第二次主动发兵是完全违背信玄“坚守阵地”的遗嘱,最后武田军尸横遍野,织田与德川联军大胜。

    两场战果都是史实,不过信玄分量在战局中的比对有些狗血,双方士气虽有影响,但不至于左右战事,武田军最后是输在武器落后。火枪手扫毙骑兵与步兵的场面,让人想起《火烧圆明园》中满清骑兵被火枪射杀时的惨烈,织田也不至于等信玄死了,才想起火枪可以针对性的射杀骑兵的马匹,一切都是时机成熟。影片有艺术追求,这么安排也不为过。如此看来,信玄死在这之前是一种福气,若看到武田军在火枪队面前血流成河,他肯定会痛不欲生。再反过来想,如果信玄有一个溃败的晚年,是否还能获得像现在这样的历史分量?应该会差远了吧!起码不会是影片中所塑造的神级人物。

    神级人物,分量、存在感…..等等,这是影子。

    历史上,信玄死后,充任影武者的是弟弟信廉,片中的影武者是个虚构人物。为什么做这样的置换?

    影武者的解析:

    影武者和信廉都与信玄外貌酷似,区别在于前者相对于后者,身份与存在感的剥离。

    身份的剥离。信玄与信廉是兄弟关系,而影武者对于信玄是个陌生人,所以进入武田家后,必须由旁人对信玄进行介绍,如信廉向影武者介绍信玄的住处,侍者阐述对信玄的印象,使得已死去的信玄形象趋于具体,尤其是竹丸背诵信玄“风火山林”旗帜的口诀和家将对“风火山林”的详细解释,为信玄形象定下了标志性的基调——山。同时,这种耳口相传的间接描摹方式,造成人物形象的距离感,增添了信玄的传奇色彩。

    存在感的剥离。信廉的光芒虽不如信玄,但其身份决定了他依旧是个很有自我存在感的人物。而影武者是个地位卑微的窃贼,没有亲戚与朋友,像是飘零在俗世中的一粒灰尘,甚至连名字都未作交待,存在感为零。因此在影片中,影武者会不断地感受到信玄分量的冲击。如信玄遗体沉湖一幕,他看到湖边是恭敬而悲切跪叩的家臣,听到岸边是敌营派来刺探信玄死讯的探子,一个人的死可以如此沉重,牵动着多方阵营的神经,自我的零存在感与之成强烈的对比,使影片在信玄分量的表现上多了层次感。

    两度剥离带给观众一个极好的情绪入口,虽然影武者身份设置比较极端,但他面对重量级人物的感受,恰似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缩影:普通人面对传奇人物会产生自我渺小的感触,闻其事迹会不自觉的仰望,如影武者在武田家听闻信玄生前事的感受,见其人时会被气势所震撼,如影武者初次面见信玄时的景象,背对信玄时,他敢大笑狂言,转身看到信玄时,他猛地一震而噤声。观众情绪与影武者情绪一一对接,使得影片节奏变的明快,几乎没有用任何笔墨去解释影武者的内心走向。

    至此,影武者在影片中的作用还是突显信玄分量,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信玄的分量并未因他的出现而变的更重。而作为一个影片角色,如果仅仅提供观众一个情绪入口,形象过于单薄了。这两个问题都在影武者承担信玄身份的过程中化于无形中。

    承担信玄身份的过程是渐进式的。先是瞒过探子,接着是家人,从孙子(孩子),到侍妾(女人)、家臣(男人),最后是战争(对手),影武者呈现出各种自我特质,形象趋于饱满。最显著的是他过人的机智。如面对竹丸的质疑,他立即将头盔戴在竹丸头上,用爷爷对孙子的温情,掩盖气势不足的软肋。再如面对侍妾的质疑,他干脆顺水推舟,直道自己就是影武者,出人意料的举动,引得侍妾阵阵笑声,质疑也顺势被转移了,这期间他还调皮的朝信廉挤眼睛,显露可爱的个性。而在高天神城一战中他又表露出勇敢,对于一个没上过战场的窃贼,面对尸体、枪声、嘶喊、流血……保持一动不动地坐在原地,非勇敢而不能做到,更可贵的是,他的勇敢非生来具有,当他初来战场时,震惊于满地的尸首,当武田大将们被支走时,他开始慌张,甚至坐不住,但看到士兵为保护自己而一个个倒下时,他又猛然振作,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懦夫。

