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影评观后感
片名分析
《利维坦》在台湾的名字叫《缠绕之蛇》,我觉得是极具指示意义的,在以贪欲形成的权力、利益之蛇的缠绕吞噬下,好人是如何一步步被吞噬并被毁灭,蛇捕捉猎物的方式很独特,它并非一击致命,而是慢慢缠绕猎物直至并慢慢收紧,一方面使猎物无法挣脱,另一方面则使猎物饱受恐惧和痛苦的侵袭。在这部影片中,我清楚看到了以科里亚一家为代表的俄罗斯平民饱受官僚机构贪欲压迫下的凄惨生活,深深感受到了他们一步一步走向被毁灭的苦痛和绝望。
查阅资料发现,利维坦这个名字曾在《圣经》中出现,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通常被描述为鲸鱼、海豚或鳄鱼的形状,它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令人生畏。在基督教中利维坦成为恶魔的代名词,上帝在《乔布记》中对先知乔布说的:“你能用鱼钩钓上鳄鱼么、能用绳子压下他的舌头么。”(“Canst thou drawout leviathan with an hook? or his tongue with a cord which thou lettestdown?”)也正是片中小教堂神父对主角所引用的经文。而神父的这段话也点明了主人翁科里亚和先知乔纳相似的宿命。乔纳这位先知因为上帝和撒旦的一场赌局,而成为上帝的棋子,灾祸降临在这位善人身上,使他家财散尽妻离子散,又满身疮痍露宿街头,乔布却不因此失去对上帝的信心,相信一切的遭遇自是上苍的安排,也因此最后获得耶和华加倍的祝福。在本片之中,科里亚虽然和乔纳有着相似的苦命,祖传的滨海房舍被镇长强行征收,原欲上诉却适得其反,镇日借酒浇愁,一家人连带前来协助诉讼律师老友,也都受到诸多人性上的考验,最后留下主人翁无尽地忍受命运折磨。
故事梗概
主人公科里亚与妻子和儿子生活在俄罗斯靠海的一座房子。平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征地拆迁所打乱。科里亚的律师迪马为了拆迁的案子四处奔走无果。科里亚与迪马来到警察局,警察却以科里亚妨碍公务为由而将其逮捕。迪马抓住了***公务人员瓦蒂姆的把柄,以此要挟瓦蒂姆放了科里亚,瓦蒂姆假装答应,背后却指使手下调查迪马。同时,科里亚发现了自己的妻子与自己的律师迪马之间的***,科里亚怒不可遏,对朋友扬言要杀了迪马和自己的妻子。几天之后,科里亚发现妻子失踪,警察上门,带着科里亚在海边找到了妻子的尸体。警察逮捕了科里亚,法院宣称是科里亚杀害了他的妻子,科里亚被判15年监禁。迪马也不知所踪。瓦蒂姆听到了这个消息松了一口气,并若无其事的去教堂作礼拜,一切似乎都未曾发生过,只有海边巨大的礁石和海浪在低语和呜咽。
拍摄特色
无数个定格画面或长镜头都带着粗粝的质感,构图完美,寓意丰富。在这部主题直指俄罗斯深刻的社会问题的作品中,导演的手法是克制而安静的。开场6分钟的空镜头(不安分的海潮,巨大的礁石,远处的电线杆,破船的残骸,狰狞的动物尸骨)都以一种静穆的姿态昭示了一种极端冰冷、然而暗流汹涌的状态。在科里亚的律师被拆迁负责人强行拖拽到荒野某地,实施殴打的段落,也因为是从汽车的副驾驶位置拍摄,导致遮蔽了一部分血腥和凶残。全片的景别大部分是中景和全景,几乎没有特写镜头,这让我们更为清晰和客观的注视***的滥权和群众的权利之间的冲突,更加注意人与周遭、与社会体制的厮磨。而在科里亚和拆迁负责人瓦蒂姆的一场正面交锋中,昏暗的街灯下,瓦蒂姆喝醉了酒,这场交锋因而变得有些喜剧。科里亚说:“我会和你抗争到底的。”瓦蒂姆:“你们这些刁民,永远不会有权利的。”两人简短而富有火药味的对话,切中了故事的要点——公民的权利与***的权力。影片画面的影调偏冷,是一种暗淡的蓝色,这也暗合了影片的主题。尤其是科里亚的妻子站在海边想要跳海时,她的目光空洞而忧伤,面前是一波一波滚涌起伏的海水,拍打在岸上,也落在她的心上。
人物分析与隐喻暗喻的手法
影片人物的设定是一个三角形结构,分别是科里亚一家,律师德米特里以及贪婪而肥胖的市长。他们看似能形成互相牵制的张力,但最终,这个结构一败涂地的倾颓,一个肥胖的市长用权力轻而易举地碾压了律师和平民。这个胖子所做的第一步是挑衅,肆无忌惮的挑衅。在得到法院的背书之后,醉酒的市长在保镖的陪同下,去往科里亚家,当着家人和律师的面,侮辱了科里亚。他辱骂着,“你们这些虫子,你们永远也不会有权利!”残酷的是,他的辱骂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事实的陈述。在这样的地域,权力不会向所有人开放可能性,当权者用金钱和特权维系了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么被排斥在系统外的人们注定会遭受凌辱。
