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影评
周日和好兄弟王贺、志超看了冯导的《芳华》,整体来说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也因为之前在网上阅读了太多的剧透信息,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对这部电影的新鲜感,对期待值的达成度也略打了一些折扣。
看到过冯导在看样片时痛哭的报道,看完电影后,我也真切的意识到,这的确是他拍给自己、拍给他们那一代人的电影,对此,我想说的是,他真的做到了,而且非常优秀!
整部电影就是对新中国近代史的浓缩,以文工团为载体,以刘峰和何小萍为主线,脉络清晰,勾勒的是人物命运,烘托的是时代特点,品味的是历史记忆。我随便地写上点儿观后感,算是向小刚导演致敬。
在这里我首先以时间轴带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为突出叙事,我只采用时间点而不用时间段了。
1970年:何小萍入伍,文革中期,小萍父亲、穗子父亲、全中国无数人身陷冤狱。
1971年:提倡学雷锋、树典型、推崇集体主义、狠抓意识形态。
1976年:三伟人过世。新中国未来走向混沌而迷茫。
1977年:陆续***。
1978年:邓丽君的歌曲、牛仔裤、太阳镜、新思潮的涌入,禁锢的个性渴望解放。
1979年:中越战争。
1980年:慰问战斗英雄,文工团解散。
1991年:改革开放形势大好,很多人都有钱了,很多人都在忙着赚钱,战斗英雄无人关注、残疾军人在社会底层挣扎。
2016年:就是今天,不需要叙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生活高度发达,经济腾飞,国家与人民自信心空前壮大。(毛时代那是盲目自信))主人公都成为老人,在孩子的婚礼上见面,精神面貌迥异。
整部电影看下来,感觉叙述挺完整的,每一个人物个性、每一个事件都带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基本上也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着重于笔墨,也没有着力于雕凿。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各大历史变革事件都提到了,但这部电影并不是描写文革的、也不是描写新中国走向的、也不是描写拨乱反正的、也不是描写新思潮涌入、个性解放的、也不是描写中越战争的、也不是描写改革开放的、也不是关注战斗英雄、退伍老兵的……都提了点儿,但也只不过是概括性的。因此,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总体描写的还是“回忆”,是对自己那一段别样生活的纪念。回忆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青春”。
文工团的人们并不是个个可爱,相反,各有各的毛病,甚至有些是非常自私、冷酷、恶毒和下作的,但这未必就不美好,因为真实。就象我们上大学时打架、赌钱、泡妞、逃课、遭遇同学偷钱、给老师送礼、拍马屁、仗着关系装B……一样,未必就不美好,毕竟是自己最好年华的一部分,更何况体现的是真实。你要真拍出个个个都是圣人的,我反倒不信也不爱看了。矛盾是有的、痛苦是有的、煎熬是有的、折磨是有的,但最终都要交给岁月去和解,这是自然规律。
我读到一些针对此电影的负面评论,说“这部电影不过是描写导演的春梦”。把“青”字去了,我觉得有些刻薄了。如果经历过文工团的生活,如果经历过个性压抑的年代(性压抑虽然对人类来说是普遍性,但在那个年代也是个性压抑的一部分),哪个发育健全的小伙儿心里又不会装着几个浑身散发着香味儿的女兵呢?还有比这更正常的事情吗?更何况,穿着泳装的年轻姑娘、优美的身段和舞姿、浴池里湿漉漉的头发和穿着内衣的柔软身体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猥亵的感觉,反倒觉得很美、很文艺。
六分多钟长镜头的战争场面并没有让我觉得格外震撼。毕竟,美国的战争片看的实在是太多了。对于支离破碎的尸体和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看的太多了!对此大家还真就别不爱听,很遗憾,真的是好莱坞电影告诉的我们这一代人,战争有多么残酷。中国早期的战争片因着意识形态的缘故、因着刻意刻画己方的“高大全”、“伟光正”形象、敌方的小丑式丑陋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无畏”的缘故,过多地偏离了人性,让我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战争是什么。但冯导做到了一点,就是,虽不以场面震撼人心,但通过战争中的小人物的形象来反应战争的残酷却是屡试不爽的。于是就有了那个16岁当兵被烧伤并最终牺牲的小战士。包括野战医院从画风转过的第一秒到通过小萍的眼睛看到的一切所展现的都是令人无比震撼的。
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最美的画面来自于小萍穿着病号服在月光下跳舞。
最感动的场景是文工团要解散了,大家一起唱《驼铃》。——离别也是非常能打动人心的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我个人最受不了的。
最让我难忘的场景是,郝淑雯骂治安联防队员:“***你妈,你敢打退伍军人、战斗英雄?”