    同时影武者也从突显信玄分量,转为演绎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承担信玄身份的过程中让影武者不断获得肯定,伴随着的还有自我存在感的逐步觉醒和原我的丢失。

    已获得的存在感如何放下?在三年之期即满时,影武者突然尝试驾驭信玄坐骑,是出于不甘心离开信玄的身份?还是出于想证明自己可以变成武田信玄?影片省略了影武者上马前的心情写照,将这番五味杂陈丢给观众去品尝,把画面直接切到影武者从马背上跌落,因为不管如何解释,一个人的存在感必须在别人的身份中获得,注定是个悲剧,跌落马背的同时,也跌出了信玄的身份。

    丢失的原我如何找的回?离开本尊的身份,影武者如同没有躯壳的灵魂,当初面对信玄尚且敢大声反驳,而今面对家丁却显得畏缩而可怜,这与信廉脱离本尊后表现出的失落不可同日而语,零存在感的人更容易在别人的身份中失去原我,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比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更可悲。最后影武者追随武田军死在战场上,本质是对信玄身份的追随。

    如此这个虚构人物在影片得以立足,但相对于信玄分量,影武者的分量仍不足以使其成为影片的主角。

    在信玄身份中,影武者到底获得了怎样的存在感?是地位、名声还是安逸的生活?无论哪一种,都象征着贪婪与虚荣。影片没有费力解释影武者的内心,但有意解释过他的品质。影片中影武者半夜行窃,打算夺财跑路的小插曲,就是一次品质解释,行窃的行径虽然是个污点,却反映出扮演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并未让他获得乐趣,他既不享受信玄所处的地位,也不贪恋这样的生活,他说道:“我可以偶尔扮演主公,但从早扮到晚,这太过分了。”当谈到信玄的死,他说道,“我一直以为他活着,现在却发现他死了,我突然感觉到心灰意冷。”表现出他重感情的一面。一番品质解释,端正了影武者后续行为的动机,确立了形象的正面性,也为命运埋下了悲情的种子。

    只有这样品质的人才会在信玄身份中获得的存在感,不是贪婪与虚荣的满足,而是感情上的羁绊,对于一个没有亲戚与朋友,如飘零在俗世的灰尘般活着的人(自我零存在感),这的确非常珍贵,所以当他被逐出武田家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再看竹丸一眼,他能回到贫穷卑微的生活,却回不到无牵无挂的状态(精神层面的原我)。也只有这样品质的人,才会在投入信玄身份的同时,投入自己的整个感情而不能自拔(零存在感的人更容易在别人的身份中失去原我),他承接了信玄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牵挂,除了信玄的家人(如竹丸),还有武田军及武田家的命运,这一切他都已放不下,所以他会悄悄追随武田军出征,会在武田军落下风时急切不已,会在武田军惨败后独自冲上战场,会在“风火山林”旗帜落水时,不顾重伤奋力救旗,这是他不可控制的感情驱动(追随本尊身份),然而感情再真挚,离开了信玄身份,都不被认可,即使献出生命,也无人理会,影武者的尸体孤独地被河流冲走。(一个人的存在感必须在别人的身份中获得,注定是个悲剧)

    如此故事,怎能不俘获观众的感情?而作为观众的情绪入口,影武者的悲情更能让人感同身受,不时被触动,尤其是最后一幕,更是引发我心中的阵阵哀鸣,当初对于大家隐瞒信玄死讯,影武者是不满的,还很有个性地说道:“我不是傀儡!”这段非常“原我”的品质表达,与他后来不知不觉中被信玄身份操纵,爱信玄所爱,痛信玄所痛,而最终丧命,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影武者早就做了信玄情感的傀儡,只是他没有信玄山一样的力量去维系,尽管如此,他还是尽了自己的全力,起码他继承了信玄山一样的责任感,与其相对比的是轻率发兵的胜赖留在战场上的坐凳,再次证明胜赖就是不配这个主公的位置,就是不如一个信玄的影子。

