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影评观后感
的确很喜欢汤唯知性中带点野性的充满诱惑的美,喜欢她和吴秀波默契十足的cp感,也十分赞同信件比电话等其他快捷的交流方式更含蓄隽永,更适合传递感情,但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我喜欢上《不二情书》这部电影,不能接受电影剧情的拖沓,心灵鸡汤的泛滥。
令人遗憾的剧情
在《北京遇上西雅图》第一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一起面对了很多事情,那些患难与共的交集令观众感动,会希望看到他们有美好的结局。但《不二情书》中,两人却一直生活在平行的时空里,男女主人公见面的一刻就是电影结束之时,整部电影缺乏冲突和高潮,没有情节上的建置、对抗、很突然的就走到了结局。
电影中有些剧情的设置实在是让人想不明白:两人之前邮寄信件不是都已经写明地址了吗?而且两人既没有搬家又没有换工作,怎么就会通着通着信就联系不上了呢?难道信寄出后丢了?丢一封也就罢了,还丢N封?邮局部门不会这么不负责任的吧?邮局部门表示“丢信”这个锅他们不背。
男女主人公怎么都会认为对方是在英国呢?信封上没有盖邮戳的吗?所以在电影快结束时说自己没有和对方说实话什么的实在是有些牵强。唯一勉强的解释是双方都一直在装糊涂,因为聊得比较投机,所以想把这段笔友的关系继续维持下去。
想找一个人,不是去他(她)住的地方更容易找到吗?就算他(她)当时不在家,问他(她)的家人、邻居、朋友也总可以找到的吧?有必要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碰运气吗?他们一去,查令街的主人就死了?这么巧?又不是柯南君,走到哪儿人就会死到哪儿。万一查令街的主人在他们去的时候没死,那是不是他们就永远见不到了呢?香港八十年代的电影《缘分》设置的剧情仅是在地铁里找一个人都难的要死,这可是在英国的茫茫人海中找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人啊?事先不约,就能刚巧都出现在书店?心有灵犀的有点太夸张了吧?又不是科幻片?除非男主天天都守着这个书店还有点可能。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拍英国的美景,仅仅是为了画面好看,所以强行把两人见面的地点从澳门换到了英国,但是剧情设置的好牵强啊。
绝对相信远距离的爱情,也绝对相信灵魂伴侣的存在,爱到极致,死亡都不能将双方分离。但前提是两人首先要看对了眼,这并不是说两人一见面就要发生点什么身体上的关系,而是说两人要在一起经历过很多事,共同面对过很多困难,相处逐渐变得融洽,有情感上相互依偎所带来的切实的温暖,才会从肉体的层面上升到灵魂的层面,而非反之。
所以自己可以坚信《义海豪情》中男女主人公三十年不见面但依然相爱的故事,因为他们共同经历过的一切让他们的感情基础很扎实。但自己却不会为《不二情书》中男女主人公的最终相会有任何的感动,毕竟通过写信建立起来的感情基础实在是有点儿太薄弱了,根本不足以打动自己。片尾两人见面喜极而泣,是因为两人恰好都是对方心仪的类型所以开心到落泪吗?请原谅自己作为观众只能想的这么浅薄。
其实一旦选择了做笔友,就最好永远别见面,因为人有时往往是相见不如怀念。文字写的好就一定长得好看啊?概率有多大?万一对方写的文字美得像徐志摩的文笔,但因为常年写作、久坐不动、经常动脑所以外表上有点秃顶、整天挺着个圆滚滚的大肚子呢?这就会破坏想象中的那种美好不是吗?千万不要说文青不是视觉系,只注重才华,不在乎长相,也千万别说文青不是俗人,他们会例外,不会有那么浅薄。之所以会成为文青,是因为坚持追求所有美和令自己愉悦的事物,他们清高到完全不注重色相?可能吗?
一个人当然可以爱上另外一个人的灵魂,但前提对方要是他(她)喜欢的款式。先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之后透过外表爱上了对方的灵魂,只有在经历了这个阶段后才会开始逐渐忽略对方的外表,即使将来对方老了丑了还是不离不弃。很少有人能从一开始就跨过外表直指灵魂,虽然很现实但这就是事实。
华而不实的心灵鸡汤
很喜欢能给自己感悟的电影,也喜欢点缀在电影中的心灵鸡汤。但如果整部电影通篇都充斥着心灵鸡汤的话,真不知道是听鸡汤好呢?还是看剧情好呢?真的很纠结。心灵鸡汤虽好,但毕竟不是主菜,调个味儿还行,太多了就会令观众分神。虽然不介意一本书中充斥着心灵鸡汤,但电影不是书,电影是通过影像来讲故事的,内容为王。
电影中老奶奶撒老爷爷骨灰时本应该是很感人的一个段落,但就在这个时候编剧还要给人物设计一堆台词真的让人很无语。同样是撒骨灰的段落,《致亲爱的你》中高仓健把装妻子骨灰盒的布袋子咬在口中,仅这个简单的动作就充分表现出人物的隐忍,他是在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咬紧牙关不让自己哭出来。随后他亲手把亡妻的骨灰慢慢的洒向大海,此时电影镜头采用的是水下摄影的方式,拍摄骨灰随水飘散的整个过程,象征着一个生命的逝去与最终回归大海的自由,整个段落没有一句台词,却能带给人刻骨的悲凉。
电影《不二情书》中一刻都不停歇的台词灌输和远景的拍摄极大的削弱了撒骨灰这个本该很感人的段落,大爱无声,电影该安静的时候还是要安静,感情的诠释要节制,不要刻意的渲染深情,只会适得其反,让观众觉得主创是对讲好自己的故事没信心,才会说那么多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秦沛是老戏骨,如果少给他安排点儿台词,相信他的人物形象会更加的生动感人。
电影不是话剧,不需要那么多的台词和画外音,电影还有其他很多表现手法可以运用,有时候空镜头都能用来表达感情,让人物没事儿说那么多话干嘛?做什么都不要太满太过,不要给人一种密不透风、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要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适当的留白会带给观众一种舒适感。
很喜欢鹦鹉史航对于电影的一段评价:“文青范儿让本片从澳门赌场起范儿,落点是查令街84号。强扭的情怀,往往得罪两边观众,慎之。”很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