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影评观后感
聊暑期档,就绕不开《心理罪》。
廖凡VS李易峰的搭配从起初就是噱头之一,又改编自雷米最出名的第一本《心理罪·画像》。这一系列IP可以说是不亚于《盗墓笔记》的多元化影视改编,同系列的其他作品还有另一部网剧和国庆上映,邓超,刘诗诗主演的《城市之光》。
话题性很足,票房首周就破亿很厉害。
但口碑?
豆瓣5.6分,还是只晃悠在及格边缘。
如果说大多数小鲜肉主演带来的是口碑的负向出戏,不过相比《建军大业》的全场爆笑,这次李易峰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电影史上的一个“小巅峰”。——嗯,我只是针对他自己而言。
电影的不及格,是导演要背好这个锅。
先来说说这个IP的特色。
《心理罪》一共五部,前后的风格变化还是挺明显的,整体讲述的是主角方木从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到最后成为一名成熟的警察。李易峰和廖凡这一部拍摄的是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画像》。
较之后来的几本书基本越来越偏向于传统此类题材的刑侦推理,第一本横空出世靠的其实是不太为人熟悉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本格推理讲究严密的逻辑性,这一系列的作品国内外都非常常见。刑侦则更看重证据线索,尤其见诸于我国内地早年的警察题材系列电视剧。
但《心理罪》是不一样的。
犯罪画像更侧重于心理学的角度,只是通过观察现场的情况,凶手的法医监测,以及对人性的了如指掌而判断凶手的性别,年龄,工作和成长经历,对真切的线索依赖比较少,不能用于定罪,只能为侦破案件提供方向。
主角方木则是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洞察人心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擅长脑内人格分裂,更擅长自我代入罪犯立场。
应该说,如果不是电影处理成“神棍”似的尬推理,这个题材深挖掘开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是对方木这个“天才”人物的性格分析和深度解读。(小说对他的每一步推理都是用了比较细致的写作和描述的。)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恰恰不太在乎这点。
当然,《心理罪》电影在目下堆砌的国产烂片当中,绝对不算是差。无论是开篇的大学实验室里的“小试牛刀”,还是“人血牛奶”和“校园杀人案”的紧密后续,叙述非常完整,除了有时候方木“画像”的时候太突兀,其他都没有明显的bug。
并且有些镜头尺度很大,气氛渲染不错。
平行空间的自我对话,也颇有想象力。
后半段的剧情完全脱离原著,由编剧自我发挥,最出色不过谢君豪的反派大boss,戏剧张力十足,给平庸的一眼看得到结尾的剧情增添了不少悬疑色彩和恐怖感。
茶杯一端一放,这个气场就出来了。
GIF
《心理罪》的架构是有的,草草一眼看过去似乎没什么不对。可走出电影院,你再仔细想想,似乎就觉出不对劲来了。——你可还记得主角们有什么鲜明的性格特点?
是脾气暴躁一直在不停秀打戏的廖凡邰伟?是带着校草阳光笑容神神在在说教的方木?还是面无表情在实验室的法医万茜,亦或是漂亮的助手小妹神坑队友?
每个人说起来都有点什么,可想说更清楚,就觉得太模糊。甚至连频频出场的几位犯罪人,连他们的动机和经历都是草草带过,只靠方木台词几句话陈述,丝毫没有任何的同理心或者是代入感。
与其说是在用电影镜头讲故事,不如说《心理罪》更多是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次完美的影像小说体验。而关于主角的扁平性格,甚至没有脑补空间。
讲人性题材的电影一般要有一个主要视角。
如果立足点在案件,那么主角就是线索人物,比如《唐人街探案》,人物的重点刻画放在小姑娘张子枫身上,性格是立体而丰富的。
但更多的则是主角亲身参与其中,既解密又入局,今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记忆大师》都是如此,要有角色背后的故事。
《心理罪》则失衡了。入局案件的是方木,死亡者之一是他的女友陈希,但情绪的高潮点却放在邰伟身上,他与他父亲之死的心结。结果就是两个人的故事谁的也没搞清楚没弄透。
陈希方木的情感前期铺垫不足,导致她的死亡像个无关的路人甲乙,李易峰一场哭戏感动了自己却不能感动观众。而廖凡不断提起小时候父亲之死对自己的影响,似乎与主线案件又是完全脱节的。
GIF
李易峰最骄傲的一场哭戏
至于反派,纯靠化妆特效撑着吓唬人。
你很难从《心理罪》中提炼出更有思考性的东西,哪怕方木口口声声说“我要洞察人性最恶的部分”,更像是一句浅薄的空喊口号,并没有情节足以支撑。
其实这也和电影中的人设有关。
小说中的方木在遇见邰伟的时候已经经历过一场不可忘却的生死浩劫,所以内心始终是封闭的,但在面对犯罪的时候却是雀跃的,全身上下充满着亦正亦邪的神秘魅力。
电影中的方木则更单纯天真,教育邰伟不应该有多余的情感左右,怎么能因为一件事情就一辈子走不出来的样子,实在就是一个冲动又愚蠢的愣头青啊。
可以说,导演完美的复原借用了《心理罪》的案件设定,甚至把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做得更为精致,但他忽略了这个IP最难得的地方:就是关于“人性根本”的探讨。或者说,只停留在最表面的维度上面,急匆匆的为了完成故事,而没有更深一步的想法。
无视这一点,那么电影无论从立意还是剧情的精彩程度上,就只能大打折扣了。毕竟案件本身,实在是很套路很平庸啊。作为《心理罪》系列的书粉,的确是特别惋惜。
8分的第一本书
相比于这些,对演员演技的评判则显得不值一提——人物性格的脸谱化让无论是实力派柏林影帝还是备受诟病的小鲜肉都没什么大的发挥,中规中矩完成表演就没什么大差错。
不过令人感到庆幸的是,如今的市场至少有意识的更倾向于拍摄更有内容的题材,而非早几年泛滥的青春偶像,低俗喜剧。以前的冷门也可能会被认真影视化,成为当下被讨论的焦点。
不过观众总是越来越进步和挑剔的,如果能把心思更用在剧本上,那就更好了。希望国庆档的另一部《心理罪》,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