    信玄分量体现在片中无所不在的存在感,影武者分量体现在片外引发的感情震动,两者形成场内外的呼应。影武者没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存在感,但绝对在影片中找到了存在感,堪当影片的主角。

    可见这个虚构人物是经过精细计量的,他的出现不是替信玄分量加码,而是替影武者这个角色增重,若按照史实,由信廉充任影武者,则无法在影片中获得足够的分量与死去的信玄平分秋色,那么片名就不是《影武者》,由于信玄已死,也不能取作《武田信玄》,而只能是《武田信玄离开的日子里》或《信玄的分量》,这样影片会少了许多值得品位的内容。

    如果说信玄对家族、对手、战局的影响,是将信玄的分量“掂”给观众看,那么影武者这个角色,就是将“黑泽天皇”的分量掂给观众看,这个虚构人物的置换,大大提高了影片观赏性和整体水准。

    影子的宿命:

    信玄分量的呈现不需要影武者,而影武者的故事必须依附信玄,将影武者的故事抹去,会影响影片观赏性,却不影响影片的完整性,但是将信玄抹去,则影片不复存在。正如信廉说:“影子是离不开人的。”一个以影武者为主角的故事,一定同时存在一个以本尊为主角的故事,而且只有分量足够重的本尊,才需要影武者的出现。试想若非信玄有山一般的分量,何须死后还要影武者来充任他的影子,换一个本尊不是更直接?比如胜赖,但影片的两场战局已经论证,信玄的影子比胜赖分量重多了。

    因此当影武者作为贯穿全片的主角时,信玄也必须同时是贯穿全片影片的主角,即使信玄死亡,信玄分量也必须一一掂量出来,作为影武者出场的足够理由,对于影武者来说,信玄就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存在感。不管影武者形象如何饱满,故事如何完整,情感如何动人,他在片中的分量只能与信玄分量并驱,而无法超越,这是影子的宿命。

    所以,片名虽定为《影武者》,但实际仍旧是一部关于武田信玄的影片。

   

    本尊的尸体装在坛子里沉湖。

   

    影子的尸体只能这么漂在河面上追随了,这待遇差别太大了,人比人气死人啊,其实这个影子的个人质地不错的,如果有好的出身,未必不是个人物,境遇造就人才,投胎是门技术活。

    后记:

    看电影时,我都是倾心在体会片中人物感受与影片情节,这么经典的影片,更是在我心中激起无数涟漪,似乎码多少字来评论与解析都是不够的,我数度认为自己永远也写不完这篇观后感,但是有些强迫症的我,似乎只有写完它,才能得到情绪的归宿感,是不是有些不可理喻呢?同时我又会想到,导演黑泽明在这部电影的制作中,投入了多少心血?是否也会有永远也拍不完的心情?影片的布局若非经过反复推敲与斟酌,是无法在三个小时的影片中,传递出如此多的内容,而丝毫不觉冗长拖沓,一切都刚刚好。

    当我终于写完这篇观后感,长叹一声,终于知道什么叫黑泽明了,岂是小小的我可以轻易解读清楚,解读完整的?人物各式表现法、简洁的对话中引出人物关系,使不了解日本历史的人也能看懂影片,却又不拖累影片节奏、战争场面、影武者梦的象征……可以探讨的东西太多了。

    经典一幕:

   

    开片就是本尊、影子排排坐,傻傻分不清楚。

    注意,影武者一开始是背对信玄的,所以起初他说话比较嚣张,转身后面对信玄就有点焉儿。

   

    细心点,你会发现信廉与信玄的动作如出一辙,好似连动体,捻胡子、举手、吸气端坐等等,可见信玄的影响力有多大,影子是多么容易在他的身份中迷失。

   

    信玄离开的动作很有特色,站起来后,需要顿一顿,摆个pose,再走人。

   

    影武者在后面的剧情中模仿了这个动作。

    这幕经典剧情里,简洁的人物对话,不但交代了人物关系,还表达了人物个性。

    有意思的是,信玄对于自己攻城略地正义性的解释,大约是:只有统一,才能结束长年战争的局面,减少流血。这和中国当初统一的理念是一样的。

    在短短几分钟剧情里,能表达如此多的内容,这就是黑泽明无与伦比的存在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