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深夜食堂2》影评观后感

《深夜食堂2》影评观后感

天气实在是太热了。
可还是要来看电影,今年第一次进电影院,给了《深夜食堂2》。
我们一直在讨论食物,同时也一直在探究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夜食堂系列,大概可以算作是这方面的巅峰之作了吧。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小到大我对日料并不感冒,据说,杭州日料集中出没的地段,就在我家周围,然而迄今为止,除了一家日式拉面店被我列入理想选题清单外,其他的店还没有一家让我想要去尝试一下的。
大概我天生拒绝生食吧,这辈子注定是要错过很多舌尖上的乐趣了。
这并不是重点。
听说之前中国版的《深夜食堂》被吐槽到不行,反正没看过嘛,无所谓了。
没看过并不等于不了解,这边网友的暴击已经如排山倒海一般地袭来了,就连我一向心水的《三联生活周刊》,也终于摒不牢祭出了大招,做了一期中国城市夜宵特刊。
再回过头去看原版的时候,看到故事和人物的设定回到日本的时候,忽然就很释然,仿佛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这也不是重点。
在习惯了大场景和强化矛盾冲击的表现手法以后,像《深夜食堂》这类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时间一长难免会落入俗套中,平淡而无奇。
但我就莫名地喜欢上了这种风格,极其认真滴把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好好看了完整的一遍。
三个独立的故事是撑起整部电影的主要架构,电影版的深夜食堂更看重的是故事性,美食是重要的线索,但终究还是在讲故事,简言之,是在讲这个世界上的人情。
日式的居酒屋,这些年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但归根到底,我们做餐饮的模式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人的饭馆,大店自然是不必说,工业流水化的运作,稍微上档次点儿的地方点菜、传菜、上菜都是严格区别开来的服务环节,皆有专人从事相应的工作,从厨师到顾客,像是隔了几重山一样;而小店,所谓家庭店、夫妻店抑或是单打独斗的一人摊,虽充满人间烟火,但依旧不过是一众熟客和老板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默契而已,这种默契,更多时候是心照不宣的。
所以在中国,厨师的最高境界是传承,是坚守,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出品能造就一代宗师。
这个理念到了日本,做了些许的改变,于是就变成了深夜食堂里那句经典的注解——今天你想吃什么?只要我会的,都给你做。
先前看过网红纪录片《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先生捏了一辈子寿司,严苛的自我约束造就了“匠人精神”,这里面实际上还包含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会根据每位客人的用餐情况及偏好来对寿司的出品顺序和使用食材进行适当的调整。
所以终究在对待顾客这件事上,他的优先级是大于对待食物的。
达到这一点,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先决条件嘛,要么店家的厨房得是开放式的,要么就是厨师能够用其他的形式直接面对顾客。
电影中深夜食堂的人情味,正是来自老板和顾客之间的沟通,以及由此衍伸开来熟客和熟客之间的沟通,一种温暖的情绪,就此蔓延开来,渗透进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其实电影里的每一个故事,我们似乎都能从开始看到结局,然而结局又和我们想的或多或少有点儿偏差,真实的人生本该如此,大团圆式的结局只是为了满足观众需要而刻意设计的罢了,更意味深长的收尾应该是点到为止。深夜食堂的故事仍在继续,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有一个细节:那个先前每次来吃东西都要用本子记录下吃了点什么的老头儿,电影的结尾,新年到来,天空飘雪,场景再次切到小酒馆里的时候,有人问老头儿,今天你怎么不记了?
老头儿答道:“不记了,重要的不是吃了什么,而是跟谁在一起吃。”
听上去很矫情是不是?撒鸡汤是不是?
没错,这就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所在:治愈。
在这个人人都会莫名觉得生活中为什么总是遇到小确丧的当下,与其说美好的食物能带给人治愈的功效,还不如说,美好食物背后所蕴含的的世道人心,才是让你真正能够放下包袱,释放自己情绪的一剂良药。
“你问有没有客人会来?客人还挺多的。”
老板的自问自答,其实包含了另一层更深的含义:
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着一间属于自己的深夜食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