另外,在车站的长椅上,小萍说当年想对刘峰说的话是:“你可不可以抱抱我”和把头依偎在刘峰肩膀上的场景让我也很感动。
要是让我挑点儿毛病呢,就是电影中的歌曲和舞蹈部分略显多了一些。冯导太想把他当然也是大家喜爱的那些代表独特历史记号的歌曲放个够了,结果给人感觉有点儿吵。其实,如果多设置一点儿安静的情节,可能更容易让人陷入沉思和无尽的遐想。
王贺看完的感受是,他对战斗英雄受压迫、受凌辱,很多坏人没有受到惩罚不能接受。其实,冯导已经帮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也是来自于小站长椅上刘峰与小萍的一番对话。
小萍问刘峰这些年过得好不好,刘峰说:“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呢?……和躺在陵园里的那些弟兄们比起来,我这就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其实,我读过很多类似的故事,有抗战老兵、国军老兵……他们很多都半生凄凉,所遭受的来自生活的折磨、冷遇与他们的贡献是完全不相符的,但他们反倒个个无比豁达、少有抱怨。他们甚至不愿和人提起他们曾经的丰功伟绩,说的最多的反倒是,和他们的那些兄弟比起来,他们能活着就已经是很大的福分了。是啊,能够从那浸透着鲜血的战场上走回生活中,还有啥能让人想不开的呢?英雄能释然,我们也能释然,更何况有些人干的混蛋事儿,其实也应归咎于那个荒谬的年代,而不是那帮家伙本身。
最后,穗子的旁白里提到,“她们在孩子的婚礼上见过刘峰和小萍,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但相互依偎地活在一起。和其他人比起来,他们对生活多了一分知足。”——我完全读懂了。这就是圆满!
纵观整部电影,其实写的就是青春——永远不过时的话题。让你想留留不住、魂牵梦绕、偶一回味、撕心裂肺的青春。纵使是不怎么怀旧的人,待他老去,向他提起,他也无不动容。这也是为什么我听我的兄弟赵漠说,他去观影,看到了一大堆60后的大哥,电影放映期间,一片低声的呜咽与啜泣,令人唏嘘不已。
60后真的经历了很多很多,我理解他们的感受,这让我能够对他们看这部电影的反应产生共鸣。但,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没经历那个年代。他们那一代的记忆我几乎全都没有。就算是上小学被学校组织在班里通过黑白电视看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报告会,也大都是充满无限憧憬与向往,并不能拥有和他们一样的体会。就象我们公司90后的小妹妹说“看完电影后觉得没啥感觉”我也能完全理解一样,毕竟,那个年代离她们太久远了。
但,关于青春的回忆我们还是有的。但我们这一代的经历和冯导那一代比起来简直幸福多了,无灾无难、无波无澜。
但,和他们比起来也无趣了许多。我也设想,如果让我来写,是什么样的一条主线可以承载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呢?没有!因为,我们这一代有的无非是努力考学、出国、求职、玩儿命工作、赚钱、买房、买车……象个傻B一样活着。
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
编后语:
电影看完后,志超和我谈到,“你看那时候的女孩子,和现在的女明星的形象很不一样。”
我说:“你真说对了。你看她们的形象,一个个给人感觉就是想让你爱她;你再看看现在的那些女明星、女网红啥的,一个个给人感觉就是想让你上她。……我觉得她们的努力方向变了。”
志超和王贺笑得差点儿把车冲上了马路牙子。
(3012字)
2017年12月25日2:09
于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