电影更耐人寻味的还是在于存在与人物和情节中的暗喻。从片名便开始。利维坦本身是宗教中的海怪,庞大凶猛,难以征服,而这便是整个尾大不掉,腐朽至深的国家体制的象征。
男主科里亚。他具有一切典型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特性,勤恳憨实,却也冲动鲁莽,他的困境,便是腐败强权的***所造成的,而这便与俄罗斯的现状暗合,所以男主之后的种种探求,便是在象征着腐朽体制的改革尝试。
瓦迪姆市长。致主人公科里亚悲剧生活的元凶。贪欲强权***的代表者,亦是贪欲与权力的代表者。唯利是图,运用一切权力和手段压榨平民,以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
律师象征着现代西方的民主法制,年轻帅气,机智善变,没有信仰,崇尚真理,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吸引力,甚至一度很有成效,让代表腐败官僚的市长十分棘手,也让男主一家似乎看到解救的曙光。但问题随之而来,外表的光鲜和信仰的缺失带来的便是欲望和罪恶,讽刺的是律师所谓的公正司法,实际也是没有实际凭证的勒索威胁,所以同样虚伪的“西方法制”依旧无法抵抗根深蒂固的官僚,最终还是以失败逃离而告终。
深刻印象—关于巨鲸枯骨
科里亚的孩子在父亲入狱、母亲自杀、家里房子被卖,自己流离失所,不得不寄人篱下后,坐在海边礁石上,面朝巨鲸枯骨,看着海水拍打礁石,、。不知他是否是在向巨鲸祈祷,还是在思考着其他的东西。这幅画面是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的。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破朔迷离,难以想象,充斥着绝望。
巨鲸枯骨,似乎就像是那蜿蜒缠绕的巨蛇,但已化为枯骨的它,是否暗示着神迹的时代已早不复在,就连神也不知云游何处。同时,鲸鱼又可视为另一圣经重要的象征──《约拿书》中被上帝派去将先知乔纳吞下腹中三日三夜的大鱼。但是当鱼和蛇的形象在这个枯骨上合而为一的时候,似乎正是萨金赛夫在本片中对宗教体制腐败的控诉象征。在本片之中,小镇主教是此地神的代言人,但我们却见到这位神的仆人为了壮大教会的财势,已如同蛇一般狡猾迂回的语言“安抚”长对自身恶行产生的不安,以经文作为这位行政首长压榨民脂民膏的背书。而片尾当主教身着华丽僧袍站上祭坛布道时,他振振有词地说着,台下的镇长则谨慎的接受教诲,而小教堂的神父则带着崇敬的眼神聆听布道,这一幕在人眼里,显得格外讽刺。
总结
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为了讲述一个悲剧,也不仅仅为了讲述一个小人物的一生,更不是简单的政治隐喻。它指涉权力的腐败,表现宗教的荒诞,讲述人间悲剧,可它并未指向任何单一的答案,也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教科书式叙事口气,它平稳地将这一切融在一起,用最轻柔的语气说:苦难是无止境的。
在我看来,在所有的生与死,希望与绝望,喜剧与悲剧之间,唯一存在不变的,只有苦难。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他给予人类的只有苦难;而如果上帝并不存在,苦难就是唯一的真理。
这是俄罗斯艺术永恒的主题。从《罪与罚》到《安德烈·卢布廖夫》,嗜酒成命的俄国人向这个世界呈现最深重的苦难,最孤独的放逐,同时却也给予流离失所者悲悯的慰藉。
科里亚在和神父对话的最后,神父说:
“你用鱼叉就能制服利维坦吗?或者,你想用一根绳子绑住它吐火的舌头?你认为这样,他就会向你屈服,索取你的仁慈吗?你认为这样,他就会温柔地与你对话吗?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与它相抗衡,它毁灭一切骄傲。”
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是否能够抗衡命运,又或者找到命运?我们是否能够阻止悲剧的发生,是否能够最终找到所谓的真理?而真理是什么?命运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
Sylvia Plath在《两个恋人与真实之海的流浪汉》里写:
严酷的月球上无人居住
事实如此,如此,如此
我想,
哀戚的地球上无可居所
苦难如此,如此,如此。
电影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我想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