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电影评论> 正文

《古鲁家族》(TheCroods)影评观后感

《古鲁家族》(TheCroods)影评观后感

从洞里往外看
  从一个洞穴(窝/家)往外看……
  有人看到的是危险;有人看到的是新鲜。
  看到危险的人,不敢轻易出去冒险;看到新鲜的人,等待机会去探索。
  怕危险的人,因生活的需要,勉强离开洞穴(窝/家),但一看到危险,便想冲回原洞穴(窝/家)躲起来,避祸。
  想探险的人,因好奇心的催逼,设法逃出洞穴(窝/家),不慎看到险境,他会想尽法子解决,一关又一关地往前进……
  故事中的那位父亲,是前者形象的模特儿;他的女儿,是后者形象的代表;那位叫阿盖的少年,则似走过后者历程而愿意帮助这一家突破的引导者。
  阿盖的一句话:「不要怕,向着太阳继续走,必会到达明天。」成了他们边走边打气的行动铭言。
  当家人们都尝试和阿盖在一起,玩新游戏,想方设法走下一步的时候,只有那位父亲在另一边赌气,不愿加入。这时,妻子的一句话:「你可以加入我们,也可以一直作个老古板。」成了一股推力,推着他开始尝试自我突破。
  这两句话是这一家人眼光能否转变、突破的关键点。
  这古鲁家族就不停地在「躲起来不要看」、「走过去看一看」、「再想想怎么走」的交战中,一关又一关地突围……

  讲到这里,其实已交代完这部影片的主旨,但是,这样的模式不是可以套在任何一时代的故事里吗?为什么编剧和导演要透过「原始人家族」诠释呢?

人类心灵的原初问题
  或许这正是人类心灵最原始的问题和现象、最原初的渴望吧!
  一个人,在自己的家(窝)生长,能不能继续成长,端看他看到学习中的「关卡」是什么。
  他若看到的是「给我找麻烦」,就懒得去碰,怕解决不了而退缩,那么他就会老在自己的窝里,继续烦闷下去。
  他若看到的是「给我新动力」,愿意尝试,勇敢面对,努力设法突破,他则容易保持前进的方向。
  身为平民百姓的我们,从小到大,从学生到职场工作人,从单身到为人父母,每一人都会不断遇到类似上述的十字路口:是墨守成规就好?还是尝试突破?
  贵为一国之元首、皇帝及***单位,不也是每天要面对政令、法规、制度的权衡取舍——墨守成规好?尝试突破好?

史上最大「出洞」故事
  就像著名的末代皇帝溥仪,他从小到大,紫禁城是他认为最安全的大洞穴,即使满清已被推翻,民国已成立,他仍然不愿走出那大洞穴。即使后来日本说愿意帮助他恢复帝位而成立「满州国」(虽然日方是另有图谋),他心中所想的却不是扩张、增进大中华百姓的福祉,而只是恢复大清的祖业、爱新觉罗家的祖业,还是脱离不了那大洞穴!
  若不是后来被苏联俘掳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和一般平民一块生活,被迫学习凡事自己做,他也不知道原来他什么都不会做。
  经过一番挣扎,他渐渐学习走出心中的「皇穴」,设法让自己愿意吃喝拉撒都和旁边的同伴「平起平坐」,以致他真的有学习成果——至少学会自己缝衣服,这件事,对他这位皇帝来讲,还真是一大突破!不要笑他,以他的立场来想,真的不容易呢!
  谁也没想到,可能他也没想到,晚年回到中国大陆后,他的工作竟是「故宫导览员」——史上最称职的自己住所导览人!
  在职称上,看似被「贬」为「庶民」做杂工;在心灵格局上,他已从「大内后宫」走出「皇圈圈」,站在门口(洞口),向广大庶民打开家门说:欢迎参观我的家!
  我不认识溥仪本人,不知他离世前的心境是什么样态。但从历史的更迭来看,从满清到民国就是中国史上最大的「出洞」行动;而溥仪这号人物,则是那扒着洞穴数十年、最后终于愿意「出洞」的代表,他真的打从心底「交出帝权、帝位」的那时刻,才真是他「心中朝廷」的结束。
  
    如今,末代皇帝完全走出朝廷洞穴了。那么,现在还有多少人困在权位的洞穴里?何时能走出洞穴呢?
阅读全文